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语文“课前三分钟”的“阵地
所属栏目:初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3-16 11:31:15 更新时间:2011-03-16 11:31:15
摘要:从当代中学生的理特点心来看,“课前三分钟”作为一个平等互动的平台,非常有利于学生直抒胸臆,表达出他们的内心冲突和困惑。“课前三分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为他们找到心灵倾诉的机会,使被人理解成为可能。恰当地安排组织好这一活动,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和珍惜“课前三分钟”,活动质量也会日益提高。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中学生心理,优势,设计
所谓“课前三分钟”,指的是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利用起初3-5分钟的时间,让若干个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上讲台对着同学和老师就相关内容进行交流、发言的教学活动,是教师用于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简单意义上说也可以叫做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或课前三分钟演讲。
一、从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看“课前三分钟”的优势
(一)文化撞击所造成的价值观念冲突
自改革开放以来,外域文化如决堤之水汹涌而至,不断冲击着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由于中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对外来文化的良莠分辨不清,加之他们对我国的国情和历史缺乏深刻的认识,因而他们很难将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从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冲突,这种冲突突出地表现为价值观的动荡不居。“课前三分钟”作为一个平等互动的平台,非常有利于学生直抒胸臆,表达出他们的内心冲突和困惑。“真理越辩越明”,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互动也有助于渐渐理清群体价值取向。
(二)偶像崇拜所导致的“追星”心理
近几年来,在我国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由崇拜偶像而导致的“追星”现象。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各方面的发展都未完全成熟,认识能力以及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都很有限,有时仅凭报纸,影视作品中的只言片语,就对某人产生了崇拜之情,这不能不说是中学生心理的幼稚性的一种表现。但事实上,偶像是中学生为他们自己的发展所设立的一个参照标准,表明中学生已能依据他人的行为来调整、规范自己的行为了。如果能抓住中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由教育者给他们提供相应的偶像,那么他们就能按照社会的要求来发展。“课前三分钟”如果设计得宜,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学生“正面偶像”诞生的舞台,同时也会对全体学生人生观的树立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信息多元化所导致的怀疑心理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渠道多元化,学生获取的相当一部分信息与学校教育的正面影响是相互抵触的。究竟谁说的是正确的?当代中学生不禁会产生怀疑。罗杰斯说:“只有处于平等和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才会有一种安全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才能够自由想象和发挥创造力,从而愉快热情地汲取知识,发展能力和形成人格。”“课前三分钟”这个时段,学生是教学的主人翁,与老师处于平等的地位,他们之间的互相交流指正、对一些问题的是非判断在脱离了“大人”的说教监管之后更具自律性,对伙伴的影响也比师长灌输来得更水到渠成。即使老师发言指正,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之下,也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四)心理上的闭锁性所导致的不易被理解与渴望理解的矛盾心理
随着生理上的成熟,中学生的心理成熟度也在不断增强。他们不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很难找到可以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因此常感到不易被人理解并由此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但由于社会化的要求,他们又强烈地想与人交往,想得到别人的理解,想向能理解自己的人敞开心理的大门。“课前三分钟”恰恰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为他们找到心灵倾诉的机会,使被人理解成为可能。学生会越来越喜欢和珍惜“课前三分钟”,活动质量也会日益提高。因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赞可夫语)。
(五)迅速发展的社会生活所导致的心理活动内容的社会性的增多
开放的社会,必然导致交往的广泛性的增加;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导致知识的激增和社会生活的迅速变化。这些都对中学生的心理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使他们心理活动内容的社会性不断增多。如在认识方面,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只是观察思考自己或自己周围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而是开始以极大的兴趣观察、思考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国内、国际、历史、现实等都成为他们认识和思考的对象,成了他们十分关心的问题,他们特别希望从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中概括出一种认识,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为人处事。在“课前三分钟”的交流活动中,选材极大的自由度决定了学生必能以此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触及自己或许从前从未触及过的信息领域,通过思维的碰撞,激起思想的火花。
综上所述,“课前三分钟”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心理共鸣、培养口语表达能力、拓展视野等方面都有着天然的优势。这块“阵地”值得我们坚守。
二、基于让以上优势充分发挥的“课前三分钟”设计构想举隅
1、“请你记住我”:三分钟的自我介绍、才艺展示,可以朗诵诗歌,可以演讲,可以说相声、演小品和短剧等。适用于初一开学伊始。
2、“在诗歌中穿行”:小诗推荐,朗诵、鉴赏。冰心的《繁星•春水》名著阅读也可以课前三分钟形式先期介入。
3、“打造不灭的记忆”:巩固背诵记忆成果。可以是接龙循环背诵游戏,也可以接力默写部分段落。适用于前一两节课有背诵作业的时候或考试前复习阶段。
4、“评论家专栏”:美文共赏,本班作文评议讨论等。
5、“名著时间”:针对该时间段名著阅读书目发表个人见解,可以写推荐词,品评人物,讲书中精彩情节,揭秘名著背后的故事等等。适合于学时较紧、无条件专门开辟时间上名著阅读课的情况下进行。
6、“新闻播报”:播送班级每日新闻,适用于初二上学期《新闻两则》学习之后,有利于学生把握新闻的文体特点,又有助于老师掌握班级进入初二关键时期的变化情况。
7、“记者招待会”:特殊时期针对班级热点人物、事件而临时安排的课前三分钟活动。请全体同学对个别同学(或老师)提问,被提问人即席回答。
需要说明的是,无论以上哪种形式的“课前三分钟”,演讲的同学和其他在下面听的同学必须互相提问,演讲者检查听的同学有没有听清楚自己的演讲内容,而其他同学则就演讲同学所讲内容提出质疑。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全体师生的参与积极性,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前三分钟”的价值。教师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应该起好引导作用,把好关,对每一阶段的不同训练内容作好充分部署,提出具体要求,确保每个学生都明白;其次要把实践与评价有机结合,及时对学生的表现作具体评价,评价应以表扬、激励为主,以批评指正为辅,能不批评就不批评。坚持在赞扬、激励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不断学习完善。
皮亚杰认为,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效的学习活动都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其实不仅课前三分钟,其他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如果也能像它一样有趣又有益,都将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3、《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5、《新课标下的课前三分钟演讲》赵华剑
6、《看我七十二变——改革中的课前三分钟》柳萌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