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8-10-19 11:41:18 更新时间:2018-10-19 11:41:18
摘要: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形成了高中起点四年制综合培养、分科培养和中间培养三种人才培养模式和初中起点六年制“二·四”分段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根据小学教育专业定位、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教育发展实际,改革目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专业才培养内容、改进专业人才培养策略、健全专业人才培养制度和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等。
关键词:小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改革
1997年,教育部提出将小学教育专业纳入普通高等教育的范畴,并成立“培养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专业建设研究”课题立项组;1998年,教育部批准南京师范大学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开始联合试办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专业;1999年,教育部正式批准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等设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并同年开始招生,标志着小学教育专业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正式专业。经过近20年的研究与实践,我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研究和改革我国目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真正适应小学教育、小学儿童和小学教师专业素质发展要求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自从1999年开始正式设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至今,全国已有近百所高等师范院校开办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其培养模式归纳起来有两大类:
(一)高中起点四年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在全国已开办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高等师范院校中,高中起点四年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代表性的有三种:
1.综合培养模式。这是一种不分学科、专业方向,综合性培养小学教师的模式,以东北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该模式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胜任多门学科教学需要的小学教师;在课程设置上,与小学语文、数学、科学、品德与生活或社会等主要学科有关的课程,以及通识类、教育类和技能类课程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培养的学生,特点是“宽”而“不深”。
2.分科培养模式。这是一种针对小学开设的学科,分专业方向培养小学教师的模式,以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为代表。该模式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专门知识和技能,能胜任某门学科教学需要的小学教师;在课程设置上,主要是根据语文、数学、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科学、品德与生活或社会等专业方向来设置课程;培养的学生,特点是“深”而“窄”。
3.中间培养模式。这是一种即介于上述两种模式之间,既分科,又综合培养小学教师的模式,即采取文理分科,实施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培养小学教师的模式,以上海师范大学、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为代表。该模式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文科或理科综合素质,能主要胜任中文与社会或数学与科学教学需要的小学教师;在课程设置上,按文科和理科方向来设置课程,文科方向偏重中文和社会方面的内容,理科方向偏重数学与科学方面的内容;培养的学生,特点是“较宽”而“较深”[1]。
这三种模式虽然各有所长,反映了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取向,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没有处理好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原中师培养模式、“小教大专”的关系;综合培养与分科培养、“博”与“专”的关系;教育类课程与学科类课程、科学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的关系;学术性与师范性、学术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关系,因而,培养的学生整体上教师基本功不扎实。
(二)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率先在全国开展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并同年按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科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学、音乐学、美术学、体育教育等专业方向开始招生。2014年,报教育部批准,小学教育专业各方向改为小学教师教育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英语、科学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技术学、音乐学、美术学、体育教育等专业。
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二·四”分段学制,前两年主要完成中学阶段的教育,后四年进入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中间要经过学籍转换考试;在课程设置上,前两年以高中阶段的主要课程(内容低于高中阶段的内容)和教师技能课程为主,后四年主要开设专业方面的课程;培养的学生,可塑性强,教师基本功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但知识底蕴尚嫌不足,生源质量难以保证。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依据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实践依据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必须要有理论与实践依据。
1.小学教育专业定位
专业定位是专业建设的起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定格在‘本科’”[2]。这“三定”,分别从性质、方向和层次三个方面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进行了定位,其体现了三个基本点:一是小学性,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培养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发展需要的小学教师的专业;二是本科性,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既不同于其它以学科专业水平确定本科层次的师范大学专业,也不同于原中师和师专的初等教育专业,是具有小学教育独特性的适应小学教师发展需要的本科水平的专业;三是综合性,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不同于其它以学科命名的师范大学专业,是以小学教育命名的,因而具有综合性,但这种综合性不同于原中师和师专的初等教育专业的综合性,是本科水平的综合。概括来讲,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定位是,培养本科水平的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小学教师。明确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定位,是开展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
2.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2012年颁布实施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基本理念”“基本内容”和“实施建议”三大方面对合格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进行了架构,特别是在“基本内容”架构上设置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其中,“专业理念与师德”维度又下设四个领域、“专业知识”维度又下设四个领域、“专业能力”维度又下设五个领域,总共十三个领域,每个领域又设了若干“基本要求”,总共设有五十八项基本要求。这虽然只是合格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框架结构,不是所有层次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框架结构,并且存在一些问题,但是迄今为止,出现的比较完整、自成体系的小学教师专业素质框架结构,为小学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据。因此,《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是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依据。
3.小学教育发展实际
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迅速发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以及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呈现新常态:一是小学“撤点并校”布局调整已基本完成,小学教育的发展由量的急需转向质的提高;二是小学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人的发展中的奠基作用更加突出,小学教师必须具有自身独特的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能胜任一门或几门学科的教学;三是小学教师教学任务的安排分分科和综合两种,小学及其班级规模小的多数采取多学科的形式,而小学及其班级规模大的多数采取分科的形。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当与小学教育的发展实际紧密联系,适应现代小学教育发展对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人才培养模式,简单来说,就是指依据一定准则构建的人才培养的标准形式,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策略、人才培养制度、人才培养评价等要素。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是对现有培养模式的修修补补,而是要根据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改革依据,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各构成要素上对模式进行科学地研究与改革。
