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
所属栏目:小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21-07-27 11:51:20 更新时间:2021-07-27 11:51:20
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可见,行为习惯对人一生都具有深远影响,而良好的行为习惯则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为人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关键期”,也是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尤其在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年龄小,又刚到一个新的环境,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非常陌生,作为老师,最首要的任务是帮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生活,并开始慢慢地规范孩子们的行为,把培养孩子们的良好行为习惯作为头等大事来做。实践证明,一个行为习惯好的班级,教起来就会得心应手,一个行为习惯差的班级,不管是在班级的管理中,还是在教学中,就会觉得困难重重。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就成为搞好教学的前提,成为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加强引导,培养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模仿能力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差,所以老师要循循善诱、言传身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特别是一年级的孩子,刚刚步入小学,就像一张白纸,老师怎么要求,孩子就会怎么做。就拿孩子值日打扫卫生来说,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都不会做家务事,家长也常常忽略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因此,打扫卫生之类的事情很多孩子都没有做过。学校,是教育的场所,不仅要教学生学习,也要教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但孩子们确实不会做,怎么办呢?这时就需要老师耐心地引导。首先,给学生讲明打扫卫生和爱护卫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室是我们共同学习的地方,窗明几净,我们的学习环境就会更加舒适;教室,是集体场所,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打扫和维护。随后老师用自身的言行引导学生:开学初,班级卫生由老师带着孩子们做,并做好示范。比如:老师走进教室时,就会扫视地面,观察桌椅摆放情况,并询问学生:地面是否干净?桌椅摆放是否整齐?这两个问题都是学生易于感知和理解的。通过这样的一看一问,培养学生养成关注教室卫生的 习惯。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说,你想说什么话,先做了再说出来。这说明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如果发现地面有纸屑,应马上捡起来;发现桌椅摆放不整齐,马上动手将桌椅摆放整齐。通过老师的身体力行,再向学生提出要求,学生也就容易接受了。如果发现哪个孩子主动把桌子周围的垃圾捡起来,一定要给予大力的表扬。通过鼓励和表扬,提高孩子们打扫卫生、爱护卫生的热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孩子们看多了,也会跟着学,只要发现地面有垃圾,就会主动捡起来丢进垃圾桶。入学第一天,笔者会根据男女比例,每5个人为一组,把班级的孩子分成10个组,每组值日一周,并选出临时值日组长。每天下午放学前,给值日的5位同学布置任务,然后手把手教孩子们干活。刚开始会特别辛苦,孩子们年龄小,在家没有干过家务活,有些孩子连扫把都不会拿,更别说扫地了。这时老师要有耐心,先做好扫地示范,让孩子们跟着学;接着引导孩子们摆放桌椅,并告诉孩子们桌椅要对齐地板砖的砖缝,桌椅摆放才会整齐。孩子在值日中会发现有些同学的地面有垃圾,有些同学的地面非常干净,这时马上启发孩子们:“如果地面上没有那么多垃圾,如果大家都能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那我们值日就不会那么辛苦了。”两个月下来,每组的同学都值日了一周,孩子们在没有老师的督促下差不多能独立值日了。通过值日一事,逐渐培养孩子们养成爱劳动、讲卫生的好习惯。颜渊这样评价他的老师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说明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就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作好有特殊个性学生的转化工作,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
由于成长环境、家庭情况、个人禀赋等的差异,一个班级往往存在特殊个性学生,他们或者自高自大、目中无人,或者自卑自惭、沉默寡言,或者行为偏激、喜怒无常,或者心存怨愤、仇视他人,等等,不一而足。这些特殊个性的学生,往往是班上不和谐的因素,给班级管理带来麻烦。孔子说:“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即老师有带好每一个学生的责任。但应怎样带好有特殊个性的学生呢?必须因材施教。作为班主任,必须对特殊个性的学生加以深入的了解,然后针对他们不同的个性给予特殊的引导和教育。这样才能消除或减少班级不和谐的因素,引导班级健康和谐地发展。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的论著中说:“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教育——这首先的人学。不了解孩子——不了解他的智力发展,他的思维、兴趣、爱好、才能、禀赋、倾向——就谈不上教育。”[1]要了解学生,就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笔者前几年所带的一年级班级就有一个生动的例子。一年级刚入学的那天,我们班来了一个很特别的男孩,他兴冲冲地走进教室,无视他人的存在,就连老师也不看一眼,直接走到第四大组最前面的位置坐了下来,然后专心致志地滑动着他的电话手表。我感觉纳闷,“这孩子也太奇怪了,胆量这么大,第一次来到教室就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为所欲为。”当时我并没有生气,只是轻轻地走到孩子的身边提醒他“请把你的电话手表收起来”,而孩子只是抬头看了我一眼,根本不理会我的提示,又继续玩他的电话手表。接着我又耐心地提醒第二次,并用商量的语气:“课堂上不能玩电话手表哦,请把你的电话手表收起来,好吗?”可孩子还是看都不看我一眼,一直不停地滑着手表。我心想:“提醒两次了,一点效果都没有。看来是遇上有特殊个性的学生了。”如果任由这个学生这样发展下去,既不利于他本人的成长,也会影响整个班级的管理。通过认真思考,针对小男孩的问题,形成了如下方案并付诸实施。主动示好,伺机点拨。