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堂形式美刍议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06 10:02:56 更新时间:2019-11-06 10:02:56
摘要 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重要成分。小学课堂形式美的缺失导致课堂吸引力下降,学生道德情感缺失,难以实现应有的教学目的。课堂教学形式美有助于学生内化道德观念,形成道德行为。教师应该从了解学生审美需求、端正教育目的、提高审美素养等方面入手,打造美的课堂,发挥好课堂的育人功效。
关键词 小学德育课堂形式美审美
一、小学德育课堂形式美概述
1.概念一般而言,事物的形式美是指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相对独立的审美特性,或者构成事物外形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以及它的组合规律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性。形式美是一种独立的美的形态,是不以内容为依托的、能引起情感体验的感性形式,是事物各种要素如色彩、声音、形状、线条等的有规律、和谐宜人的组合。小学德育课堂形式美是指在特定的小学德育课堂环境中,一切相关人或事物的自然属性体现出来的审美特质以及审美规律。常规事物和环境中的形式美构成要素在小学德育课堂中无处不在,其审美性对教学效果影响深远。其中,与教师密切相关的主要是教师讲话的声音、服饰、行为、课件或板书的外观等因素是否体现美的规律。
2.小学德育课堂形式美的重要性首先,品德发展的心理结构决定了形式美的重要性。德育也就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引导下有目的地学习道德规范、深化道德情感、锤炼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活动。其中,道德观念的形成是基础,道德情感是**。根据美国学者凯尔曼的观点,道德观念的形成要经过服从、认同、内化三个阶段。显然,要顺利完成从服从到内化的过渡,从情感上接受相应的道德规范是很重要的一环,也是最难的一环。如果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除了规范本身正确、具有说服力之外,表达道德规范的外在形式也很关键,即课堂是否具有形式美。
在德育课堂这个小的生态系统中,各种影响因子相互关联,牵一发而动全身。虽然德育内容本身的科学性是品德发展的基础,但是内容之外的因素决定了学生会在多大程度上接受这些规范,也就是说是否认同并愿意内化道德规范,而这种接受的意愿就是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虽然学生知道教师所讲的道德规范对自己和社会而言都很重要,可是从内心体会这种意义和“知道”是两码事。前者需要积极的内心体验,也就是情感。这就需要教师考虑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表达,也就是是否用美的形式表达了美的内涵。从现在的德育课堂看,绝大部分学生认同德育内容的意义及科学性,但是就是不愿意接受,甚至本能地反感、拒绝,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德育的形式不合适,以至于德育收效甚微。再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接受德育规范的内驱力也相对欠缺。因此,从德育的形式美上用力,增强德育的可接受性非常关键。
二、德育课堂形式美缺失的现实表现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传授知识是教师的主要任务,教师是否学识渊博几成评价教师素质高低的基本条件。但许多教师在侧重知识底蕴和教学内容历练之时否定了“细枝末节”——形式美,认为自身装扮、板书、课件之类都是花架子,无关紧要,不必关注太多。于是,许多课堂出现一成不变的课件背景、没有表情的陈述、淡而无味的语言、不怪但也不美的装束等。德育课堂上比较常见的问题涉及教师仪表、课件设计等方面。
1.教师的仪表及语言问题
(1)服饰有违审美法则教师的服饰可以通过视觉影响小学生的听课心理,成为教学信息是否被接受的第一个关口。教师服饰问题主要表现在有违整齐律及和谐律等。
(2)语言表达缺乏节奏和韵律感节奏本是指音乐中音响节拍轻重缓急的变化和重复。节奏这个具有时间感的用语在语言表达上是指以同一听觉要素连续重复时所产生的运动感。韵律原指音乐(诗歌)的声韵和节奏。语言表达中抑扬顿挫的音调、丰富的词汇使用可以产生音乐、诗歌的旋律感,称为韵律。教师在语言上的主要问题除了包括无法更改的音色之外,主要表现在语病、音调无起伏美感、用词单调或者不美。小学生在这种单调刺激下无法进入思考状态,教师欠佳的语言表达无疑给授课内容包上了厚重的外衣,把学生探究的意识屏蔽了。
(3)行为举止与身份不对称自然界中到处可见对称,对称的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典雅、庄重、完美的朴素美感,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教师行为举止对学生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其行为是否适度自然会影响课堂教学吸引力。另外,总有部分老师表现得目中无人、冷漠、无精打采,缺乏必要的热情和亲和力,这种状态直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热情。
