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16 10:48:33 更新时间:2020-06-16 10:48:33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界关注的一个特别热门的词,就语文教学而言,如何准确理解和切实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针对每名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逐步帮助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1]。
一、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所谓的素养,主要突出的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基本修养。从广义层面上讲,素养主要包括知识层次、道德品质、能力状态和言谈举止等诸多方面。而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我们可以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相比较来理解。核心素养区别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重要一点就是,核心素养突出强调的是学习者对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的具体内化调整,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是学习者经过深入思考和积极践行后的成果。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体说就是,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具有更强适应性、相对稳定的语文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状态。而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教师只是重视学生记诵与应用所学的语文知识,与此相比较,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和要求则更加具有深度与广度。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完成知识、能力和情感目标的基础上,还要特别注意学生是否真正内化了这些目标,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是否养成了语文审美情趣、是否构建了健全的人格、是否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例如,在指导学生识字和写字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要求学生尽量多地记住并写好汉字,另一方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汉字方面的文化熏陶,也就是既提升综合能力又培养核心素养。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从本质上来讲,语文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流,具体表现为它的交流目的特殊、交流方式特别、交流内容特定。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过于主动,即采用“一言堂”式的传统教学方式方法,那么势必会使师生之间的信息无法交换、情感无法交流,更使师生间无法实现人格认同,最终的结果是导致学生无法获得语文思维能力[2]。
(一)教师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情境和时机来刺激学生的反应、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鼓励学生去积极深入的思考,主动同文本作者进行心灵之间的交流和思维方面的碰撞,从而丰富自我和发展自我。但是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把精心设置的问题抛给学生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少,就按捺不住地提问,当学生回答不出或者回答得不全面时,就急于自己讲解给出答案,这种与学生争夺思考和发言时间,以教师讲解替代学生思考、以教师讲解替代学生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是教学方法存在问题,而且是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习惯和教学行为存在问题。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习惯于这种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愿意思考、不会思考,那么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为了空谈。
(二)教师的提问不科学课堂提问是教学中教师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进行提问,旨在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学生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各方面能力都充分调动起来,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和意识。另外,通过课堂提问,教师还可以从中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进而使教学有的放矢。但是在实际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为了提问而提问。在课堂上,教师自觉不自觉地就会“一言堂”,有时为了避免这种独角戏的尴尬,教师会抛出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如“这么理解对不对呀?”“这样说可以吗?”或者为了暂时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会提问学生,但是问题非常浅显,没有思考价值,学生甚至不假思索就能回答出来。而这些没有提问必要的问题,使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是学生的语文思维根本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二是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思考的层次性和梯度。一个文本其内涵往往体现在多个层面,而成功的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选择对话的适宜层面。但实际情况是,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考虑对于同一文本师生、生生之间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导致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思考的层次性和梯度。例如,在课文《珍珠鸟》的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后,开始直接问:“这篇课文主要想体现什么理念?”面对高深的“理念”一词,如果不经过细致全面深入的课文分析,没有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一定会面对问题一头雾水、毫无思路,只有选择沉默低头不语,长期如此,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只能是一纸空文。
(三)教师课堂教学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题思想实际上并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宽阔的立场来理解作者的写作过程,从而对于文章的表达和立意有更加深刻的把握。部分语文教师即使意识到了这一点,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仍旧坚持解读文本、理解文意、把握思想,很少指导学习方法和进行思维训练。而没有思维训练的语文阅读教学,不可能是成功的阅读教学。
(四)教学注重欣赏性阅读和输入价值观目前“新课标”设定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没有直观地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无疑会导致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单纯地重视欣赏性阅读,以及直接地向学生输入价值观,而忽视在作品文字背后潜藏的内在逻辑[3]。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文章虽然也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但是却无法有效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其结果只能是学生不具备条分缕析的逻辑分析能力,具体表现为思考问题和语言表述逻辑混乱,不知所思、不知所云。因此,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其又是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战略要地。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巧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以形象思维为主,这是小学生思维的显著特点。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应该在阅读学习中训练他们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多地积累语言知识。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范围广泛、体裁丰富、图文并茂的课文,为了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化抽象为直观,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创设集图片、视频、动画、音乐等为一体的阅读情境,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课文中的文字,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并依托情境有效地理解隐含在文字中的含义,从而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逐渐积累汉字、词语和句子等语文知识,并进一步锻炼形成组词和连词成句的技巧、初步掌握相关的语言特点和写作方式方法。