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渗入一点化学史知识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9-11-23 11:50:21 更新时间:2019-11-23 11:50:21
摘 要: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适当地融入一些化学史方面的知识,可以起到辅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由于化学教材是化学知识尤其是化学应用技术的载体,强调化学史的渗入,无疑让教材载体的可读性变得更强,更有利于教师讲解新化学课程。对此,教师可以从历史情境促进学生进入角色,用人物逸事培养学生关注意识,以史料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三个角度尝试史料渗入化学教学中的可能性。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方法 化学史
一、用历史情境促进学生进入角色
将化学史渗入初中化学教学课堂是一种极为明智的做法,其优势在于可以用历史情境促进学生进入角色。如果将化学学科视为一间宝库的话,那么化学史的内容则是宝库中熠熠生辉的明光,学生便会借此顺其自然地登堂入室,收获宝藏。所以,教师要借助历史知识情境,让学生感受到教材中的历史,并发现两者的内在联系。教学中,教师要尽一切可能创造机会、提供条件,让历史知识融入情境之中,带领学生寻觅化学发展的踪迹,增强其主动探求知识的欲望。
比如,当介绍“硫”这种化学物质时,教师可以把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仙丹炼制”的故事讲给学生听。教师可以先引入古诗“河上姹女,灵而最神,得火则飞,不见埃尘。 ……将欲制之,黄芽为根”。学生听后就会产生疑惑,“为什么在化学课上讲起语文了呢?”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呈现与此相关的化学史料:东汉末年的魏伯阳是我国道教的重要人物,是炼丹术的始祖,他在《周易参同契》里写了上面的句子,其中“河上姹女”描述的是水银,而“黄芽” 描述的是硫磺……借助这种情境还原方式,学生能很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有助于增强他们的注意力,体现学习目标。
二、用人物逸事培养学生关注意识
教师借助人物逸事来创设情境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领会化学家们的探索精神,从而增强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意识。社会发展与化学学科关联紧密。教师应结合学情,把与化学知识相关的生产和生活问题引入课堂,形成相应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更好地巩固与学习知识。在初中阶段,原子与分子的内容贯穿于整个初中化学学习中,而教材中有关化学史的介绍却并不多。依据道尔顿及阿伏伽德罗等人的研究成果,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及分子构成的,这是原子论与分子学说兴起的标志,也是化学发展的奠基石。虽然教材未详尽说明原子及分子学说的历史,但教师可以以相关理论知识为契机,向学生说明其中的历史情况,让学生进一步走近历史,了解化学内容。
比如,学习与“氧气”有关的知识内容时,教材指出:化学家拉瓦锡借助定量研究手段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成分,知道了空气中包含氧气与氮气,其中氧气占比达20%。教师就此可继续延伸知识,让学生明确:拉瓦锡是依靠斯特利、瑞典舍勒等人的研究成果才得出这一结论的。教学中,化学史知识可以给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
三、以史料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创设有助于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之保持下去,在这一方面,化学史的作用不可小视。对此,教师要把握好契机,将学生的精力和思维引入到预设兴趣点上,从而增强学生对认知冲突的关注。比如,在介绍“铜”元素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穿插这样的故事:青铜剑是我国古代短兵器的代表之一。从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中发现的青铜剑,虽保存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两千多年,其表面并没有生锈,剑刃依然锋利无比。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分析,我们了解到:青铜剑表面镀了铬盐氧化层,具有很好的防锈功能,能够让青铜剑历久弥新。现代镀铬工艺是英国人于 1937 年发明的,那么,在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又是如何产生这种技术的呢?这至今依然是一个谜。教师可引导学生:“如果想在未来解开这个谜,大家还要从基础知识学起,下面我们首先学习一下铜元素的基本特点。”这样,通过问题性史料的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结语
很多教学实践成果显示:把化学教学和化学发展史联系起来,对于提升教学效果、增强教学质量是有重要作用的。对此,教师应采取多种手段,把化学史融入教学中,或用于创设教学情境,或用于导入新课,以实现科学同人文、技术与情感相融合的综合教育目标,使学生在感受趣味性知识的同时,更好地理解化学学科的本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黄新阶.初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探讨[J].咸宁师专学报,2011(6).
[2]刘康莲.让化学史融入中学化学课堂教学[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4(1).
[3]武 有 伦 .对 初 中 化 学 新 课程 教学 的 一 些 思 考 [J]. 课 程·教 材·教 法 , 2007(5).
《在化学教学中渗入一点化学史知识》来源:《中学课程资源》,作者:曹洪芝,李秀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