2.课件设计问题
现在,教师上课经常使用 PPT,比较常见的问题在两个层面存在着。
第一,明显的单调或者不适度。有的老师出于懒惰或轻视心理,永远使用一成不变的背景模板,单调、沉闷,如果再加上不甚吸引人的内容,与传统媒体相比,只不过是一种板书的搬家而已,并且少了传统的随讲随写的灵动,点击之中甚至还忽略掉了师生互动。产生学生冷淡、课堂气氛沉闷等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文字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颜色、大小、字体没有变化。首先,没有根据目录级别和内容逻辑合理变化字号,不利于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因为从视觉上传递到大脑皮层的第一印象就是大小相同、重点不分。个别学生总是对重点难点内容很迷惑,和这种视觉的冲击不无关系。另外,文字颜色、动画效果从一而终更加重了这种单调刺激。当然,如果没有目的地频繁变换字体及动画效果,会出现喧宾夺主、过分混乱等问题,同样起不到好的效果。
第二,适而不美。有的课件没有注意到画面和文字的和谐性、均衡性、意境等,难以给人美的享受,或者不能强化学生的积极情绪。这样,学生就很难有效内化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
3.时间掌控问题一,不均衡或比例失调。在平面构图上通常以视觉中心为支点,各构成要素只有以此支点构成合理的比例关系,才能保持视觉意义上的力度平衡。小学德育课堂上的不均衡是指对不同内容处理畸轻畸重,如虎头蛇尾式讲授。二,重心不稳。重心在物理学上是指物体内部各部分所受重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在课堂教学的时间分配上应该突出重点内容。个别老师把均衡理解为刻板地平均时间分配,导致学生难以正确把握学习内容,难点部分理解不透彻,非重点难点部分又因冗长而烦躁,以至于厌学情绪加重。
三、提升德育课堂形式美的建议
1.了解小学生审美需求和特点了解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前提,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但是至于了解什么,现实中却存在一定偏差。审美需求很少受到重视,尤其在侧重说理的德育课堂上,许多教师潜心研究学科发展前沿,不断充实信息量,认为德育课规范本身的传授最重要,另外还会认为内容难度不大,学生理解方面没有问题,没有必要像数学、语文那样探究其心理特点,更不要谈什么审美心理,所以教学中美的因素就被忽略了。殊不知,小学生群体对于美的感受也很敏感,这种特点决定了没有任何“包装”的或金玉其中、败絮其外式课堂教学都会以失败而告终。
2.正确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辩证的观点看,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应服从内容。深浅适度的教学内容同样也要配上相宜的形式,生动的表达、优雅的举止、美丽的服饰、漂亮的板书是内容成功传达的必要环节和动力。片面追求内容研究而摒弃形式的做法与辩证法相违背。何况这里所说的形式美本身并不是指单纯的外在形式,它包含内容的质量以及各方面的完美组合,是基于内容美基础上的各种组合的外显化。
3.端正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有什么样的教育目的观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在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各个组成部分相互关联、相互渗透。无论从人性要求还是社会要求,美育都是教育的重要目的和任务。学知识是主要任务,但不是终极目的,学会做人,拥有美的生活、美的人生应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为此,教师除了从内容质量本身下功夫之外,还应该考虑美的法则效应,以形式美彰显真善的内容,以美的课堂熏陶美的性情。
当然,提高小学德育课堂的形式美一方面需要教师不断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相关机构紧密配合。比如高等师范院校要加强教师审美素养教育,从源头解决课堂形式美缺失问题,可以把服装搭配、化妆、行为礼仪训练等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模块课程。另外,相关用人单位一定要在入职阶段做好相关考核,除了学历方面和基本的语言表达,非语言问题也要作为同等重要的指标。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对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进一步强化这些素养,严把质量关。在年度考核体系中,这些因素也可以作为参考指标进行考虑。
参考文献
[1] 刘彩梅.教学要追求形式美和实质美[J].教学与管理,2013(6).
[2] 魏欢.小学教师身体语言的运用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J].教学与管理,2016(35).
[3] 赵春香等.让数学课堂富有美感[J].吉林教育,2007(2).
《小学德育课堂形式美刍议》来源:《教学与管理》,作者:王荣珍, 汤 芳, 刘 竞。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