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5 10:17:57 更新时间:2020-06-15 10:17:57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国外也有很多学者极力推崇问题及问题意识。可见,问题意识古往今来多么重要。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就语文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谈几点粗略的看法。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对新知识产生好奇、渴望。掌握一定量的知识是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古人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博采众长,涵摄百家,这是问题意识产生的前提。郭沫若推翻陈见,横空出世,为曹操和武则天翻案,首先得益于他博大精深的历史知识。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尊重前辈和他人的研究成果,努力学习,汲取营养。只有学好课内知识,又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才能厚积而薄发,形成敏捷的思维,产生各种真知灼见,从而质疑问难。如果不学无术,却指望“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一下子具备了强烈的问题意识,那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二)教师要通过改变观念来诱导学生提问。
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已经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形态,讲解重点内容,预留教学问题,将知识内容的重点通过课堂展现出来,引导学生背诵。这种课堂并不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所以,学生想要强化自己的问题意识,小学语文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要能够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要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做多主动求知,教师不要害怕学生的提问扰乱自身的教学安排,也不要害怕学生提出的问题难住自己形成尴尬;教师要尽可能的鼓励学生提问,要让学生能够主动结成小组,总结自己的问题,只有这样一些胆小的学生才能够勇于提出问题,形成敢于提问质疑的新的学习氛围;再有,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提问方法,要带领学生从文章的题目、标点和词句使用等方面入手,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要让其能够从这些方面提出问题。比如教师要带领学生理解文中难度较高的句子,要分析其中优美的语句,要研究文章的架构,感受文章的内容,同时要针对这些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4)改变语文预习方式,一贯的预习要求是标主次、学生词、明内容,理结构,而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着力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可通过事先要求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提问的做法,可以用如果没有问题则需回答正确老师提出的问题的做法来促进此一环节实施的有效性。(5)改变教学思路,把原来在教学中提问题,然后读课文、思考、找答案的做法,变为先出示答案,再让学生针对答案从不同角度、用不同语言提问,从而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三)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
过去的教学主要是带领学生在课堂上解决问题,离开课堂就不存在问题了。但事实上,这种教学理念是比较落后的,现代的教学观念并不是解决问题,并不是看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解决多少问题,而是看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总结出新的结论,得出新的问题,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并且想办法独立解决,这是新时期语文学科的新的教育观。
强化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主要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尽量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强化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对学生问题能力和意识的强化培养,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强化教育效果,还能够促进学生创新思想的形成,对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种种因素的影响,以及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难免会受到某些因素的制约,很难保证在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中做到一蹴而就。这就希望我们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在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中,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实施对小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徐桂芬.小学语文探究性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来源:《赤子》,作者;王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