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探讨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0-02-08 16:02:03 更新时间:2020-02-08 16:02:03
摘要:外国文学教育的出现是为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视角里看见和了解更广阔的文学世界。而在中学语文课堂中对于外国文学教学似乎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语文课堂不同于其他学科课堂,教师的教学不应目的性过强,而限制和阻断其他思考方向。基于现况,本文尝试从对外国文学的开放性教学角度思考,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起来,又能让学生能自主认识和接受外国的多元文化。
【关键词】中学语文 外国文学教学
一.中外文化的多样性
外国文学作品进入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将近100年历史。根据教学大纲的内容规定:要扎根丰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加强外国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多元文化素养。但学习外国文学了解外国文化并不是件容易的事,由于文化的差异等原因,外国人在解读其他国家文学作品时不一定能准确理解内容。随着汉语学习的热潮,外国人对中国文化非常感兴趣,随之对中国的文学名著进行阅读。如中国名著《西游记》,其中孙悟空和猪八戒的角色,让很多刚接触中国文化的外国人一时难以理解,这“动物”在中国人心中有着很高的评价。外国人读中国文学作品有不恰当解读的一面,那么反过来思考,中国人在读外国作品时会不会有类似的情况?回答是肯定的。先不说我们所看到的是已翻译为中文的外国作品,而转译过来的文字与原文可能存在出入,情绪表达有差异。各个国家地域差异大,二者的本身传承的文化、教育方式不同,因此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甚至宗教信仰都会存在差异。
二.外国文学作品多维性解读
中国式教学的一个特点:推崇标准答案,在外国文学教学中也较为突出,对本身有着不同文化差异前提下的外国文学作品的欣赏,经常习惯性用中国人的标准来评价作品里的人物。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想象力,用中国人的思维去解读外国作品,导致学生对阅读过的外国作品基本是千篇一律的感受和评价。长此以往,这样好像就失去了将外国文学作品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最初意义,并没有让学生接受外国多元性的文化。以初中教材《变色龙》为例,通常认为作者笔下的奥楚蔑洛夫是一个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像善于适应周围环境的颜色,很快改变肤色的“变色龙”。在短短几分钟内经历了五次变化,由“谁家的狗?”为问题,奥楚蔑洛夫的态度随着问题的答案改变而变化。当狗主是普通百姓,他严惩小狗,“秉公处理”;当狗主是将军或将军哥哥时,他阿谀奉承。由此人们对其都是谄媚权贵和欺压百姓等反面评价。这也是大部分读者解读内容后对人物的一个大致评价,也被认为“正确评价”,而除此之外的看法可能是不正确的。以什么标准来判定为正确呢?其实没有,只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正确而已。课文主要通过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来反映奥楚蔑洛夫性格特征,可能在当时处理案件时,他内心也是恐慌和矛盾的。首先,街上发生事故,他会去处理并根据现场状况作出判断,符合秉公办案的巡警人设。但紧接着有人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军家的狗。”他开始热得脱下大衣,后面又冷得要穿上衣服,包括走的时候裹紧大衣,这都是紧张和担心的表现,同时也可以说这是他内心矛盾的表现。明知自己巡警身份应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但案件一旦涉及到将军就变了性质,他不敢与将军作对,进一步讲,即使自己坚持公正办案对这条小猎狗作出惩罚,到最后可能将军为包庇亲人也会极力反对,甚至是迁怒于自身。所以面对权贵的胁迫,他只能表面妥协。同样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课文中菲利普夫妇根据于勒叔叔是穷或富来决定对其态度。起初从父母口中得知的于勒叔叔是行为不正,糟蹋钱的坏蛋,大家都嫌弃他才送去美洲,之后写信来说他赚到了钱并会回来赔偿父亲损失,这时的于勒叔叔又成了正直又善良的人,并期待着他光荣归来。后来,一家人坐轮船外出旅行在船上碰见了衣服褴褛的老于勒,父母避而远之,回来的时候还特意改乘其他轮船。一般根据课文内容我们得知:菲利普夫妇是自私冷漠的,在他们眼中贫穷的于勒可恨又可悲,一事无成还拖累家人;而“我”以孩子的视角看到的于勒叔叔只是一个可伶的老人,因此忍不住给了他10个铜子小费。这就是不同视角产生的效果。也许很多人对菲利普夫妇角色的印象是势利,但他们可能是无奈。对于一个生活拮据的家庭来说,他们花费的每一分钱都需要精打细算,却有个花钱无节制的弟弟,败光了家里的老底,使原本拮据的生活变的更为艰难。听到于勒变富时他们抱有莫大期望,心想他们理想的美好生活马上就要来临。然而再次看到贫穷的老于勒,心里面更多的是害怕,害怕这个弟弟会继续拖累这个贫困的家庭,因此对他避而远之,这在当时资本主义金钱势力统治下的社会,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反应。