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评价在理论经济学的应用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4 11:27:04 更新时间:2020-03-04 11:27:04
理论经济学课程目前普遍采用的终结性考核方式导致学生忽视学习目的和学习过程,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形成性评价由于其特有的评价机制更加契合理论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为保障理论经济学课程形成性考核的实施效果,要注意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完善评价过程;教师需要提高业务水平、改革传统单线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以及落实实践教学过程等。
[关键词]理论经济学;形成性评价;课程考核
一理论经济学课程特性、考核现状及衍生的问题
1理论经济学课程的一般特征
高校经济与管理类的理论经济学课程一般包括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思想史、国际经济学等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内容不同,但是理论体系庞大、分析范式复杂,存在以下共性。(1)经济理论流派多、观点多,并且具有发展性。理论经济学各学科产生于一定的客观社会经济实践,各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历史实际上就是不同研究者在不同时期、不同问题上的不同见解而形成不同经济思想和理论流派的过程,并且随着客观经济实践活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创新。(2)理论经济学学科理论性强、应用性强。理论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极强的理论性,高度抽象和概括。同时,如果这些理论不加以应用就沦为“空谈”,所以经济理论强调应用性,应结合当时、当地的经济社会实践活动创造性地加以应用。(3)理论经济学学科具有综合性。理论经济学学科中不同理论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而且在经济学领域之外又融进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数学等,使课程呈现较强的综合性。
2理论经济学课程考核现状及问题
目前高校理论经济学教学基本上是老师讲授,期末集中进行考试。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评价基本采用总结性评价,即评价成绩高低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期评成绩=70%期末成绩+30%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作业、考勤和课堂表现三部分组成,或者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四六开。这种考核方式在实施中存在明显的问题。(1)平时成绩流于形式。调查发现,部分老师给出的平时成绩随意性较大,不能如实反映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究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的责任心不够强,另一方面是因为现有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模式难以客观给出平时成绩。理论经济学课程一般都是大班教学,有时同时上课人数达100人以上,因为人数较多、课时有限,一般不点名,课堂提问的人次也有限;至于作业,因为次数有限,而且是课后完成,总体上差不多,难有高下之分。这些都导致平时成绩不能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2)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相冲突。一般来说,期末成绩与平时成绩是一致的,平时学习认真的同学期末考试成绩也相对较好。但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例外的情况,有的学生从不缺勤、作业认真、上课主动,平时成绩满分,但是期末考试成绩可能不及格;有的学生作业不认真、课堂上不积极,但是期末考试成绩却比较好。(3)期末考试以后没有反馈。高校现有理论经济学课程考核一般都是期末统一考试,考完之后放寒假或暑假,学生只能看到期评成绩,而不知道分数的组成,也不知道错误的原因。
3理论经济学课程考核方式衍生的问题
理论经济学课程现行的考核方式除了不能客观评价学习结果之外,还会衍生以下问题。(1)重成绩,忽略了理论经济学课程的真正学习目的。理论经济学因为理论性强、综合性强的特点,对学生知识面要求更高。终结性评价看重成绩,导致以考试为中心,不注重平时的知识积累。所以仅仅通过考试成绩的评定难以引导学生课后广泛阅读来拓宽知识面、关注现实经济生活的学习目的。(2)重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教育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动态过程,需要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做出判断和决定,并由此产生对应的评价。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目前理论经济学课程的终结性评价基本上只反映学习结果,忽视了学习过程,从而使学习过程变成了一只“黑箱”。(3)重分数,忽视学生的综合能力。由于理论经济学课程理论性和应用性强的特点,课程评价既要重视对学生认知水平的评价(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又要重视对学生在学习过程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思辨能力的评价。目前理论经济学课程的终结性评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运用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社会经济实践问题的能力。
二形成性评价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适用
1形成性评价的特点
形成性评价(formativeassessment)又称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即时、动态、多次对学生实施的评价,它注重及时反馈,用以强化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其工作模式是首先设定课程学习目标、成功标准并给出学习进程;接着获取学生学习证据、诊断差距并给予反馈;在此基础上调整教学、搭建支架、缩小差距[1]。跟终结性评价相比较,形成性评价具有以下特点。(1)评价活动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形成性评价渗透到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跟教学融为一体。终结性评价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的总结性测量。(2)评价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传统终结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对学生进行评判和分类。形成性评价以促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元认知能力、改进教师的教学为目的,是为了改进的评价。(3)学生可以参与评价。在形成性评价中,学生有一定的话语权和参与权,而不仅仅是处于被评价的地位。他们应当了解评价标准,用有建设性的反馈和协商参与自己的、同伴的、甚至教师的意义构建。(4)反馈是形成性评价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形象地说,终结性评价就像温度计,客观地记录温度,是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而形成性评价是恒温器,是为了改进的评价,它在评判学习有效性的同时对教与学进行及时调整,以确保过程的有效性,促进目标的最终达成[2]。
2形成性评价在我国的适用
在我国,因为儒家文化观念下的教师权威、结果至上的考试传统导致形成性评价与我国目前所处的情景现实相对立(如表1所示),所以正统的形成性评价难以实施。目前我国的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如出勤、课堂表现和作业小测试等给出成绩,即“平时评价”,然后按一定的比例与期末考试成绩一起纳入期评成绩中,此种情形下的“平时评价”最终成为在平时多次进行的、迷你型终结性评价[3]。
三形成性评价在理论经济学课程考核中的应用
1建立综合考评体系,完善考评指标
