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式下高职教育测绘人才的培养研究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3-15 09:00:55 更新时间:2011-03-15 09:00:55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高职教育在教师及学生培养、硬件设备、教学模式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在对于实践性较强的测绘专业来问题尤显突出。测绘人才在高职教育培养中是重要一份子,在新形势下测绘人才的培养应树立市场意识,全面推进高职测绘教育改革。
关键词:测绘人才,高职教育,培养
0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是新兴的高教领域,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其教育方式大多数沿用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借鉴国外的经验。本文就测绘类专业高职教育关于人才的培养和教学模式做一下探讨,以期促进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
1、加强教师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对于我国高职教育这个层次的教育来说,老师的责任更大、担子更重。他们所面临的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成熟的孩子,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的老师更要提高自身内涵来管理、教育他们。首先要有良好心态来面对这些学生,以良好的教态,耐心的解答来赢得学生的信任;其次通过对教师队伍进行继续教育培训,优化教师结构,更新教师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等提高教学基本功,扩大知识面,以渊博的知识、深入浅出的讲授,才能与学生面对面地交流,才能更好的为学生答疑解惑;再次,对于教测量的老师来说,要多到一线参加生产项目和到高校深造,培养实践能力,更新其知识结构,在实际生产中使自己的水平得到提升。
2、学生的培养要因材施教
要全方位强化素质教育,一方面为了构筑新世纪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蓝图,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营造校园文化份围;另一方面,测绘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高职院校的生源文化基础、年龄、以及思想水平等参差不齐。而对于测绘这种专业来说,不但要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团队协作精神更为重要,因此培训要因人而异。高职院校要花力气对那些基础弱的学生进行强化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学好专业课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思想品德的教育不要停留在书本上,要让学生们通过身体力行,真正明白责任与义务,使学生人文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增加硬件设备,课程要推陈出新
伴随着科技飞速进步和社会的巨大发展,测绘行业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由落后艰苦的行业一跃而成为技术含量高的行业。近十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不断用于测绘技术,使得测绘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型测绘仪器、各种软件层出不穷,使传统的作业方法和手段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大大促进了技术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传统的控制测量已被GPS所取代,全站仪取代了光学经纬仪,计算机成图取代手工成图,各种成图软件、地理信息软件等在生产建设中发挥了事半功倍的效能。在测绘行业发生大变化的新形势下,测绘的高职教育想要站稳市场,必须要紧跟测绘发展的大方向。在掌握测量基本功的前提下让学生们多掌握新型仪器的操作、新软件的使用及测量的新方法。然而,我们这方面做的不够充分,例如,国产的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VirtuoZo软件在生产部门已经普及,而我们高职院校这样的测量软件甚至是空白。在课程安排上,虽然课本几经修改,改掉了一些老的内容,但是还是落后与生产实践。有的地方讲的还是测量的老方法,例如,在曲线测设中,生产中已用全站仪或GPS代替了偏角法和切线支距法这种低效的方法,常规的平板仪测图已经淘汰,而我们有的课本中还在当作主体讲,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效果,还会使培养的学生出现与生产脱节的情况,特别是对实践性较强的测量行业来说无疑会产生二次实践的尴尬局面。对于此类问题我们的高职院校应进行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这样才能更好地教学,培养出优秀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职生。
4、教学模式有待改善
高职教育现在仍然延续着课堂讲授的方式。对于测绘行业这种实践性强的专业应采用与生产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会产生更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GPS课程之后,对于有一定操作经验的学生来说,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可以在具体工程中进行生产锻炼。例如,在成果精度要求、工期要求、生产进度、收集控制点资料、工程设计、布网方案、静态测量、动态测量等一系列过程中得到锻炼,对于学生来说无论在专业知识、工作流程、概念的理解、人际关系的处理、沟通等方面都会有收获。事实证明,经过这样锻炼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很快适应、独挡一面。
建议与测绘单位长期合作,建立健全多渠道、多层次、立体化产学合作的伙伴关系,构筑双赢机制。
5、结语
新形势下,在竞争激烈的今天,要想站稳脚跟,要真正培养出高质量的实用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必须不断适应发展着的新形势,要做到以学生质量求生存,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这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下成败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郗文德.测绘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
[2]吴雪萍.基础与应用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研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203-204.
[3]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6.
[4]马连华.做实“工学结合”是加快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必经之路[J].,2006,(35).
[5]张继军.校企合作办学,工学结合育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总2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