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语文课堂评价,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8-08-18 10:45:19 更新时间:2018-08-18 10:45:19
摘要:课堂评价是一个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解释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改进、实施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所要评价的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学习结果,即学生达到教师期望达到的学习目标的程度,目的在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本文探讨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制订、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活动,如何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给学生的回答以回应,如何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如何实施课堂小测验等,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评价;评价任务
我国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课程标准取代了原有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不仅为教学确定了目标,也为评价、考试提供了重要依据。落实到我们的日常教学实践层面来说,只有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实践。课堂层面良好的教学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层面的评价实践。课堂评价是一个收集学生学习信息、解释信息,并以此为依据实施教学决策的过程,是一种内部评价,所要评价的是学生在学校课程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学习结果,目的在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形成性评价。[1]课堂评价的核心内容是评价任务,为完成评价任务需要组织一定的教与学活动。
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虽然经常进行各种各样的评价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给学生的回答以回应,布置课堂练习和家庭作业,实施课堂小测验等,但这些课堂评价应有的促进学习的功效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新课程的发展和推进越来越需要语文教师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重新审视师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以及师生互动纳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构建一种适应新课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体系是素质教育的呼唤,更是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师生共同发展的一种内在需求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评价?如何通过课堂评价引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语文课堂评价任务该如何设置、如何有效落实?我们通过实践“基于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制订明确、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课程标准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确定了达成标准。所以,制订文本的学习目标时,首先要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对课标进行与本文相关的摘引,然后依据文本所在单元的单元目标,研讨和确定文本自身的核心价值,最后结合本班乃至本校实际学情,确定文本的学习目标也即我们的评价目标。目标的制订和叙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文本核心内容把握和认识问题的能力。这就涉及学习目标的准确性和逻辑性问题。对于每篇文本,我们首先要设置一个主目标即核心目标,然后设置达成主目标的支撑性目标,从而体现目标逐步达成的教学规律。其中,主目标多为知识与技能目标,支撑性目标多为表现性目标即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指向学生学习的内化结果。
根据以上原则,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师说》为例,可以制订以下学习目标:
第一课时目标
1.借助预习资料,能说出作者的基本情况及文章的写作背景。
2.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能准确解释“所以”“师”“其”等重要词语的意义,能正确翻译课文中的判断句和状语后置句。
3.在教师的指导下,反复诵读,合作探究,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能推断出各段的基本内容。
第二课时目标
1.诵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合作学习,能准确解释“小”“大”“耻”“传”等实词、“之”等虚词和词类活用现象,正确翻译课文语句。
2.诵读课文,指出文中运用对比论证的语句,推断这些对比之间的关系,并能够在实践中使用对比论证方法。
3.结合课文,谈谈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意义及对今天的我们所起的借鉴作用。总之,只有在准确把握了文本的核心内容与实际学情的基础上呈现课标内容,才能制订出具体、明确、可操作的学习目标。
二、设计与学习目标相匹配的评价任务
明确了学习目标,即“评什么”之后,我们就该考虑“怎么评”的问题了,即如何落实学习目标?如何改善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评价任务设计不合理现象?在“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下,评价已经不是教或学之后再来评的一个环节,也不是一个人教和另一个人学之后等待第三者来评的那个孤立的环节,教学、学习、评价逐渐被看作是三位一体的关系,评价与教学、学习紧密地绞缠在一起,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教学、学习应当是“数据驱动”的,而数据就来自于评价;评价持续地镶嵌在教学、学习的过程之中,而不只在教学、学习终结之后实施;教学、学习、评价三者共享着目标。[2]因此,围绕目标,我们设计评价任务与教学活动。基本教学思路为:实现目标1的教学活动一一评价目标1的任务设计及标准一调整或补救教学,目标2、目标3……与此相同。如此,学习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支点,评价则是驱动课堂教学的原动力,驱动着“教”与“学”指向目标的达成并为达成目标而努力,同时又因评价反馈而激发起继续学习的动力,课堂“教”与“学”的质量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益。[3]