1.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建构人才培养模式的第一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指培养者对所要培养的专业人才的规格和质量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即培养具有何种层次的哪些专业素质的专业人才。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一是要明确所要培养的专业人才的层次;二是要明确培养本层次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
根据“培养本科水平的具有综合专业素质的小学教师”这一专业定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目前急需明确的问题是综合专业素质的本科水平如何体现。然而,到目前为止,教育界没有形成共识,也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尚处于研究和探索之中。笔者认为,依据社会时代发展要求、小学教育发展特点和小学儿童发展特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技能等四大方面的专业素质结构,专业素质本科水平体现在专业精神上要“高”、专业知识上要“宽”、专业能力上要“强”和专业技能上要“熟”。具体来讲,培养的小学教师具有科学的专业理念、崇高的专业理想、高尚的专业道德、清晰的专业自我等专业精神,特别是具有科学的专业理念和清晰的专业自我;具备基本的儿童发展知识、广博的普通文化知识、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坚实的教育专业知识等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能科学地认识把握教育教学规律;具有比较强的教育教学设计实施能力、班级课堂管理能力、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育教学研究能力、人际沟通合作能力和教育工作反思创新能力等专业能力,特别是具有比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教育教学工作反思创新能力;具有熟练的表达技能(主要包括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肢体语言等)、教学技能(主要包括备课、上课、说课、听课和评课等)和艺体技能(主要包括视唱、书画、舞蹈和体育等)等专业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具有创造性将教育教学过程艺术化的水平[3]。因此,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应以培养具备高尚专业精神、宽厚专业知识、较强专业能力和熟练专业技能等专业素质结构,既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又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的小学教师为总体目标。然后,在此总体目标下,再根据小学教育发展实际确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2.完善专业人才培养内容
专业人才培养内容是指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选择而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世界观等文化总体。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内容主要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而课程主要表现为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课本。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内容的确定,主要是开展课程编制,涉及到课程计划的设计、课程标准的制定和教材的编写,其中核心的问题是如何进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结构等课程设置。
在高等教育中,学校课程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来设置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设置不一样。根据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问题和人才培养目标,完善目前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内容,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课程类型和课程结构等的设置。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体现本科水平,重视课程内容的纵向联系,特别是要重视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适切性内容,增强与小学教育教学的直接联系;在课程类型设置上,要以综合为主,体现综合培养,这种综合不仅体现在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等类别上整体的综合,也体现在它们各自内部科类上的综合,当然,综合性设置并不排除适当偏重某一学科方向(数学、语文等)或一类方向(文科综合、理科综合等),可以在综合设置的基础上进行分向设置;在课程结构设置上,要依据具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处理通识类课程、教育类课程和学科类课程等之间、科学类课程与人文类课程、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等的比例关系,体现综合性、统一性和选择性。
3.改进专业人才培养策略
专业人才培养策略,是指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内容,培养者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活动所采用的途径、方法、手段等。培养者和培养对象凭借这些策略,才能完成培养内容和任务,实现培养目标。在高等教育中,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主要有课堂教学、课外实践、班级管理、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等,其中,课外实践主要包括课外活动、专业见习实习、社会实践等,课堂教学是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由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主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一基本途径来实现,因此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法、手段主要涉及到教学的方法和手段。
针对目前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人才培养策略的选择和运用,一是要以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内容为依据,有利于小学教师的培养;二是要树立“以生为本,自主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4],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使受教育的学生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三是要把基本途径和辅助途径紧密结合起来,坚持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同时,强化人才培养实践环节,让学生深入小学“临床实践”,获得实实在在的实践感悟;四是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指导,把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启发学生思考,启迪学生智慧,润泽学生生命。
4.健全专业人才培养制度
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是指为确保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制定的有关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规定等。它是专业人才培养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高等教育中,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主要包括人才培养方案、修业制度、管理制度等,其中,修业制度主要包括修业年限、修业形式(学年制和学分制)等;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等。要规范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活动,确保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活动顺利开展,就必须建立健全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制度,形成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体系。
5.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评价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对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判断[5]。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就是运用科学的技术手段,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和个体需要程度作出价值判断的活动。人才培养质量,是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根本标准。通过对专业人才培养效果进行评价,可以检查人才培养的情况,发现人才培养的问题,找出人才培养的差距,明确人才培养的方向。
学校人才培养是一个从入口、过程到出口的统一整体,只有在每个环节上都采取有效的评价措施,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而言,需要高等师范院校从入口、过程到出口“三关”上整体构建起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加强专业人才培养评价。在入口上,可以通过高考、合作等方式方法,把好生源质量关,把符合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学生选进高校;在培养过程中,可以通过考试考查、评价评定、测量等方式方法,对学生发展、专业定位、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授课质量、课程教材建设等进行评价,把好培养质量关,确保不偏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出口方面,可以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设定具体的专业人才培养完成的标准,并以此标准对人才培养工作是否完成进行评价,同时加强社会反馈,改进人才培养工作,使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人才符合现代小学教育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马云鹏,解书,赵冬臣,等.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4):73-78.
[2]卢冰,王智秋,杨圣佐.构建北京市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题的若干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社会科学版),2002(S2):5.
[3]刘本剑.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结构探析[J].教育探索,2015(1):121-124.
[4]谢培松.综合培养,分向发展——本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1):79-80.
[5]瞿葆奎.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