从安业乡村发展变化看山西临县农村发展
所属栏目:行政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8-08-08 10:36:14 更新时间:2018-08-08 10:36:14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五年,也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辉煌和奋进的五年。五年来,临县安业乡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村党内政治生态得到净化,农村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各项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脱贫工作成效明显,全乡村经济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为农村发展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十八大;农村经济;发展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明确把“为人民服务”摆在执政理念的首要位置。他曾讲过:“我们党和政府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这就表明“为民”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理念。因此,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就成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五年来,我国不断进行一系列的重大改革和创新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农村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调研,结合我在临县安业乡赵家圪台村一年多时间的驻村工作,谈一谈对山西临县乡村发生的新变化和下一步发展出路。
1乡村发展带来的新变化
1.1党内政治生态得到净化,工作作风悄然转变
十八大以来,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全县乡村广大党员干部思想得到洗礼,自觉意识得到明显提升,工作作风得到明显转变。特别是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中和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使得党内政治生态得到了根本改变,过去不良的政治生态得到了很好的净化。乡村主要领导干部从不敢腐、不能腐到不想腐,思想意识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明显的转变,实际工作中的歪风邪气没有了,四风问题得到有效遏制。通过一年的驻村调研发现,安业乡党委政府领导干部主动作为,对待工作不消极,对待目标不放松,对待任务不懈怠,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办事公道,而且这种工作作风已渗透到了全乡的各个行政村。以赵家圪台村为例,这一年来,村里大小事务均由支村两委召开会议研究决定,事关村民切身利益和公益性的事情,会议范围还要扩大到村民代表和全体党员参加,由集体研究决定,村务做到了公正透明,每年按时公开村账务,村内各项事务上墙公示,执政能力不断加强,社会公信力进一步提升,乡村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1.2脱贫目标任务明确,扶贫工作成效明显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我们党对全国13亿人民群众的庄严宣誓和郑重承诺。
临县安业乡辖17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11个),23个自然村,总人口83151户223926人,土地总面积54km2,耕地总面积23842hm2,属纯农业乡镇,贫困人口多,脱贫任务重。2015年,全乡通过建档立卡“回头看”共识别出贫困户33336户83461人,分别占全乡总户数和总人口的40.93%和36.91%。其中:赵家圪台村共识别出贫困户138户314人,占到全乡总贫困户和贫困人口的4.14%和3.71%。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安业乡积极贯彻落实扶贫政策,严格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的要求,成立了脱贫攻坚领导组,由书记、乡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及各村支书、主任为成员,将脱贫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责任到人。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包村干部三支队伍的力量,因村施策、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一包到底。通过产业带动、生态补偿、易地搬迁、医疗教育、保障兜底等政策,2014年~2016年,全乡已有13418户43405人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如期稳步实现脱贫。其中:赵家圪台村减贫39户137人,丁家沟、孙家圪台两村实现整村“摘帽”。
1.3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各项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
习近平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人民担当”已成为贯穿习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出台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惠农政策,让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
实际工作中,安业乡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小城镇品位。临离高速、环城公路相继建成通车,临县南服务区和高速出口坐落赵家圪台村境内;临县火车站在安业村落地建成,可以说安业将成为全县的重要交通枢纽,极大方便全乡人民乃至全县人民的出行。投资上千万的孝义市与临县结对帮扶十大工程项目在前青塘村落地开工建设,将极大保护和优化前青塘的村容村貌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乡村旅游品牌即将打造。各村“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入户道路全面硬化,田间道路、护坝逐年增加;通讯网络进村入户,老百姓几乎人人都用上了手机,农民也学会了上网和微信聊天;全面实施饮水安全工程,扩大自来水供水范围,让农户喝上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亮化工程整村推进,村村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新一轮农网改造即将全面启动。此外,十八大以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兴起,带动了农民种养业的发展壮大;土地确权登记颁证,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允许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更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政策,不仅提高水源涵养能力,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还能有效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惠农补贴标准逐年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减免力度加大,健康扶贫、教育扶贫等一系列政策精准地普照到了每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所有这些变化都得益于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和冷暖放在心上,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各项惠农政策得到有效落实,最终受益的是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指数。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村可耕作土地逐年减少
随着工业企业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农村土地在逐年减少。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建设、工业园区和公路建设征用了大量土地,而土地补偿或土地置换不到位,从而导致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另一方面,随着退耕还林政策力度的不断加大,农村退耕还林面积在逐年增加,虽然农民得到了一定的补偿,但可耕作土地在逐年减少。以赵家圪台村为例,全村(包括李家圪台自然村在内)原有耕地166hm2,2011年修建高速公路时,征用耕地20hm2,但通过新垫土地置换仅6hm2。同时,为响应退耕还林政策,近几年来有100hm2耕地进行了退耕还林和通道绿化。目前,村民可耕作土地面积仅剩不到53hm2,人均耕地面积不足667m2,村民实际可耕作土地面积越来越少。
2.2村中留守人员劳动能力下降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劳务输出占比屡创新高,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劳动者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劳务需求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需求转变。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年轻力壮,有一定文化的人,劳动技能掌握程度较低的人们很难走出去。同时,由于村内没有学校、幼儿园,年轻人结婚生子后,孩子到了入托求学年龄,为了孩子的成长,他们不得不舍家弃农转移到城镇去,留在农村的往往是老人、妇女和文化程度较低、没有专业技能的人。以赵家圪台村为例,全村(包括李家圪台自然村在内)常住人口814人,常年在外务工、陪读和求学人口有500余人,留在村中人口不足300人,且多为年老体弱的弱势群体。由于这些人接受新技术能力有限,或完全没有了劳动能力,对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影响。