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教师通过语言导入: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优美,其中小兴安岭就是典型的代表,下面请大家欣赏小兴安岭的风光。随后教师播放介绍小兴安岭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们在了解了小兴安岭的地理位置和美丽风光的基础上,自然会激发出学习兴趣,这时候教师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准确读准字音、理解词义。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第二次细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课件展示,组织学生交流小兴安岭四季都有哪些景物,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进一步指导他们深入理解文中重点的字词,并分析其语言具有哪些特点,从而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二)科学设置阅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小学生不具备较强的思维和认知能力,而这又是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部分,而且是他们深入持续学习语文知识的关键能力。因此,教师必须着重训练。而设置问题则是培养小学生思维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4]。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目标、针对课本内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而且在提问中把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入进去,同时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坚持问题驱动,吸引学生以合作探究的形式主动思考问题,利用彼此间的思维碰撞,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思维品质。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设置的问题要具有开放性与启发性,能够通过问题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发言、各抒己见,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我们奇妙的世界》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示名山大川、日出日落等自然风光,使学生能够初步感受神奇的自然界,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同学们,大家想一想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怎样的世界?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从而积极投入到课文阅读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组织并指导学生个别读、齐读、同桌之间相互听读课文,掌握生字和新词,最后教师继续追问:同学们,你觉得课文中作者眼里的世界是怎样的呢?作者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奇妙的世界?这些方面分别在哪些段落中?通过这些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一步步深入思考,相互交流,最后学生自然得出答案:作者眼中的世界是奇妙的,并且从天空和大地两个方面向我们介绍奇妙的世界。在掌握全文大致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提问:文章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写的?开头与结尾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作者通过天空和大地分别展示的哪些景象让你感受到了世界的奇妙?针对上述问题,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再一次认真反复朗读相关的描写世界奇妙的语句,并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进而较为深刻地体会作者热爱世界的思想情感。
(三)有效渗透文化教育,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养成小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学习,既可以把掌握的语文知识当作工具来与人交往,又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汉语文化的积极影响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从而深切感受到汉语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逐渐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继而积极主动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来说,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阅读技能,另一方面更要注意把课文中所蕴藏的文化元素发掘出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引导学生主动和深入地研究文中记叙的人和事,学习主要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高尚品质,研究和感悟事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在此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良好的文化品位,培养高尚的道德修养,形成积极的审美情趣[5]。同时,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科学确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教学目标,从情感角度把文化教育融入课文理解中,从而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时,教师紧紧抓住“罐”字,在揭示课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明确不同材料制成的罐子分别具有其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反复朗读课文,特别是对于难读、难懂的字和词语,要多读几遍,并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读准弄懂。随后教师提问:请大家思考文中讲述一件什么事?在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后回答问题,并引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的2—9自然段,分析这几个自然段在表达上的特点。最后,男生扮演铁罐、女生扮演陶罐来进行分角色朗读,朗读一遍后男生女生再互换角色,使学生在表演时从铁罐的恼怒中体会它的骄傲自满和自以为是,并发现它没有礼貌;体会陶罐敢于据理力争,以及谦虚和不懦弱,并发现它很有礼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悟出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长处与短处,要学习别人的长处,正视并注意弥补自己的短处,只有这样,同学之间才能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做到和睦相处。总而言之,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形成语文核心素养,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此,小学阅读教学要求学生不仅看懂字面意思,而且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思维能力和思想品德,这无疑为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语文教师的阅读课堂教学要有变化,以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汉语知识为切入点,以所阅读的文本作为载体,多元化地设计教学策略,并切实转变角色,从演员变成导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与思考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在不断地探究问题中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语文综合能力,逐步形成适应个人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即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邹丽华.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小学阅读指南:低年级版,2017(z2):48—49.
[2]万智微.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之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13):170.
[3]宋国倩.谈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下的阅读教学改革[J].学周刊,2019(18):118—119.
[4]张志举.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9(19):122.
[5]彭付荣.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探[J].中国农村教育,2019(11):58.
作者:郭文丰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讨相关推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技术应用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