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转专业现象折射出的社会和教育问题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3-17 11:37:02 更新时间:2011-03-17 11:37:02
【摘要】2010年全国两会,是意义深远的盛会,在会上中央作出重要决定,对我国教育进行中长期改革,这个决定无疑给新形势下教育育英才的使命成功履行带来了可能性,也是至改革开放,我国恢复高考以来,党和国家对教育问题提高到议事日程的一个起点。这次盛会同样也标志,在党坚强领导的人民的努力下,我国社会主义教育新局面即将到来。本文围绕一些高校比较典型的现象,分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形势和不足,以给教育改革一定启示。
【关键字】教育经济社会
现代社会的中国,不再是以往那个受尽欺凌,忍辱负重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人民也不再是旧社会那群积贫积弱的人民;现代的中国是一个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正在它的影响下走向健康积极的一面;现在的中国人民继承着老一辈人民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优秀品质,他们通过自己的智慧,铸就和丰富了世界的历史和文化,为世界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让世界人为之惊叹。正因为中国有了像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那样的大科学家,有了像毛泽东、邓小平那样的领导人,中国才得以成为了世界民族之林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成为了世界的奇迹[1]。但是,这些成绩的取得也让我们社会主义中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比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利益下的官僚腐败问题,社会消极因素影响下的教育问题。这一切产生的原因都归根到人的意识问题,那么人的意识产生的问题又源自哪里呢?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后天生活中的变化决定其行为和思想,因此,人后天环境因素赋予了人的意识问题,那么后天环境因素中最重要的影响因子是什么呢,不容置疑是教育因子。现就以某些高校学生转专业现象的原因为出发点,分析学生心理动向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对湖北长江大学学生转专业情况的调查
1、调查对象
湖北省长江大学2007级的学生,分布到外国语学院、电信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地球科学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以及其他。在调查中,充分考虑学生性别比例和各院系调查人数平衡等因素,这样有利于调查结果的客观科学性。
2、调查内容
a、对转入专业的满意度
b、考研意向
c、转专业的原因
3、调查结果分析
a、调查样本本次调查我们向湖北省长江大学2007级在校转专业学生,发放了200百份问卷调查表,在规定的时间内收回有效问卷188份,占发放问卷总数的94%。
调查结果发现:转专业学生本专业的满意度为“基本满意”说明了学生在转专业的时候并没有对心专业进行详细的了解,对自己的认识和定位还停留在表层,存在一定的盲从;然后,由第一项的满意度调查,联系到是否决定考研调查就顺理成章,决定考研同学的比例相对较低,更让我们感到费解的是许多同学转专业的原因更多在于就业容易。
c、综合以上调查:大多数同学基于就业容易,以后工资待遇丰厚而转专业。在转专业时为了这一原因,他们甚至不顾及自己的兴趣爱好,不顾及自身诸多条件的限制,而毅然作出武断的决定,甚至多数女同学选择了在未来工作中对性别方面鉴定严格的石油领域。(这不是因为性别歧视,只是石油行业大多数工作环境比较恶劣,不大适合女同学自身条件)[2]
二、由转专业调查引发关于社会和教育的思考
1、多数同学没有树立远大的读书理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高校学生被社会边缘的功名、利益所影响。
大学被许多人喻为“小社会”,社会上存在的因素,大学校园中大都存在;也有人认为,大学的外缘就是社会的外缘,大学被比喻成社会的内切,大学被社会所包含。这两种说法无疑说明了:大学环境要受到社会因素影响的事实。那么,在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生活中,市场经济下,校园存在的真实情况是什么呢?大学生是怎样的形象呢,这些因素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影响如何呢?就上文转专业这一现象,就能折射出这些问题。首先,当有转专业意向的大学生处在大一的时候,大多数同学要削尖脑袋为转专业考试取得好成绩这一目的而拼命学习,然后成功的转了专业,结果学习等诸多方面发展并不好,甚至不思进取,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状况呢,因为他们学习的心灵已经疲惫,学习的激情已经耗尽,他们甚至只求各科及格,顺利毕业,最后凭借转入好的专业而获得好的就业机会,以至于进入社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导下的社会,在一定程度上驱使人急功近利,让人按照利益富足的方向发展,甚至挑战法律。利益与就业联系,就业与就业率联系,就业率高的专业与转专业联系,转专业与被利益驱使的学生的价值观联系,形成了一个封闭环,“利益”隐约的贯穿始终,成为其罪魁祸首,让大学生不再像中学生那样单纯,他们开始思考未来-------开始思考生活,或许他们是无辜的,或许他们没得选择,因为原因很大程度上不再于他们,而在这个社会。因为社会大环境迫使他们这样去做!长此以往,社会开始回头批评他们,这样恶性循环,形成一个怪圈。
2、高校应该对广泛开展启发学生兴趣的活动或者开设丰富的选修课,甚至加大专业辅修力度,以塑造学生的精神,避免盲目转专业。
“上大学到底意味着什么,大学到底读什么?”是一个深邃而富有情趣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一直被许多人士搬上桌面讨论。有人认为大学就是学好专业知识,培养一下其他方面的能力;也有人认为大学只是为了单纯的拿几个证书,顺利毕业。那么,大学道理能赋予我们什么,我们能从大学读到什么呢。我认为大学更多的学的不是知识而是精神和思想,学的是思维方式。为什么呢,在大学我们很容易学会求解方程,外语,能够学到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但是,当我们过了若干年以后,忘掉这一切留下的却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思维方式,只有这些才是我们大学最应该获得的,在大学我们可以去是图书馆,从知识的海洋中获得思想,去听选修课,听讲座,感受思想大家风趣的授课方式,另一方面,上大学还意味着对人精神品质的塑造和对精神境界的培养,大学存在的伟大意义在于什么,就在于对人的培养,如果说一个大学把一个健全的人培养成了一个思想极其匮乏,心理残缺的人,我倒觉得大学不上也罢。大学最重要的职能在于培养一些“好人”,怎么界定“好人”,最基本来说,是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无害的人,再上一个层次,就是一个对社会对人民有巨大贡献的人。那么,一个人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巨大贡献,就必须是一个热爱社会热爱人民的人,这种人一定具有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当今中国的高校应该将对人精神品质的塑造放在育人的第一位。
3、高校应该大力宣传“爱国主义教育”
盲目转专业的同学在一定意义上缺乏“爱国教育”,为什么呢?因为,专业并无好坏,兴趣并非天生,很多成功人士,不是一开始就因为兴趣而去做一件事,而是因为做了一件事而产生兴趣,然后在兴趣的作用下,他们坚持到了最后而成功了,这一点同时也说明了,我们不论走哪条路都能够通向成功,只是难易程度不同而已,我们应该以“爱国”为自己的最高理想,塑造为国读书的远大理想,只要国家哪个行业需要我们,我们就应该朝那个方向发展。
三、总之,青年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关系到我国未来的发展。为了让我国未来发展仍然处于有利地位,党和人民,学校和社会,应该多方位关注广大的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立足现实,优化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让先进的教育为青年大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让青年一代为国家发展添砖加瓦,为实现国家长期繁荣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1]王伟臣“论高校开展爱国教育的重要性及其途径”《现代企业文化》现代企业文化杂志社2009.1下版
[2]王伟臣“五一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2009.5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