试问,假如你是菲利普夫妇,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现象,自身生活已十分艰难,你还会继续接济一事无成的弟弟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都会或多或少的将自己的情感背景代入作品当中,因而阅读后的感受就会不同;从不同视角去解读,心中所呈现的形象可能又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对于外国文学作品,阅读前的大前提———文化程度差异和读者本身差异,所以在阅读时更需要不被限定条框,由读者在对外国文化了解或多或少的情况下,读出自己的味道,读出不一样的感受,不同视角的解读可能都是不同新世界。如《皇帝的新装》中大人和小孩本质上都是从内心出发站在自己应有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事件,结果得出的结论不同,但谁也无法去评判大人和小孩孰对孰错,每个人好像都是站在自己应有的角度去对待一件事。
三.开放性阅读教学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在对待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时,应更灵活性和广阔性,不拘泥于答案,不限制想象,无论学生的文化程度如何,他总能读出自己的见解。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选择本来就是为未真正见识过广阔世界的学生提供新的视角和了解西方文化的平台。所以,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如下:首先学生主体。古人常说:子非鱼,故不知鱼之乐;而子非我,故也不知我不知鱼之乐。教师与中学生背后所建立的知识的框架不同,因此教师不可太自信对学生思维引导的正确性。在教授一篇外国文学作品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客观的帮助学生阅读内容本身,而其他如对某个人物行为的评价,对某事件的感受,以及对文章的情感把握,都应该由学生通过了解作品内容自主思考后而得到答案。其次考核多样。中国的应试教育近年来已经得到很大改善,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培养德才兼备之人,而非高分低能者。尽管如此,教育教学的方式改革仍需进行,学生考试制度基本上还是唯分数论,导致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对分数的追求到达极致,而放弃了其他可能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面。教师和考试制度,让学生追求“唯成绩论”,追求被教师和考试出题人设定的“标准答案”,久而久之,思维已成定性的学生只会认为,参考答案才是最正确最好的,而不愿相信自己唯一的可能更好的回答。另外语文教材中呈现的外国文学作品表面来看有所增加,提倡对外国文学的阅读与欣赏,可见国家对外国文学文化的重视,但实际上在语文试卷中的有关外国文学的所占比例很少。其三教师鼓励。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扮演主角的现象较多,而学生自然是被迫被动接受,这样导致学生将教师所说的唯命是从,失去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即使到现在课堂改革教学中,教师想改变这种局面都较困难。所以在学习外国文学作品时,教师需要突破以往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抓住课堂上的主体性,敢于展现自我。学生也应为持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不畏惧,因为可能答案不止一种,特别是在语文课堂上,很多时候会出现丰富多彩的答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单一性教学现象普遍,在教学硬件设施不足的农村中学更为严重,教学资源的紧缺,学生背景知识的缺乏等原因,教师在对外国课文的教学的难度就大,想让师生共同对其多方面解读的难度更大。因此,教学中需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敢于放手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对学生的考核或测评制度不局限于单一的答案,也不限定单一形式;教师需要鼓励学生主动说出自己对作品的解读和感受,慢慢引导学生自主读书自主思考并大胆表达。教学中这样双方才能达到目的:学生真正的学习外国文学作品认识和感受外国文化;教师作为授教者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和创造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郑永成.《变色龙》“变”数解读[J].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2006(8).
[2]汪笑梅.能否多一种角度解读奥楚蔑洛夫[J].中学语文教学,2010(5).
[3]邓存娟.《我的叔叔于勒》解读新视角[J].语文教学与研究(读写天地),2017,(第2期).
[4]高思佳.浅论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作品的多元文化教学策略[J].现代交际,2013(2).
[5]王雄.对初中外国文学作品解读的思考[J].语文天地,2017(5).
中学语文中外国文学教学探讨相关推荐中学语文爱情文学作品教学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