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爱情文学作品教学的误区与对策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9-12-26 10:44:35 更新时间:2019-12-26 10:44:35
摘 要: 针对中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爱情文学作品进行深入探讨,阐述了中学语文与爱情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列举了中学语文爱情有文学作品的教学误区,提出了合理的教学原则、有效的教学策略。将中学语文爱情文学教学与情感教育紧密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爱情观是当前中学情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 中学语文; 情感教育; 爱情文学; 误区; 对策
一、中学语文爱情文学作品的教学误区
新课改后中学语文教材中编入了一定数量的爱情文学作品,这一改革引发了语文教师对爱情教育的重视,但在对爱情文学作品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实际的教学效果并不如人意。主要原因是有些教师对爱情文学作品的思想深度理解不到位,缺乏先期的教学经验,对学生个体情感把握以及课堂教学的掌控能力不足,以至于把语文课上成了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化,消解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笔者通过对当前一线教师教学情况的了解,归纳总结出爱情文学作品四大教学误区。
( 一) 隐约其辞,故作神秘有些语文教师在讲到有关爱情,特别是涉及到性爱方面的情节时,刻意跳过避而不谈,其实这种做法反而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如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中写道: “老太婆的话,含有过于轻蔑的意思,甚至煽起了我的邪念: 既然如此,今天晚上就让那位舞女到我房间里来吧。”教师没有正面引导学生去理解为什么老太婆会对在“我”看来“真是美极了”的舞女产生轻蔑的态度,她的话为什么会“煽起我的邪念”,这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空白点,如果学生能正确地从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二十岁“我”的年龄特点来理解这段话当然是好的。相反,学生一旦抓住“轻蔑”、“邪念”等语词误读这段文字,必将破坏整篇小说的审美性。
( 二) 过度阐释,欲罢不能如上所述,性是个敏感的话题。其实,马克思也一直主张,在爱情描写中,应该有必要的和健康自然的性生理、性心理描写,否则就不可能有真实的力量。青春时期的性欲使爱的感情发展起来,这是热情奔放的幸福时期,这时性激素极端活跃,它使人的精力也极为充沛。性爱不可能不牵动中学生的心灵,这就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难题。教师在谈及有关性的话题时要把握好尺度,避免过犹不及。瓦西列夫《爱情面面观》曾指出: “还在读书的孩子,各方面还不成熟,对令人神魂颠倒的性爱的冲击毫无准备。教育自然为此不安。作为教育者,他们对社会重要责任,要把少年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二、中学语文爱情文学作品的教学策略
爱情是属于青年的,但它只在懂得它的人群中开出灿烂之花。在这个物质流行的时代里,教师更应在青少年心中倡导爱情的纯美,建立崇高的观念和纯粹的情感,让他们在这个人文脆弱而理性过度的时代,建构自己美好的精神家园。中学语文教材在经历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后,大大增加了古今中外经典的爱情文学作品,可以看出对爱情文学作品及其教学的研究越来越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何在教学实践中结合课文向学生传达正确的爱情观便成了教师的当务之急。作为当代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认识到,爱情教育的目的不是去教中学生如何谈情说爱,而是教他们如何在做人的过程中拥有人世间这份美好的感情,去获得幸福的人生。
( 一) 注重以爱情为主体的情感培养为帮助中学生安全地渡过青春期,上海市率先在中学语文课本里增加了一个谈论爱情的单元——— “爱情如歌”。这一主题过去在中国的教育系统里一直是个禁忌,因此它的增加引发了一场中学教育该不该增加爱情教育的争论。现实恰恰相反,在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中,有关人类情感的文学作品大都是以描写亲情为主,如朱自清的《背影》、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或是描写人间冷暖的《老王》等,教师的教学重点和培养目标也随之落在了亲情上,而有关爱情的文学作品大都被语文老师忽略或一字带过,这就造成了青少年情感世界的空白点。此举有悖于青少年的成长规律,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极其不利。爱情作为人的内心世界中一种圣洁的情感,是不能排除在“人的发展”这一教育论题之外的。中学语文教师应该适时地以教材中的爱情文学作品为媒介对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进行情感教育,让他们能正确地去解读爱情文学作品,体会爱的真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健康的爱情观。在中学语文爱情文学作品中出现多个争取人格独立的女性形象,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她忠于爱情、敢于反抗封建礼教。舒婷的《致橡树》更是突显了在爱情世界中女性对尊严和人格独立的追求,高扬了一种新女性的爱情观: 爱情是建立在人格价值独立、互相理解信任的基础之上。语文教师在讲解《致 橡树》这首爱情诗歌时,除了让学生懂得这首诗的时代意义外,还应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具有独立意识的爱情的理解,以及女性在爱情中所持的价值观上,让学生真正理解它不仅仅是一首爱情诗歌,更是人格独立时代新女性的发自内心的爱情宣言。
( 二) 增加以爱情为主线的文学作品并呈现动态的演进《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说明我们的中学语文教育除了进行生字、词、句等方面的基础教育以外,还必须关注到学生的情感教育。爱情是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的中心话题,经常给他们带来困惑、忧愁,甚至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成绩。对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走出人生的困境、情感的纠葛,而情感教育最好的方式就 是 通 过 解 读 文 学 作 品,进行心灵的对话。 1956 年汉语、文学实行分科教学。以爱情诗《诗经 ·关睢》开篇的高中《文学》课本,受到了当时教育界及教育界以外的各方面权威人士的非议。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也越来越注重人文关怀。经历了新课标的改革,教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现行的新版中学语文教材中正面描写爱情的文学作品大量增加。据统计,现行的人教版全日制普通中学教材和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中学教材收录的爱情诗文不少于 30 篇。中学生在这些经典的爱情文学作品中读出了爱情之美,美化了心灵,提升了爱情素养和审美标准。
三、结语
“对爱情的思考,是中学生青春期的正常表现。与其‘堵’,不如以教学的形式正确地疏导。”[2]笔者认为,在中学语文教材中开创爱情教学单元是非常必要的,把诸多爱情名篇集中在一个单元,更能贴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体现了对青少年情感世界的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 瓦西列夫. 爱情面面观[M]. 广州: 新世纪出版社, 1986.
[2] 代小琳. 初中生课堂上学“爱情”会不会变成学早恋? [N]. 北京晨报,2004 - 09 - 02( 01) .
《中学语文爱情文学作品教学的误区与对策》来源:《扬州教育学院学报》,作者:郭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