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建设-论文网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3-09 09:36:15 更新时间:2011-03-09 09:33:14
浅谈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建设
——以乡宁县生态环境规划为例
闫帅 山西省乡宁县建设局
摘 要:依据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分析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引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而后通过对乡宁县生态系统的介绍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 生态环境 规划建设
随着人们生态意识的逐步加强,环境成本的内在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愈来愈成为城市吸引外资的重要条件。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应不以牺牲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代价,而更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完善的生态空间系统。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小康社会,就是要实现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重视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共生,以人为本,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
1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实质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
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是与可持续发展概念相适应的一种规划方法,它将生态学的原理和城市总体规划、环境规划相结合,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1]。
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保持城市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因此,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不同于传统的环境规划,它是联系城市总体规划和环境规划及社会经济规划的桥梁,其科学内涵强调规划的能动性、协调性、整体性和层次性,其目标是追求社会的文明、经济的高效,生态环境的和谐[2]。
3.乡宁县实例分析
乡宁县位于黄河中游,山西省西部,临汾地区西隅,吕梁山南端。地形东北高、西南低,呈倾斜状,地貌形态为山区,主要分为基岩山区,黄土丘陵区,黄土残垣区和河川区四大类型。乡宁地形错综复杂,地处黄河与汾河水系的分水岭。全县共辖十个乡(镇),182个行政村。总人口约22.7万人。
乡宁县城自然潜质良好,山水相映、城林互染,绿化建设有一定基础,经过近几年不断建设,城市绿化水平已有一定提高。
3.1现状及存在问题
3.1.1现状
(1)公共绿地
据2005年底统计资料,城区共有各类绿地115.7万㎡,其中公共绿地64.5万㎡,人均公共绿地15.4㎡。现状较大型公园有2处,包括北山公园、玉环山公园,均为综合性游憩公园。此外,结合道路、广场建设了多处大小不等的绿地,公共绿地的设置为人们的居住、生活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场所。
(2)生产绿地
生产防护绿地是城市绿地体系的基础和良好居住环境的保障。按其内容不同,可分为园林生产绿地和防护绿地两类。
园林生产绿地指为城市内部提供苗木、草皮和花卉的圃地。乡宁县境植被良好,林业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城市绿化建设的需要。
防护绿地指用于隔离,以满足卫生和安全要求的防护林带及绿化。目前乡宁县城防护绿地没有形成规模和系统,尤其缺乏对河流、污染企业、文物古迹的防护措施。
(3)专用绿地
专用绿地是城市基层单位的附属绿地,主要包括工厂、机关、学校、医院等单位和居住区内的绿地。现状城区只有少数机关大院、学校和小区内部绿地较好,但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3.1.2存在问题
乡宁县城外围生态环境绿化建设成效显著,对调节城市气候,改善城市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规模的增长,在绿化建设方面也逐渐暴露出不足:
(1)现状绿化建设仅停留于山体利用和改造上,缺少绿化层次,没有形成系统。
(2)受利益机制的驱动,作为公益设施的绿地与城市其它建设用地相互排斥,在大小级配上缺少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易于亲近的小游园和街头绿地。
(3)新建居住区、小区生态绿地指标偏低,
(4)防护生态绿地实施低效,无论工业用地周围,还是河流、冲沟两侧,均无防护绿地建设,由于体制及资金原因,与规划严重脱节。
(5)盲目开山采石或削山取土,使外围自然山形、植被蒙受损失,造成地表裸露和水土流失。
3.2规划原则与理念
3.2.1规划原则
(1)注重城市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城市大环境的绿化,改善和维护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生态空间,创造现代城市风貌。
(2)根据山区城市独特的地形地貌,因地制宜,见缝插绿,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
(3)提高城市绿地质量与内涵,使城市生态建设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相得益彰。
(4)规划近、远期结合,宏观控制与微观建设相联系,以宏观控制为前提,分期实施,逐步完善。
3.2.2规划理念
