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学校诊断式管理的机制创新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21-10-22 11:56:32 更新时间:2021-10-22 11:56:32
城郊学校离城区近,学生数量不多,但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学校领导层普遍缺乏共同愿景、无特定目标,教师广泛存在不良的人际关系和无效的课堂实践。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制度创新、坚持有序推进等基本原则,激活办学活力[1]。可见,针对学校实际问题的有效诊断、有序解决,是实现城郊学校自我管理发展的重要方式。
一、城郊学校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
1. 管理目标与未来需求严重脱节
城市持续扩张后,昔日的城郊学校往往需要扮演教育“桥头堡”的角色,不但对区域教育高位均衡发展至关重要,还承载着城市的质量发展需求、品质提升需求。《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面向全体,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名学生;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2]。但现实中“不出事”“没人告状”却是不少城郊学校管理者的工作信条,混日子、熬资历成为“标配”。
2. 管理内容与上级考核实质分化
行政层面的学校考核指标往往局限于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教师队伍建设、德育与安全、教育技术等具体事务,注重各类荣誉、考试成绩,缺乏对城郊学校的针对性诊断与建设性意见,与《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注重结果评价与增值评价、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的要求相去甚远[3]。
3. 管理方法与评价机制两极差异
城郊学校大多有数次合并的经历,其发展多依赖人治,规章制度缺失。如何有效地评价教师的工作,体现优劳优酬、激励先进,提高教职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成为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城郊学校管理问题常规性诊治
北京教育学院季苹教授认为,学校管理自我诊断是学校管理者采用科学方法、按照科学的操作程序、主动分析主观认识的管理状态与客观真实的管理状态之间的差距、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发展目标、促进学校发展的工作过程[4]。那么,如何诊治当前城郊学校出现的种种问题呢?
1监控学校健康“四维”信号
(1)对标办学评价标准,针对性调整管理重心。城郊学校要依据自身发展的阶段需求,持续对标区域年度学校工作考核评价方案、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标等办学评价标准,查找学校存在的不足,针对性调整阶段管理重心,努力补齐办学短板,避免“木桶效应”。
(2)借力上级教师评价,阶段性突破管理难点。城郊学校可借力师德考核、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工作考核的作用,设立相应干预标准,如对师德考核平均分存在明显差距的班级、教师,作为阶段性管理难点突破。
2. 梳理管理问题“四级”清单
对于获取的健康管理信号,学校应区分轻重缓急予以“诊治”,类似战场上军医对伤者的判定及当机立断的处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1)搁置外在复杂化问题。当前教育的许多问题是由于结构设计、社会环境等复杂原因引起的。比如,学校各学科不注意衔接、交流、融合,需要借助项目化等方式改进,而城郊学校在初始改进阶段往往没有相关资源与支撑,暂且搁置。
(2)首重学校根本性问题。绝大部分城郊学校办学质量不佳的根源在教师而不在学生:从学习状态看,学生被动学习状态耗时过多;从感官参与分析,听觉主要参与,视、听觉协同偏低;从学习性质上看,接受性学习时间占比畸高,少有鲜活的思考和独特的创想。因此,学习参与程度不均匀、教学组织能力差异大成为解决学科教学短板和学生师源性厌学、偏科的当务之急。
三、建构城郊学校长效性健康机制的策略
问题诊断式管理如果仅仅止步于解决问题,学校就会陷入发展的“平台期”、成长的“停滞期”[5]。城郊学校要未雨绸缪,立足长远发展建构管理的健康机制。
1. 融汇一个学校课程的基本体系
学校管理的终极结果必定体现为学生的发展,必然依赖于课程建设、实施。城郊学校要着眼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谋划“千校千面”的课程体系,作为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
要基于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在不折不扣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选择性落实地方课程,高站位谋划学校课程体系。比如,可以着眼联结农村与城市,基于在地资源抓好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岗位化,设立场地保洁、绿植养护、物品整理等劳动岗,培养劳动责任感;将劳动教育主题化,设立“劳动月”,开展劳动能力过关、自理能力比拼、跳蚤市场等活动;将劳动教育课程化,规划劳动课、整理课、种植养殖实践等。
2. 融合两套学校管理的基本机制
城郊学校要引领管理团队、师资团队迭代发展,最终为课程建设服务,为育人服务。
(1)贯穿管理全程的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是除了岗位聘任之外对教师影响最大的经济杠杆。只有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充分体现多劳多得、能者多得,才能调动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内部活力。学期绩效要让考核制度落实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既有教科研荣誉、教学成效等终结性评价,也有工作量、教学常规等过程性评价,同时融合师德评价、公开交流、校本教研、自主学习等硬性指标和柔性指标。
(2)基于团队互助的师资培养机制。城郊学校应明确: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与学生发展的前提。教师是典型的知识分子,有较高的精神追求,更希望能得到赏识、尊重、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城郊学校因自身地域的局限,教师发展更依赖于自我反思与同伴互助。学校要系统规划、定制教师发展目标,让有意愿发展的教师团结起来,通过分组对抗式教研轮流分享式论坛、主题深化式研究等方式,在同伴协作中发展,逐渐以先进带动后进,形成师资发展的良好氛围。
3. 融通三种学校管理的基本力量
城郊学校的管理必须充分考量自身实际,把握改革进程中的渐进力、执行力、向心力。
(1)管理常态化的渐进力。城郊学校的改革切忌“新官上任三把火”或走极端,要循序渐进,在发展进程中不断探索适合自己学校的管理标准,摸索适时、适度、适量、适中的常态管理方式,逐步建立正向价值观。
(2)愿景落地时的执行力。《未来的学校:变革的目标和路径》中明确指出:执行阶段是整合规划过程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学校必须贯彻计划方案,完成必需的活动,以确保此阶段的顺利结束。从规划文本、制度文本到执行,从愿景到落地,必不可少的是执行力。管理者不能只满足于空谈,对此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3)政策倾斜后的向心力。城郊学校能否持续做好变革的准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个体。在改革过程中,讲求公平、多劳多得的同时,政策一定要向一线教师倾斜。尽管管理者“力挽狂澜”的形象必然会获得老师的认同,但对率先“摘桃子”要慎之又慎,要以言教、身教来坚定变革的原则。倾向教师、得到教师的持续支持是促进改革及成效的必然条件。只有让教师得到了参与改革的充分利益与成就感,才能形成更强的向心力。
哈佛商学院科特教授认为,领导激励四要素为:价值、参与、自尊、归属。实施诊断式管理能够突出激励四要素,真正改进学校整体面貌,真正贯彻“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新时代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等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 干意见[E]教基[2020]7号.
[2]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E.中发[2019]26号.
《城郊学校诊断式管理的机制创新》来源:《教学与管理》,作者:陈学辉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