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整本群书细读逻辑指导策略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0-06-20 14:56:12 更新时间:2020-06-20 14:56:12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中对“读整本的书”作了专门论述,明确提出“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助”的主张,即整本书之篇幅、之格局、之寓意深厚的主题、之文学创作的技艺皆远超单篇短章,对学生之思维力、理解力、思辨力等能力皆为极大的挑战与锻炼,而整本群书阅读的挑战难度与锻炼效力将会更大,学生的认知视野也会随之更广。但此理想目标的达成须以用心的、认真的文本细读而非粗略的浏览为基础和前提。基于此,“整本群书细读”便成为当前亟须研究与落实的课题。而在研究落实之先,则应对“如何连接群书阅读与整本书阅读,使其得以在一个系统性的阅读计划中共存”这一问题作出解答。
一、群书系列阅读的逻辑
“整本群书细读”是对群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与文本细读三者的整合,后两者结合形成的“整本书细读”是一个较为常规的教学命题,但将其与“群书阅读”结合成为一个话题、一个整体,所需思考与突破的难点便出现了。科学的、可行的对群书阅读与整本书阅读进行连接与整合的逻辑在于:将某一整本书规定为群书中的一种,即可将阅读规划定位为“主题阅读”或者“系列阅读”,也即在某一主题下,选取能够反映主题的多本经典书籍作为“群书”,此“群书”就是一个主题系列的书籍,如此,此“群书”中的任何一本书及对其的整本书阅读自然与群书阅读发生关联。在这里,我们还需要更为细致地思考对“主题阅读”或者“系列阅读”之主题的确定方式,及在主题下群书书籍的选取问题。如,在主题确定问题上,可依据初中学生的现实生活,从其身心发展需要角度出发进行探索。如可确定群书阅读主题为“青春”,对应的系列则为“青春系列”,与此类似的还有乡土系列、怀旧系列、社会问题系列、女性成长系列等。此种主题确定方式可理解为以题材为依据,除此以外,还可以体裁为依据,依照学生对各体裁文本的了解状况,确定主题与系列为小说系列、戏剧系列等。但此种主题和系列确定方式不如前述的依据题材的方式能使群书之间产生较多的关联,使群书阅读活动具有高度的系统性与一体性。在主题下群书书籍的选取问题上,教师当首先保证自己具有广泛的阅读经验,从而在选书环节能够游刃有余,精准恰适,但同时,所选书籍的内容和难度亦应尽可能地贴近初中学生的兴趣与理解水平。如在“青春”主题下,笔者选取了杨沫的《青春之歌》、巴金的《家》、张悦然的《家》这三本书,组成了一个以“青春”为主题的群书系列。或者还可以直接抓住巴金前期小说的“青春”主题,单就一个作者阅读其《灭亡》《新生》《我的太阳》《雾》《雨》《电》及“激流三部曲”中的《家》,这种阅读带给学生的认知与思想营养亦不可小觑。至此,群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与文本细读就可真正整合成“整本群书细读”这一命题。
二、整本群书细读指导策略
(一)读前奠基准备:细解创作背景及明确文本结构在整本书阅读方式上,多数人及学生是按照由前到后的顺序逐字、逐步阅读的,这样的阅读方式出于自然习惯,但却难有良好的阅读效果。因为任何文本皆基于一定的时代、社会及作者生活经历展开,没有对此时代、社会与作者生活经历的了解与依托,读者很难真正走进文本,很难真正理解文本的主题与社会意义。因此,对创作背景的细解当成为整本群书细读读前奠基阶段的重要工作。除此以外,还应预先浏览书籍目录,了解本书大致内容、思路与脉络,掌握文本行进的基本方向,而不致在盲目的阅读中无法形成完善的阅读思路,影响阅读效果。例如:在主题为“青春”的整本群书细读中,学生首先阅读的是杨沫的《青春之歌》。在正式阅读前,笔者向其详细介绍了本书创作的时代背景与作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以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九•一八事变和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构筑了革命历史的经典叙事,揭示了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作者出生在封建大家庭中,她对自己黑暗腐朽的家庭与自私残暴的地主阶级深恶痛绝。于是,她便与家庭决裂,独自承受失学失业、走投无路的苦痛,但又顽强挣扎了过来。在1932年后,她认识了一些英勇顽强、忘我斗争的共产党员,在他们的指引下走上了真正的革命道路。这样的时代、社会背景与个人生活经历共同造就了作者的重生。学生对此的了解将促使其预先走入文本的时代语境中,预先把握住文本的写作方向,从而做到深入细致、思路清晰的有效阅读。