规划引入景观生态学“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以山为形、以水为脉,运用连续性原理,强调各种自然要素之间以及自然与城市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利于空间维度的转换和生态景观的延续。
3.3规划布局
城市生态环境用地是支撑城市生态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规划宏观上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区域小气候特征,充分利用自然山体开辟具有一定规模的成片成块生态绿地,发挥其对城市环境与风貌调控的效能;微观上从城市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出发,充分利用河道整治、停车场和广场建设及单位搬迁等各种契机建设类型丰富多样的小游园、街头绿地,发挥其对于人们生理、心理、审美方面的调节作用。
在高度重视城市外部大环境对内部环境质量改善及维护生态良性循环作用的思想指导下,在规划区范围内保存较大的生态支撑能力,留有充分的绿色隔离空间,形成规划区绿色生态防护网。
乡宁县城生态环境系统总格局是以城区绿地系统为核心,以规划区绿色生态防护网为基础,以公路和河流绿带相贯穿、相连接的城乡一体、内外融合的绿色生态环境系统。
3.3.1绿核-城市内部生态系统
城市绿地生态系统规划以使乡宁县城成为环境优美的园林化城市为目标,结合城市山地地形特征,充分利用城市内的山形水体,着重突出山、水、城、林相互交融的特色,以城市大型公园为主体(斑块),以与居民生活亲近的小游园、街头绿地及居住区绿地、专用附属绿地为基础(基质),以纵横分布的滨河绿地、道路绿化、防护林带为纽带(廊道),形成城市高水平的点、线、面 、相结合的绿化系统。
(1)绿色斑块
具体概述为三大主题公园。
● 北山公园:城市中心公园,占地面积58.4万㎡,主要结合北山自然山体的开发、利用和改造广植苗木,形成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综合性公园。现状建设已形成一定基础,亭台楼阁与山体形态相得益彰。主要活动内容包括植物观赏、体育健身、喷泉嬉戏、儿童迷宫等;另外结合寿圣寺钟楼的搬迁,公园将增添一定的人文景观内涵。
● 南山公园:位于县城鄂河南岸二中附近,公园占地33.3万㎡,以清代文笔双塔为主题开发建设,形成具有观光旅游、历史教育等功能的综合性公园。
● 柏山寺森林公园:位于樊家坪村,规划以柏山寺人文景观为主题,以现状良好的自然植被为基础建设包括旅游渡假、休闲游憩等内容在内的森林公园,占地面积为36万㎡。
(2)绿色基质:
● 古城公园:位于旧城居民区,规划结合武装部搬迁,充分利用现有绿化基础建设为附近居民服务的开放式小游园,占地面积0.2万㎡。功能上以休闲、交流、游憩为主,景观上与古老的过街门楼形成巧于因借、互为衬托的关系。
● 丛林公园:位于新城区水厂东侧,占地面积0.8万㎡,主要为丛林小区服务。
● 职中公园:位于新城区的职教中心东侧,规划占地面积0.4万㎡,是以休息、游憩为主要活动内容的街头游园。
● 营里公园:位于新城区营里组团,占地面积1.7万㎡。
● 圪台头公园:位于新城区圪台头组团,占地面积2.2万㎡。
除了在重点建设以上公共绿地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城市的普遍绿化。成片开发的居住区、小区和旧村改造应按照国家规范建设绿地系统;办公、工业、仓储等单位应注重单位附属绿地的建设;城市还应加强街头绿地、绿岛、生产绿地(苗圃,草皮及花木生产基地)和防护绿地(公路、河流、工业隔离带)的建设。
(3)绿色廊道
主要是指沿罗河、鄂河等自然河流形成带状滨河公园和防护绿带。规划对鄂河进行整治,经城区分段蓄水后逐步恢复城市水体景观体系,调节城市气候和局部小气候,改善城市热岛效应,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亲近自然的机会和更多的游憩休闲场所。
● 滨河公园西区段:位于城区二中桥至明珠桥范围内,占地面积 21.2万㎡,规划结合防洪、排污工程的改造建设,修建以自然植物景观为主的带状滨河公园绿地。该工程的启动不仅为主城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亲水、亲绿的共享开放空间,而且为新城区的开发注入了生机和活力,营造了高效、舒适的外部生态效应。
● 滨河公园东区段:位于新建N4号桥至N9号桥之间范围内,占地面积23.3万㎡。规划结合城市用地发展及新区组团的开发,为创造良好的滨水景观,合理利用滨水岸线,远期启动二期蓄水工程,通过调整用地布局,搬迁临水工业,建设并形成为营里-圪台头-樊家平三组团共享的带状滨河公园绿地,其主要内容安排有休闲、游憩、体育健身和植物观赏等活动。
3.3.2绿网-城市外围生态防护网
生态防护网由植被层和开放空间构成,山、田、林相嵌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景观为规划区生态防护网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规划将城乡之间的山林、水体、农田、人工防护林带作为生态骨架,以对外交通走廊绿化带为楔型连接体,在客观上形成为城市及外围城镇、城市化新区不同尺度的绿色包围圈,并以带状方式将城市外围的生态主骨架与城市内部的生态次骨架相衔接,形成完整的生态防护网架。
规划重点建设县城东北、西南两大生态防护网,与城市绿地系统交融共生,形成独特的生态格局和城市形态,创造城在绿中的生态大环境。
● 东北生态防护网:位于县城与管头镇区之间,依托柏山寺人文景观区以及周围良好的自然植被,建设柏山寺森林公园,利用东北方向大面积山体林网及农田建设生态防护网。
● 西南生态防护网:位于县城与西坡镇区之间,积极利用主城西南山岭凹地,广植林木,形成较为自然的植物群落。城市的园林生产绿地在上述两大生态网内设置。
3.3.3绿轴-县域绿化空间的楔形连接体
主要由209国道、乡吉、乡襄、乡台公路等交通走廊绿化带组成,其内容包括绿化和农田,这些轴带内接城市,外连周围各县、镇、风景区,构成完整绿色生态体系。
3.4建设措施
(1) 普遍绿化,见缝插绿。
(2) 全民动员,分级建设(县级由县统一建,居住区以下由管理区建,单位附属绿地由单位建)。
(3)保证资金到位,分级注入资金。
(4)改变粗放的“铲平”开发方式,尽可能保护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尤其应注意保护山体、水体。
(5)将生态绿地建设与园地生产开发相结合,经济效益与环境生态效益相统一。
参考文献:[1]欧阳志云, 王如松.寻求区域持续发展的途径 生态学和持续发展,1993
[2]王建国. 城市设计生态理念初探 规划师论坛[J]. 2002 , (4): 15
[3]王样荣.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内涵与实证研究[J].规划师,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