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寓言教学策略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09 11:22:21 更新时间:2019-11-09 11:22:21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已经发布,引发了社会的讨论热潮。那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什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应是我们一线语文教育工作者探讨和研究的话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核心素养分解为四个维度: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其内涵就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现以寓言类课文教学为例,谈谈怎样让语文核心素养精准落地,以就教于方家。
一、讲述故事: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
凡是故事都可以讲,寓言故事也不例外。在课堂教学中,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复述故事,而是让学生在认真阅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阅读内容加以整理,用自己的语言,有重点、有条理、有内涵、有感情、有新意地讲述出来。
1.概述故事教学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第二课时的导入部分。教师引导: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 10 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课文中的这些词语能读好吗?谁来读一读?(教师出示攻打楚国、乘虚而入、不堪设想、自由自在、拱着身子、举起前爪、伸长脖子、正要啄食、弹弓瞄准等词语)谁能根据这些词语把课文的大概内容说出来?学生要想概述好这个寓言故事,就要准确理解相关词语,重新建构语言。概述故事的过程就是对课文感知、体味、消化、理解、筛选、概括、归纳、表达的过程,在概述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和运用能力。
2.复述故事教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伊索寓言》片断。教师出示“馋得直流口水、想尽了各种办法、边走边回头”这组词语并提问,你能分别换成一个词吗?“垂涎三尺”“绞尽脑汁”“依依不舍”不是更有文采吗?作者为什么不用这些词语呢?师生讨论得出结论:这些词通俗易懂。教师继续引导:故事读透了,让我们来讲讲这个故事好吗?讲故事有什么要求?(讲好人物语言,可以模拟表情、动作,用上课文中的精彩的词语,还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把故事讲得生动。)记住你们提出的要求,看着图,自己练习!
3.创生故事教学《螳螂捕蝉》,学生明白了寓意之后的教学片断。师:听了少年的话,吴王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可是下了死命令的,正所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决定呢?(师放音乐:“皇上驾到,众臣早朝。”在音乐声中,指一名学生戴上皇冠走上讲台。)生:众位爱卿,昨日在后花园里,一位侍奉寡人的少年给寡人讲了螳螂捕蝉的事,螳螂想吃蝉,而黄雀又想吃螳螂,这种情况跟我准备攻楚,而其他诸侯国又来攻打我吴国是一样的道理,由此我明白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忽视身后隐伏的祸患啊!因此,寡人决定放弃攻楚。…… 师:看来,这位明白事理,改正错误的大王还是好大王啊!听了吴王的这一番解释,大臣们又会怎么说怎么想呢?生:大王英明!大王顾全大局,为天下百姓着想,这是百姓们的福分啊!臣之前说话过于冒失,请大王责罚!…… 师:你们在夸赞吴王的同时也反思自己的说话方式,这样的大臣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如果你就是那位少年,当你听完吴王的夸赞,你又会说什么呢? ……
变换角色创生故事,这是在领悟课文寓意之后语言的重新建构,缘于文本又超越了文本。学生要经历阅读、思考、理解、想象、语言组织和表达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对于学生来说,这是绝佳的综合性训练方法,体现了想象性、思维性和创造性。这样能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提升综合素质,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二、探究寓意: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
一段时期以来,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被旁落,而现在“思维发展与提升”已被确定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1.在揭示寓意中培养分析思维能力教学《螳螂捕蝉》,在揭示寓意后分析人物劝戒方式的教学片断中教师引导:大臣们个个忠心耿耿,人人苦心相劝,吴王却固执地说:“谁要是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而少年的一番话(出示:“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隐伏着祸患呢!”)却让吴王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这究竟是何原因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试着完成下面的表格: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说一说为什么目的相同,结果却不同。教师小结:如果说大臣的劝是直劝,那少年的劝就应该叫“巧劝”“智劝”“妙劝”……
2.在内化寓意中培养发散思维能力教学《螳螂捕蝉》,学生悟出寓意后联系生活谈谈身边有哪些人只顾眼前的利益,不顾身后隐藏的祸患。生 1:有的同学为了不写作业经常向组长和老师撒谎,最终大家都不信任他了。生 2: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鹬和蚌都想打败对方,却没想到最终被渔夫收入篓子中。生 3:有的老爷爷老奶奶相信电话信息,最终被骗了很多钱,有的还被气死了!
结合寓意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身边是否有这样的事例,这是寓言类课文教学一般都会采用的教学方法。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谈事例时,已经把“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深深地植入了大脑。这些案例与教材文本一脉相承、相得益彰,为学生真正理解寓意、明晰道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撑。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培养了其发散思维的能力,又进一步内化了寓意。
三、领悟表达: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
寓言是一种隐含着讽喻意义的简短的故事,有比较强的夸张性和讽喻性。其讽喻的意义,便是寓言给人的教训。这是寓言独特的表达方式,学生要用审美鉴赏的眼光去学习寓言。
1.结构相同感受形式美寓言的结构基本相同的,以精悍的故事揭示深刻的人生道理,读来生动有趣、令人深思。如教学《伊索寓言》时,最后得出结论:故事 + 道理,体现了小故事大道理。可以说,寓言的最终目的在于提炼经验、总结教训,阅读寓言可以明晰道理,丰富人生智慧,具有鲜明的唤醒价值。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感受到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之美。
2.篇幅短小感受精粹美寓言大多篇幅短小,语言质朴洗练精彩,被称为富有教育性的“小”故事。寓言有类型化的动物角色,除了强化其故事性,重要的是避免用累赘的性格描写去突出角色特征。如我国古代的一则题为《山鸡自爱》的修养寓言:“山鸡自爱其色,终日映水,目眩则溺死。”寓言仅有 15 个字,却十分精彩地塑造了一个自我欣赏者的形象,还生动地写出了因自我陶醉最终致死的结局。语言精练,“字不得删”,尤为鲜明地显示了寓言内容的精粹美。
四、文白对照: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
寓言是经过时间洗礼的文化产物,寓言故事大多可以找到文字记载的源头。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补充对应的文言原文,让学生在教材文本和寓言原文的交互对照中,感受两种不同言语风格的特点,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有效发展。如教学《螳螂捕蝉》时,教师出示这则寓言的部分古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请学生结合课文,说说这几句是什么意思。
如此文白比照或古今对比的阅读,为学生从另一个视角感悟故事、明晰道理提供了资源,也让教材成为了学生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寓言的支点。这种切实有效的语言运用,为学生提供了接触文言词汇的机遇,为之后文言文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文白对照最直接、最明显地彰显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要素,使学生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开阔了文化视野和形成了文化自觉的意识。
语言建构运用好比是树的主干,其他的三方面应是主干派生出的枝叶,如果主杆越粗壮枝叶越繁茂,那么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会越高。
《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寓言教学策略》来源:《教学与管理》,作者:杨永彬。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