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概括为掌握经济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逐步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能够用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和解释现实经济生活问题。相应的课程考核应该从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角度出发,建立以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为基础,以学习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重点的综合评价体系[4],在此基础上完善考评指标,如表2所示。表2中,理论经济学课程考评由平时评价和期末评价构成,各占比50%。期末评价以闭卷考试形式实现,平时评价由考勤、作业、课堂表现、专题演讲、实验、调查报告、学科论文和学科竞赛组成,具体考评指标的选用及比重,可以根据不同理论经济学课程的特性及不同的教学条件来决定。如有的高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没有实验教学就不能选用实验指标,可以酌情提高作业或考勤比重。
2采用分组学习法,客观评价平时成绩
如前所述,目前的平时成绩带有随意性,一定程度上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应该采取有效方式精准考核平时成绩。分组学习法可以相对准确地评价学习过程。具体的实施方式是在第一堂课上由学生自愿组成5~6人的学习小组,选定小组长,各种平时评价方式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如课堂表现,主要根据课堂、课后提问和回答情况给小组成员加分,再统计小组总分,按1~2周的周期以柱状图形式在课堂上公开反馈各小组得分情况,各组得分高下一目了然,得分低的组别成员迫于群体压力会更积极地学习并提出或回答问题。
3学生参与课程平时评价
表2中的平时评价方式学生都可以不同程度地参与。如作业和论文是学生独立完成的,主要由教师评价,降低学生评价比重;专题演讲、实验、竞赛、调查报告都是以小组进行的,组员之间互相了解比较多,因此学生评价比重可以提高。通过评价他人和接受他人评价的历练,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严谨务实的做事风格。
四理论经济学形成性评价的保障机制
1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不管对教学结果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教师都是决定教学效果的关键,所以当务之急是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1)建立并有效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高校新进的年轻教师大多情况下是从高校毕业再到高校任教,尽管取得了教师资格证并且进行了岗前培训,但对怎样驾驭课堂、提高教学效果缺乏经验,需要由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导师对新进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便于新进教师迅速提高业务水平。(2)建立并有效实施教师评价制度。目前高校的教师评价制度由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学督导评价组成。教师评价的目的应该是改善和促进教学,各主体评教不能流于形式,凭印象打分,而是通过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促使教师不断总结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3)建立并有效实施教师激励机制。“教学无止境”。为了促使教师对教学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必须建立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当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改变这种局面的根本是改变高校的教学科研评价机制[5]。高校需要建立相关的教学改革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2改革传统单线教学模式,增加参与式教学模式
理论经济学课程的传统教学一般由教师采用“灌输式”和“填鸭式”等单线教学模式。参与式教学是一种合作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6],主要包括课堂讨论和专题讲解。课堂专题讨论是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讨论专题,提前一两周发布给学生,课堂上由学生发表观点并接受质疑。如学习国际经济学中的关税与非关税政策的内容时,可以课堂上专题讨论“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及影响”。PPT专题讲解也是学生参与教学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下将课堂交给学生主导,如国际经济学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这部分内容交给学生讲授。学生讲解要求学生花时间和精力收集整理资料,制作PPT并完美地在课堂上呈现出来。参与式教学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学习的习惯,还能提高学生查询专业数据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办公软件应用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3改善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与“反馈”
首先是提问。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主导学生学习的是学习者的知识和心理模型结构,因此没有什么比发挥学习者的能动性更重要。按照上述理论,教师对学生发挥作用的途径不仅仅是单方面地传授知识,而是希望通过与学生交流构建核心概念,并开启思维,获取方法[7]。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提出更好的问题来激发和支持学生思考,进而促进学生学习。与提问密切相关的是如何反馈。反馈不应只是告诉学生目标达成的程度,而且应该是有利于促进学生改善学习的反馈。比如就分数和评语两方面的反馈信息来看,教师用心的、针对性强的评语反馈作用是最有效果的。
4重视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基础教学各学科课程标准改革中明确提出教学三大目标,即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在高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同样重要,体现为三大原则,即乐情原则、冶情原则、融情原则。通俗地讲,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条件使学生怀着快乐的心情学习、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师生人际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交融[8]。理论经济学因为其理论性、逻辑性、抽象性、综合性的特点,天生就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授课老师能够注重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让学生喜欢老师从而喜欢这门课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落实实践教学过程
为了加强学生对客观经济生活的了解,高校理论经济学相关课程教学中一般含有实践课时。但是据调查,很多高校课程的实践环节形同虚设,既缺乏相应的实验室和教学软件等硬件设施,也缺乏实践指导规范、执行保障、考核标准、实践平台等软件设施,无法有效开展实践教学。为保障理论经济学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效果,高校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将实践教学落到实地。
参考文献:
[1]EllenOsmundson,何珊云,王小平.理解课堂中的形成性评价[J].全球教育展望,2012,41(04):3-6+20.
[2]赵德成.教学中的形成性评价:是什么及如何推进[J].教育科学研究,2013(03):47-51.
[3]陈秋仙.论形成性评价在中国的文化适可与挪用[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9(03):80-90.
[4]朱道才.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满意度分析与创新设计[J].大学教育,2018(04):112-114.
[5]殷小丽.应用型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8(10):181-183.
[6]徐雪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路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11):79-80.
[7]李芒,蔡旻君,陈萍.英国ARG学习性评价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6,43(10):90-100.
[8]卢家楣.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分类[J].心理科学,2006(06):1291-1295.
《形成性评价在理论经济学的应用》来源:《教书育人》,作者:彭美秀 周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