小男孩见人不打招呼,旁若无人,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任其发展下去,势必影响他的交际能力,甚至影响到为人和学习。为了改掉他这个不好的习惯,我决定抓住他每天进教室的那一刻加以引导。开学第二天,我早早等在教室门口,大部分同学都主动向老师问好。我看见小男孩背着书包兴高采烈向教室走来,见他没有主动跟我问好的意思,我便加大音量,亲切的叫了一声“某某同学早上好”,他看了我一眼,径直走进了教室。第二天,我仍然如此,这时小男孩对我笑了一笑。情况有了转机。第三天,他仍然是朝我笑了一笑,这时,我拉住他说:“吴老师是不是很有礼貌啊,主动跟你问好哦,我也很希望你能跟老师问好呢!”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走进了教室。第四天的情况就不一样了,当我向他问好后,他腼腆地也像其他同学一样,说了一声:“老师好!”我发现时机已到,顺势对他进行了表扬:“你会跟老师打招呼了,老师发现你还是很有礼貌的嘛。”小男孩高高兴兴地走进了教室。从此小男孩对老师不理不睬的表现就改掉了。旁敲侧击,示范引领。小男孩另一不良表现就是我行我素、无视规矩,上课动来动去,坐无坐姿,站无站相,难以专心听课。根据他的个性,直接给他提要求、讲道理肯定是不行的。于是我采用了旁敲侧击、示范引领的策略。一上课,我先进行示范,教会孩子们正确的坐姿,其他同学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得很好,小男孩也恰如我的猜想,手不停地动来动去,很不情愿。我走到他的座位前温馨地提醒他:“其他同学都表现得很好哦,你能跟他们一样吗?”他还是爱理不理的样子。于是我改变了策略,让几个坐得很端正的同学分别坐在小男孩的周围,让他向其他同学学习。
有老师的示范,加上周围同学的压力,几分钟后,小男孩就坐得像模像样了。我抓住机会在班上表扬说:“其实某某同学也可以表现得很好的,大家看,现在某某同学的坐姿非常棒哦!”这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小男孩的脸上红彤彤的,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发现优点,及时表扬。表扬,是激励学生向上向好的有效方法。近代教育家陶行知通过“四块糖果”的故事,让一个打人的学生彻底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这个故事就是“表扬”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最生动的例子。在小男孩的身上,我也用了表扬的方法。通过观察我发现他乐于助人,会主动帮助其他有困难的同学。有一次,一个同学水壶里的水倒了,地上洒了很多水,这位同学一时不知道该怎么办,急得哭了起来。小男孩连忙走过去安慰他说:“没有关系,不要哭,我来帮助你吧。”并主动拿拖把将地上的水拖干净,并重新帮助这位同学打好了水。见到小男孩有这样的表现,我在班上大大地表扬了他一番。同时我还发现小男孩是一个爱管事的学生,我就有意培训他做电器管理员,专门负责班级电器的开和关,上学时把电脑打开,放学或去室外上课时,要把教室的灯、风扇、空调等电器关掉。一开始我怕小男孩会忘记,等他不在教室时,偷偷地去检查了几次,发现孩子的责任心非常强,把老师交代的事情都完成得妥妥当当的。我以这件事为由,也在班上对小男孩进行了表扬。小男孩在老师的肯定和表扬下,越来越自信,越来越配合,上课守规矩,学习很认真,老师交代的事情也能完成得很好。小男孩的转变如此之大,从开学时的为所欲为,到后来成为表现优秀的学生,从他的变化,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启示:作为一个老师,对孩子多一些包容,多一些耐心,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赞许,没有什么调皮的孩子是不能改变的。小男孩的表现,对班级的影响也非常大,同学们都向他学习,同学之间相处融洽,班级氛围非常和谐。总之,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学生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所以,在工作中,我非常注重赏识教育,并且教育学生对待他人要宽容,学会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营造和谐文明的班级氛围。[2]。
三、聆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
为人师者,一定要关心和爱护学生,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更好教育学生。老师必须从方方面面去关心、理解学生,实实在在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从而赢得学生的信赖和尊重。这样,学生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难题或不顺心的事时,才会主动与老师沟通、交流,才会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瑞士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3]“从早到晚,我一个人和他们在一起,是我的双手,供给他们身体和心灵的一切需要。他们都是直接从我这里得到必要的帮助、安慰和教学。他们的双手被我握着,我的眼睛凝视着他们的眼睛。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4]要做到这些,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只要我们用真诚的心去听,用饱满的热情去听,就能聆听到学生心灵深处成长的声音和真诚的情感,就能感悟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就能为他们支招,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孩子不断进步。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个人、班级、社会的文明素质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每个老师应予以充分重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积极探索、大胆创新,要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要对症下药,寻找、探索出适合学生并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心理素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晓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对儿童的爱与理解[J].班主任之友(小学版),2016(2):126-128.
[2]栾玉娜,姚芬.注重情感教育,获得育人硕果[J].中国体卫艺教育论坛,2008(11):18-19.
[3]蔡斌林.寄宿制学校管理中的教师角色探究[J].新课程(小学),2013(4):152.
[4]李介.裴斯泰洛齐爱的教育思想及启示[M].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14(4):69.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来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作者:吴永忠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