比如,笔者曾学习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小》的目标务设,教订和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和评价任务:
目标1.回忆课文中陈述的信息。评价任务1.学完课文之后请说出鱼、牛、燕子尾巴的作用。
目标2.运用课文中描写小壁虎借尾巴的段落结写。评价任务2.请仿照课文描写小壁虎三次借尾巴的段落写一段类似的话,如描写小壁虎向马、松鼠等动物借尾巴。
目标3.基于“鱼生活在水里”“牛生活在陆地上”“燕子在空中飞”等事实性知识和“选材要有代表性”等概念性知识,对课文做出分析。评价任务3.请解释课文为什么只选写小壁虎向鱼、牛、燕子借尾巴而不向其他动物借。
这是一个目标与评价任务相匹配的评价任务设计案例,首先目标合适、确切,具有层次性一“回忆……信息”“运用……结构写一段话”“对课文做出分析”。其次在评价任务%中,教师能够创设情境,“仿照课文描写小壁虎三次借尾巴的段落”,给学生提供机会使之表现出与目标一致的能力。以上三个评价任务,能够有效检测学生“学会了没有”“学到什么程度”“错在何处”。
那么,如何设计高质量的课堂评价任务呢?合适、确切的目标是根本,清晰、可测、可评的目标是前提。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表现出与目标的一致。与制订的主目标一致,也应设计出相应的主问题,即探究文本最核心内容和价值的问题。比如,河南省语文特级教师卢臻老师在上《伶官传序》一课时,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读课文,把课文读到只剩一个字”,提问:“庄宗得天下、失天下都源于哪个字?”用这样一个主问题统率全文,用一个“志”字贯穿全篇,“胸怀大志”“志在必得”“志得意满”“玩物丧志”“小人得志”,并将这几个成语设计成一个问号形状的板书。这样的设计和解读可谓精妙之至,主问题的设置可谓举重若轻,牵一“字”而动全身。
同时,描述评价任务时,我们要确保任务指导语呈现方式的清晰,确信使学生知道要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样的表现效果是最好的。为此我们必须告诉学生希望他们完成的作品或表现应展现何种特征和质量,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方法取得所需资源,完成任务的时间,明确是个别任务还是团体评价任务,如果是团体合作的任务,可以如何分工等内容。
三、课堂教学中及时收集信息,做出教学调整
评价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收集学生的信息后要做出及时、有效的反馈,在反馈的时间、对象、方式以及内容上,要给予学生描述性评价,然后根据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对自己接下来的教学决策做出调整。“评价先于设计”,只有通过评价,教师才能明白学生到了哪里,才能知道接下来该如何教学。在评价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学实际过程要与预设的课堂评价任务保持一致。这个一致,指的是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活动中,教学实践和评价任务要有逻辑的一致,而不是形式的一致。
以笔者所观摩的《雷雨》一课为例,执教者制订了“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组合部分台词和舞台说明,能够说出潜台词的丰富内涵,在此基础上,能推断出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的评价目标,也设计了与之相应的两个评价任务:①细读文本,任选一句或几句潜台词,小组交流,说出其丰富的内涵,推荐代表展示;②从文中选取一句或几句台词,说出对人物的理解,并用朗诵加以体现。而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执教者将问题表述成“对周朴园这个‘圆形人物2,你如何看待?请从人物的台词和舞台说明部分找出依据”,评价目标为“能推断出周朴园复杂的内心世界”。学生在回答过程中无一例外地答为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及人物形象,如“自私”“冷漠”“虚伪”等。而此刻教师只是肯定学生分析得正确,其实课堂评价引领并不到位,并没有将“内心世界”与“性格特征”做以区别和纠正。并且对于两个评价任务,学生的回答只涉及第二个,并没有关注和思考第一个评价任务,而教师也并未对此做出积极的引导与评价。
这样的课堂评价与学习活动不吻合,偏离了学习目标,丧失了应有的效度而失去评价功能,出现“有评无效,评价不具针对性”的不良状态。我们的课堂评价应该在围绕某一学习目标学习之后立即针对目标适时、适当评价,以获取学生的达标信息从而调节教学。而那些简单的“好”“非常好”等评价,对课堂和学生不具备诊断性和指导性,对学生的学习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
总之,在以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为理念的课堂实施过程中,课堂形态具有四个特点:重过程指向、重学习表现、重学生参与、重证据获取。教师的评价视角和意识贯穿在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之中,教师需要不断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表现和积极参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真实并持续地表现出来,从而获得有价值的评价信息,以支持学生的后续学习。[4]一堂好课不应是自始至终的高潮和精彩,也不必是高科技现代教育技术的集中展示。一堂好课不是看它的热闹程度,而在于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它留给人们的应是思考、启示和回味。我们必须以“学生学会了什么”作为评价的基点,开始自己的课程教学,并在此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少非.课堂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杨向东,崔允都.课堂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卢臻.以评价驱动教学—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探索[J].基础教育课程,2015(13):2-10,19.
[4]崔允都,王少非,夏雪梅.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成就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