2.3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
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逐年增加,外出务工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收入增长的幅度不是很大。以赵家圪台村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44689元,比上年增长1.91%。其中:农牧业人均纯收入569元,占到总收入的12.13%;务工人均纯收入34841元,占到总收入的81.92%;其他人均纯收入279元,占到总收入的5.95%。作为一个纯农业村,按照正常比例计算,农民农牧业收入应该占总收入的70%左右,而目前该村农民收入中,农牧业收入仅占到12%之多,80%的收入主要是依靠劳务打工所得。而且,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经济不景气,农民增收的不稳定性会更大。
2.4乡村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的不断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环境污染情况日趋严重。在临县广大乡村,随处可见未进行过处理的废旧品、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以赵家圪台村为例,村民依河道和村级公路两旁的山坡居住,村中没有垃圾集中收集点,村民家中每天产生的垃圾顺沟直接倒入河道或村级公路边。夏季垃圾容易腐烂变质,臭气难闻;冬季垃圾随风飞扬,影响村容村貌。而且经过雨水的冲刷,基本全部流入了河水当中,不仅污染了水体,久而久之渗入地下,又污染了人体。同时,农业面源污染也比较严重,畜禽粪便不经过处理直接堆放在村中,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农药、化肥、农膜的使用加剧环境污染;农作物秸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2017年,安业乡启动了村级河长巡河制度,但投入不到位,不从根本上解决垃圾集中处理,单靠巡河人员的力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3对临县农村今后发展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十九大报告提出,到本世纪中叶,要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其中一条就提出了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临县农村该如何发展,乡村该如何振兴,作为省农业厅派驻临县的一名农村第一书记,我认为:
3.1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过去,我国城市发展很快,乡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乡村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城市发展的步伐,城乡差距在日益扩大,要想缩短城乡发展差距,乡村振兴迫在眉睫。一是要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加快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要在全县统筹推进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均等化发展,要避免一些乡村建设投资过度,也要避免一些偏僻乡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死角。二是加大农村水电路建设力度。大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将政策落实到每一村,不走过场,不落一户,确保家家喝上安全放心水。全面启动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通过农网改造,确保户户用上安全电,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确保村村通上水泥路,争取村村开通公交班车,最大限度方便村民出行。三是加大危房改造力度。应将危房改造政策辐射到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外的全体村民,确实住着危房的农村居民都应享受到危房改造政策的红利。四是加大通讯网络建设力度。合理布局网络信号塔,争取将网络信号覆盖到每一个行政村,确保村民能上网、能看电视、能打手机。五是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更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健全村规民约,遏制农村婚丧陋习和不良社会风气,积极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红白事宜不办”的新风尚。大力弘扬“睦邻友好、互帮互助、自立自强、勤劳致富”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学身边好人、做文明家庭、树乡村新风”的良好氛围。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向乡村倾斜,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全方位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让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3.2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临县作为山西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定贫困县,我们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举全县力量,坚持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之路,必须抓住“精准”这个牛鼻子,把“精准”要求贯穿到扶贫脱贫全过程。一是要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创新模式是产业脱贫的关键。要因地制宜,切实根据本乡镇本村的特点,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不搞麻木效仿,不能一哄而上,要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气候特点、土壤条件和市场需求,让老百姓多一些自主选择权,让贫困群众多一点发展产业的信心,再加上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通过金融和保险扶贫为产业发展助力,采取土地入股和财政扶贫资金量化入股等方式让贫困户获得产业“分红”,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真正走出一条“政府+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二是要攻克深度贫困的短板。深度贫困是脱贫攻坚短板中的短板、骨头中的硬骨头。我们要举全县的力量,将扶贫政策、项目和资金向深度贫困乡、深度贫困村倾斜,对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和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群,加大政策的支持度和兜底保障的关爱度,确保扶持对象精准、扶持效果精准。三是要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当前,贫困人口内生发展动力不足,是脱贫攻坚的最大挑战。要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通过加大宣传教育和典型引领力度,克服贫困户“等、靠、要”思想,充分调动贫困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贫困户从思想上先脱贫,再引导他们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彻底让贫困村拔掉“穷根”,让贫困家庭摘掉“穷帽”。
3.3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力度
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要从广大农村做起。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积极进行乡村环境整治。一是实行乡村垃圾集中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每个行政村都设立固定垃圾收集点,条件好的村应配有一定的环卫人员进行定时清运,坚决杜绝废弃物随意堆放,或者直接倒入水体现象发生。二是完善农村排水工程。要以“户”为基本单元建立排水系统,以“村”为整体形成排水工程。有条件的村应实现雨污分流,暂不具备条件的可采取雨污合流,但应逐步实现分流,污水输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三是积极进行养殖业粪便无害化处理。政府部门应规范养殖场选址,指导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发展养殖要远离村庄居民生活区和水源区,确保不会对周边及下游水环境造成污染。对于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合作社,应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综合利用设施;对于散养密集区,开展分户收集畜禽粪便污水,然后再集中处理利用。四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要从源头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防治,积极引进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鼓励农民多施生物肥和有机肥。要利用生物技术和方法来治病虫害,科学安全地喷洒农药。积极采用秸秆还田技术,对农作物秸秆进行处理,坚决杜绝秸秆焚烧,避免对大气和水体造成污染。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