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对大学生的责任感教育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3-17 11:37:02 更新时间:2011-03-17 11:37:02
摘要:针对当代大学生责任感淡化这一不容乐观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及加强责任感教育的主要措施,包括提出责任感教育工作方式。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感;教育
一、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主要表现
1.自我责任感弱化。自我责任包括对个人的身心健康负责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对自己的情感负责任等,其主要表现就是尊重生命以及珍惜生命。中国心理网上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目前,自杀是中国第五位重要的死亡原因,而大学生自杀率高于同龄人,是同龄人的2-4倍,并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自杀,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典型表现,尤其是大学生,接受了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力量还没有为国家、社会、家庭做出应有的贡献,自我价值还没有体现,就这样匆匆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实在让人扼腕惋惜。
2.对他人责任感弱化。如今,大学生恋爱是高校的普遍现象也是热点问题。在恋爱中,虽然直接的当事人只有两个人,但是它具有社会关系,产生对社会的责任,决不仅仅是两个人两个家庭的事情,恋爱双方要对整个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遵守社会的道德规范。目前大学生中存在着恋爱道德责任的庸俗性和薄弱性、恋爱行为方式的易变性和放纵性、恋爱目的的实用性和功利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在恋爱过程中追求一种狭隘的自我满足、对家庭不负责任、向父母提出钱财方面的非分要求、对感情的表达方式不文明:恋爱与婚姻以及性行为错位。
3.家庭责任感弱化。受目前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思想观念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为了自身利益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淡漠或逃避对家庭的责任。南京大学宣传窗张贴的“一位心酸父亲的来信”,以其独特性、鲜明的代表性和强烈的震撼力,被全国各大媒体纷纷报道和转载;含辛茹苦的父母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培养出来的“优秀”孩子竟然毫无良知;只知伸手向父母要钱,只知极端利己,把父母看作一棵比不上其他父母有钱的寒酸的“摇钱树”。大学校园里经济基础的差异、物质的诱惑、虚荣心的作祟、家庭责任感的淡漠,使一些大学生把自己的私利置于家庭利益之上,而且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4.社会和国家责任感弱化。如今,年轻人重视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不是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对社会和国家缺少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对改造现实缺乏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有的只是置身社会生活之外的旁观者般的批判勇气,却缺乏融入社会生活之内的主人翁般的拼搏[4]。例如,在弘扬诚实守信的今天,一些应届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不致力于不良社会风气的改善,反而在与就业单位相互达成就业意向后想各种理由拖延签约时间,观望寻找更加满意的单位,这种不诚信的行为必然助长社会上不良风气的蔓延。
二、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的原因分析
1.学校教育方面的原因。在学校教学中,一直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责任观教育体系。在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体系的界定中,没有体现责任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机制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而责任感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核心要素,它与大学生理想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品质教育、诚信品质养成有紧密联系。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才能将个人的人生追求目标与社会追求的理想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现实生活中切实地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大学生有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才能对社会、集体、他人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勇于承担责任[5]。
当前,由于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等还存在着不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诸多问题,学校始终将智力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唯一目的,社会责任教育不到位,学生的人格在不平衡的教育下变得扭曲和残缺;教育方式方法简单,重灌输、轻引导,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当做被动接受的受动者,从根本上剥夺了学生自由决定和自由创造的权利,学生丧失了主体性。从而导致大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强烈要求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上,在履行责任的过程中重视对自己的责任,忽视对集体和社会的责任。
2.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因此他们意志力显得薄弱,独立性、自立能力差,克服困难的能力差,怕苦怕累,享乐思想严重;经常考虑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什么,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自己应该为父母、家庭做些什么,逐渐形成了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弱的心态。同时,一些父母离异或感情不和等家庭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对这部分大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一些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心呈现“超重”的趋势,他们承担了过多的责任,包办所有家务劳动,子女却相应地出现了责任“失重”现象,把本该由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一些独生子女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这样的孩子自幼就很少有回报他人的意识,长大后更是缺乏基本的生存技能和自我负责、对他人、对社会尽责的精神。因此可以说,当前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不强,与其家庭没有从小对他们进行责任感教育不无关联。
