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思考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9-08-09 10:03:41 更新时间:2019-08-09 10:03:41
摘 要: 品德与社会教学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满足学生需求。 生活化教学不仅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引导学生探究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可以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品德的能力,对学生未来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进行思考。
关键词: 小学教育 品德与社会 生活化教学
品德与社会课程本身离不开生活, 课程主要是为了教会学生做人应该具备的优秀品德,如果脱离生活,学生的品德学习只简单地停留在课本上,不能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更不必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把课堂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可以增强学生的探究动机,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一、发掘生活化内容
品德与社会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未知的课程,教师要充分备教材,在教材和生活之间建立某种联系,拉近学生和课程的距离, 为学生学习品德与社会营造适宜的氛围。教师发掘教材中的生活,着眼学生,走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他们走向未来的探索之路。 以《课间十分钟》为例,课程目标提出小学生要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教师一遍又一遍地谆谆教导,小学生课上听课下就抛置脑后。 这节课和学生生活之间的联系很密切,为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提供了可能。 首先,教师搭建教学和生活的桥梁。 播放歌曲《课间十分钟》、铃声录音、拍摄气象预报游戏视频和高年级学生课间活动视频等。 并让学生准备:观察同学们在课间做些什么,玩些什么;自己学会一两种适合在课间玩的游戏,能说清楚游戏的规则和玩好游戏的窍门;学生制作写有“上厕所”“喝水”“做游戏”“课前准备”内容的卡片。 把桌椅摆开,空出一块场地“体验”课间游戏的安全文明活动。 其次,教师挖掘教材内容。 教师播放高年级孩子课间活动的视频让他们明白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可以玩的游戏有很多,直接切题,然后让学生聊聊自己喜欢的课间小游戏。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小游戏,并示范给大家看。 最后,教师和几名学生一起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开开心心地安全游戏,在游戏中教师结合进行安全文明教育,让学生知道课间要开展有益的安全文明活动,懂得活动中要遵守秩序和规则。 师生在活动中突破教学重点,使课堂气氛达到高潮。通过环环相扣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学习安全文明时感受课间的快乐。
二、开展生活化活动
调查显示, 课堂中设计活动环节可以增强学生参与课堂的欲望, 教师可以开展生活化活动, 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在活动中学习品德与社会。以《你很棒》为例,教师通过开展生活化活动,培养学生学会赞美他人的能力。 教师说: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平时留意观察身边的同学, 就会发现每个同学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夸的闪光点。 谁来说说你最想夸谁? 然后开展同学互助赞美的活动,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班级里你最想夸谁,他身上的闪光点是什么? 教师提示:闪光点就是一个人的优点,好品质、特长本领等,比如爱学习、爱劳动、乐于助人等。可以告诉学生一些小技巧:真诚地看着对方,面带微笑;不敷衍,尽量将赞美的语言说得具体些;用具体的事例赞美别人;多赞美别人的缺点。 在学生活动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互动,询问他们被称赞时有什么感受? 心里是不是很欢呼雀跃? 有了做得更好的动力? 这节课通过开展生活化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别人,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学会真诚地赞美别人。
三、进行生活化实践
“品德与社会”课程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以体验感受生活。 实践活动是小学生常见的社会实践活动。 品德实践要在社会中,如何让学生把学到的品德应用于实践离不开生活化实践。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生活化社会实践, 让学生检验自己的品德修养是否达到道德规范,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以《公共场所拒绝危险》为例,本课教学设计遵从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感知体验作为教学出发点,在实践体验中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兴趣和思维。 开展“安全标志大比拼”实践,看哪一小组能把安全标志的名称、用途说得最清楚。 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竞赛交流中使他们相互学习,认识各种安全标志和它们的用途。 接着让他们在课本第33页试着画一画安全标志,知道哪些地方应该设置哪些安全标志,进一步强化他们对安全标志的认识。
四、生活情境教学生活化
教学不等于生活, 生活化教学是为了让学生贴近生活而不是归于生活。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以生活联系课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生活方向思考, 从而领悟品德与社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目标。 以《健康小调查》为例,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 ”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前调查有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危害, 调查周围同学及家人的健康状况。 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想认识一下吗? (课件出示小胖图片),学生说他太胖了。 教师适时说,他的名字就叫小胖,让学生猜一猜他为什么这么胖吗? 肥胖有哪些危害呢? 引发学生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可以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回答,教师给予鼓励与引导。 然后老师再问:小胖决定马上减肥,你有什么好的减肥方法要告诉他吗? (合理饮食,运动减肥)我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健康小调查。 (1)近视(2)龋齿(3)贫血(4)心理障碍。如:自卑、不爱和学生在一起玩、遇到困难就退缩等心理障碍。 肥胖可以通过科学饮食、体育锻炼解决,其余四个问题该如何处理呢?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这四个问题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讨论一下如何解决。 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
五、多媒体生活化
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包罗万象,设计范围很广,教师不能保证每一节课程都和生活有联系,或者学生都在生活中接触过,当遇到这些课程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多媒体是小学课堂最普遍的教学辅助工具,教师要打破常规运用,课堂上创新应用多媒体。以《当灾难降临的时候》为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真的让学生感受灾难, 通常情况下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因此需要教师借助多媒体实现这一堂课的生活化教学,让学生掌握在自然灾害面前自救互救的方法,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英勇抗灾的可贵品质。 教师使用多媒体播放视频。 第一,可以播放近几年国家发生的一些自然灾害场面,比如汶川大地震等。 让学生直观感受灾难的破坏性,认识自然灾害有不可抗拒的一面,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地球上常发生哪些自然灾害? 这些灾害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上的《中国地震带分布图》和《中国江河分布图》,看看哪些地区易发生地震,自己的家乡是否在地震带上。 从《中国江河分布图》 中认识到我国是一个河流众多的国家,同时是一个有重大洪灾隐患的国家,在此基础上了解除客观原因外,人为对植被、河道的破坏是造成洪水泛滥的重要原因。 第二,教师播放地震后的场面,视频中那些人被压在地下迟迟得不到救援的无力感震撼学生。 引导学生结合情景模拟演练:如果预报将有地震发生,你和家人应该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如果地震发生时,你正在高层的楼房里,这时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正在电影院里看电影,这时你该怎么办? 如果你正在马路上,这时你该怎么办? 如果在地震中不幸被倒塌的房屋压住了,在等待救援人员到来的过程中你应该怎样做? 让学生了解,很多时候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并不是直接来自灾害本身,而是由于人们的无知和莽撞,因此认识到学会一些灾害自救互救的常识,掌握自救互救的技巧的重要性。
六、结语
生活化教学弥补了以往教学脱离生活的不足, 为教学增添了源源不断的生活素材,赋予品德与社会课程生命力。教师通过发掘生活化教学内容、 开展生活化活动和生活化实践实施生活化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品德与社会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吴穗玲.让课堂回归生活——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 “生活化”思考与对策研究[J].才智,2017(13):74-75.
[2]黄雅芳.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探析—— 评《小学品德课堂教学的“草根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 2017(3):127.
相关推荐:浅谈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认识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