(二)读中深入文内、跃居文外:细思、查阅、记录思想内容及文学艺术要素读前奠基之后,便进入了正式阅读阶段。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群书细读呢?我们知道在语文教育范畴内,阅读的目的在于培育学生良好的人文涵养、语言修养与文学修养,相应地,阅读过程的重点便是对文本思想内容与文学艺术要素的关注,也即需要学生一方面深入文内,悠游于文本故事情节本身,对文本提及的思想观点和社会意义等进行深思;另一方面则需跃居文外,从宏观角度鉴赏文本的创作技艺与语言形式。由此,整本书阅读与文本细读的意义与价值才能充分实现。例如:在以“怀旧”为主题的整本群书细读中,在阅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的过程中,继对其时代、社会背景与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细致介绍之后,笔者指导学生深入文本,对其中的思想内容进行细思、查阅与记录。如:对于“……我伸手去撩起她的袖口看,她这才惊醒了,吓得一躲闪,随着就转过头来向我难过地笑笑。早晨的太阳,正照到西厢房里,照到她的不太干净的脸上,又湿又长的睫毛,一闪动,眼泪就流过泪坑淌到嘴边了”一段,可在想象与体会妞儿神情语态、心理情绪的基础上,写下读书笔记,如“‘难过地笑笑’‘一闪动,眼泪就流过泪坑淌到嘴边了’,在这娓娓道来的自然书写里却隐藏着高深的用语技艺,涌动着妞儿复杂、强烈的情感,她是心酸的、苦难的,是坚强的,也是脆弱的,令人心疼但又无力。这样的孩子在那个时代是不是很多呢?造成他们不幸遭遇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然后,学生可在课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如此,时而深入文内、时而又跃居文外的阅读,将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学写作经验、思想认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再如:笔者还要求学生在整本书细读过程中思考《城南旧事》为什么会成为一部流传至今的经典怀旧小说?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在阅读中就会依据自己伴随阅读而产生的归属感、温馨感,去细致地探究文本使人产生这种感受的缘由———20世纪20年代末,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英子一家的普通人生活使人深觉天真与亲切,而由此延伸出来的,却是当时北京的历史风貌和人世间复杂的情感。它具有浓浓的烟火气与市井气息,贴近现实,引人怀旧,因而能引人共鸣。此外,文本还极力淡化善恶标准,而只是以英子童稚的视角,以质朴、单纯、善良的心去平和、缓缓地叙述这一切,这使读者的接受亦心平气和,但由于其思想内容的丰富,本书总能引人深思,使人深觉韵味无穷。这样跃居文外的对于文本经典性与写作视角、写作技艺的细致探究,将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修养获得提升。
(三)读后整合总结:撰写读后感与深挖社会主题再细致的整本书细读,只有在读后对文本进行整合与总结,才能真正使阅读主体对文本有整体的、升华性的认知与理解,这便是“读后感”“研究论文”的由来。而在具体的读后感或论文写作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形成整体看待文本的眼光,指导其从社会角度分析文本的社会主题与社会价值,以使“升华性认知与理解”目标真正达成。例如:在以“讽刺小说”为主题的整本群书细读中,在对其中的《围城》一书进行整本书细读后,笔者让学生联系在20世纪20到40年代出现的“新儒林”群体,分析其在崇洋症之下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观念,从而分析如方鸿渐等人物的性格与悲剧结局背后的传统文化根源。此外,笔者还指导学生去整合文本中出现的人物的职业、婚姻等,思考以此类人物为代表的现代人的人生与命运,思考人的基本生存处境与人生的根本意义,思考“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这句话对于婚姻、职业及人生其他愿望的普遍适用性,思考人生活的永恒的困惑与困境,思考现代文明……这样的整合性思考将大大促进学生对文本本身的理解,同时亦将促进其对文本对应的时代、社会的解读及对人生、生活、人性等的理解。此类认知之于学生一生的成长而言,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而将其细致诉诸笔端的过程便是更进一步深化这种认知的过程。总之,整本群书细读是素质教育与语文学科改革的新要求,亦是培育学生包括语言修养与人文涵养在内的语文素养的必经历程,是学生形成广阔、深入的思维认知以促成健康、积极成长与高质量人生的需要,所以应当得到师生的共同重视,教师认真的研究与指导落实。
参考文献:
[1]赵福楼.完善中小学语文阅读体系———“整本书阅读”倒逼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J].语文教学通讯,2017(9A).
[2]沈莉莉.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D].苏州:苏州大学,2017.
[3]黄静.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价值及实施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33(12).
[4]王思元.在文本细读的反复追问中实现阅读价值[J].文教资料,2017(Z2).
《初中语文整本群书细读逻辑指导策略》来源:《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作者:刘方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