3.社会负面现象影响。从社会大背景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整个社会呈现出了价值多元化、利益多元化的倾向,容易使人们产生利己主义、金钱万能的思想。大学生在一些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下,很容易只关注于自己现实利益的实现,而不愿承担社会责任[6]。而在这些影响中,很多的表面的东西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而对这些现象的实质他们很难有正确的认识,不能整体地、全面地、客观地看问题。由于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的感性经验与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特别是当前的社会正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和社会制度存在的某些管理不完善中,诸如世风日下、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这些腐败、不公、不平等往往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不是简单地在课堂和家庭的教育中能够得到解决的。有的人因为惰性太强而跟不上形势,有的人因为缺乏竞争而被淘汰,等等。于是转型社会中的“不适应者”——失意者、失望者、失落者、失败者,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因而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消极倾向。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转型社会的剧烈冲击有很大关系。
4.自身因素的制约。作为一个客体的存在,大学生本身就有需求,有自己的社会意识,很多时候会导致大学生对社会现实认识偏差。作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可能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高中一路上走来,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缺乏社会经验与社会实践,再加上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不能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各种社会问题,不能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关系,往往使他们缺乏对社会、他人的责任意识。当代大学生他们从小学到中学的学习始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后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确,往往只有一些美好的朦胧的想法。所以上了大学后,对这些没有很好地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东西。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自身进入角色缓慢有很大关系。
三、加强对大学生责任感教育的对策
1.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情感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社会责任感的产生是基于对社会、国家的深厚热爱,大学生只有在情感上认同和热爱祖国以及所在的社会和集体,才能具有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精神。而这种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7]。针对责任感培养的这个特征,我们认为:一方面应该加强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及爱国主义教育,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让学生深刻了解祖国的历史和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理解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集体;没有强大的祖国和优秀的团队,在目前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个人价值的实现是有限的。另一方面,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培养一种感恩氛围,具体在学校中,教育学生对辛勤工作教师的感恩、对父母的感恩、对路边陌生人帮助的感恩、对给予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前辈的感恩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个人才能从自我中心的思想中走出来,主动关怀身边的人,关怀这个社会、国家以及整个人类。
2.通过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都是通过大量的理论灌输进行的。而责任感作为一种社会情感,是在一定的认知基础上逐渐培养起来的,所以僵化的灌输教育并不能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责任感,反而会使他们产生抵触情绪。相反地,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利益之间的较大差别,过分强调了实用性及功利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下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极端自我中心以及功利主义的思潮。针对这一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引导学生的观念,通过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使大学生能够全面而深刻地了解社会。通过大学生社团活动、各种下乡实践活动、在社会上需要帮助的地方进行义务服务等形式,帮助大学生走出自我和功利的心理误区,使学生除了关心个人的利益得失更要关心社会的变化、国家的发展乃至全人类目前面临的问题。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接触真实的社会,对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重新定位。
一个人的责任感是其认识过程、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三者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主要包括:(1)角色转换。以寝室为单位,让学生进行角色模拟,角色有榜样、父母、老师、心理医生、领导、朋友,他们的责任心逐渐增长;(2)以高年级带低年级。让学生在承担责任的经历中去感受成功的荣誉、体会自己的价值,体验和学习承担社会责任;(3)感恩的实践活动。一般来说,社会责任感是基于对社会、国家的深厚热爱,并在这种强烈的感情支配下,主动承担义务和责任的精神。所以要让学生培养这种情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例如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师长的教育之恩等等。(4)自我管理模式。让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鼓励人人参与管理,班里由班长总负责,下设生活班长、学委、宣委、组委、体委、文委。在各项活动的管理中让学生学会承担责任、管理自己、管理他人;不要一味的依赖学校和老师。(5)积极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从而树立起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职业意识,加强职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梅萍,陈饶燕.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培养与自杀预防[J].中国高育,2006(21):31-32
[2]王云兰.浅谈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问题[J].河南教育,2006(8):25
[3]杨秀英.从知、情、行三方面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J].教书育人,2006(9):10-11
[4]殷国聪.大学生个性发展与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理性思考[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4)
[5]王连稹,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3).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