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与武术传统之间的相互关系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3-17 11:38:02 更新时间:2011-03-17 11:38:02
摘要:中华武术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术运动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它不仅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而且也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术运动吸取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与深邃,承袭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精神.学校具有传授知识的,和塑造人格的独特教育功能。通过武术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学生不但学会强体健身的技能,接受武术传统文化的熏陶、教育和影响,也能够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全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为更好的建设我们的祖国发挥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武术学校融合
前言: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一条屹立世界的文化巨龙。武术文化,它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在中国悠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如一粒平白无奇的石子在贝类的分泌物中慢慢的升华,升华成一颗璀璨无比的珍珠。武术是中国的四大国粹之一,是中华民族的国魂,但,武术精神、武德还远没有普遍的深入到中国人的骨子里,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深远的影响着这个民族,使得这个民族儒雅有余而勇猛不足。中国人在某些时候缺乏凝聚力是因为没有形成固有的民族精神,武术精神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而在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呈下降趋势的问题上,我们也并没有把武术运动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
一、武术的健身作用对于学校文化
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学生内在素质的培养,包括学生的知识增长、智力增长、意志力的增长等;另一方面就是对学生外在素质的培养,即要使学生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有句俗话叫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此话的确是有道理的。现在的学校都比较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下,忽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将危害到学生的健康,降低学生的生活质量,尤其对高中生的影响最为严重。未来的社会竞争会愈加激烈,这更需要学生要有一个好的身体作为基础。
据有关报道调查,2009年与1999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性素质,爆发力素质,力量素质等均呈下降趋势,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青少年身体素质的下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每个学校基本上都设置了体育课,可以看出学校的初衷是好的,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主要是因为首先体育课太少,一周一两个课时,对正在生长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显然不足。第二,学校对体育锻炼好处的宣传力度不够,学校大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而忽视教导学生劳逸结合,使一部分学生渐渐的对体育锻炼失去了兴趣。第三,体育课内容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既有它的历史底蕴又有其突出的强身健体效果,还能够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所以说武术走进学校很具有其现实意义。但是武术走进学校需要武术内容教材化:武术历经几千年,它的门类纷繁,它的博大精深,而且现代武术过于侧重于竞技性,我想这或许是它难以大范围走进学校的重要原因。因此,武术要想真正走进学校就需要一种贴近生活,贴近普通学生的模式。这样的武术应该具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不甚复杂的套路,具备强身健体功能和基本的防卫作用:选择一些经典的武术动作,组合成几套由简至繁的小套路。二是一定要在教授的时候把它的攻防含义和健体功能贯穿进去。
学校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地方,没有很好的身体基础支持自己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胜出的人就很难称之为人才,而不能培养人才的学校就无所谓有好的学校文化,所以学校文化建设中应当重视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武术运动在中国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已渐成精华,它集健身作用、防身作用、观赏性,艺术性于一身,武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运动简便、行效显著,人体各部位几乎都要参与运动,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结晶,武术进入学校,使人的身心都得到全面锻炼,对健体强身十分有益。
二、武术精神对于学校文化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变得精神空虚,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性格软弱。我想说的是我们这个社会缺少一种精神支柱,一种刻骨铭心的精神。中国的元朝,能够称霸亚欧大陆,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强盛之势无与伦比,是因为草原民族崇尚狼的精神;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德国的日耳曼精神促使他们在二战中勇猛无比,虽然战败,但他们的民族精神使他们在二战后又以惊人的速度崛起。小时候大人会告诉我们大象的力量最大,我们会铭记于心,并时刻渴望自己能够长到和大象一样高大,这样的愿望显然无法实现,十几年后我自己悟到是精神的力量最大,便怨怪当年大人们为什么不告诉我正确的答案,以使我能够从小培养关于精神的概念,现在我们在教育小孩时,就应该告诉他们什么是精神,精神的力量才是最伟大的。
武术精神就应该成为中华民族刻骨铭心的民族精神,它要支撑起中华民族的脊梁。武术精神表现为勤奋、刻苦、果敢、顽强、虚心好学、坚持不懈、自强不息、勇于进取、永不自满的良好习性和意志品德。中国人需要这样的精神,中国人需要这种精神深入到自己的骨髓里,学校是传播知识的殿堂,更应该是传播民族精神的圣地,武术精神进入学校,学生从小学至大学都应该受到武术精神的熏陶。
现在,我们从小就应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从小处来说有利于他们在将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得一席之地,从大处讲有利于中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强国之林。日本和韩国都非常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灌输,宣扬民族精神的伟大,因此日本和韩国都能够凭借那点弹丸之地,成为世界上让人不可小觑的经济大国。反看中国的教育,给学生的精神性的教育实在是太少了,我们的学生往往从历史课本上只是知道中国的历史多么悠久,中华民族的文明多么灿烂(甚至这些在现在的学生看来已经视而不见),沉浸在这些的确值得骄傲的历史上面昏昏欲睡,而学校很少能够给予学生真正的精神性的东西。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重点突出民族精神:在武术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挖掘优秀人文素材,注重武术人文精神的宣传,确立学习的楷模,建立崇拜的偶像,为学生不断输送精神食粮,激发学习热情和动力。如在课堂中向同学们讲述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明代武林英雄、爱国名将戚继光誓死抗击倭寇的故事等。挖掘教育中的优秀人文素材对学生的教育寓于深刻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是激励广大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巨大动力.
武术既然被称为国魂,那么武术精神就应该成为民族之魂,学校是育人的温床,是知识传播的载体,优秀的学校文化培育优秀的人才,优秀的人才应该具有武术精神,因此传播武术精神应该成为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也应该成为学校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三、武德对于学校文化
武德顾名思义是练武之人应该具有品德,但我认为武德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应该成为所有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品德,练武之人应重武德,是因为练武之人更应该以德束行,否则产生的危害社会的效果会比普通人要大的多。普通人注重武德是对普通人精神品质的一种升华,无疑,如果武德盛行,将更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武德可归结为此六字:敬、谦、信、义、侠、勇。敬是尊师重道;谦是谦虚待人;信是言出必行;义是正当行为;侠是雪除不平;勇是是果敢任事。武德还表现为舍己从人,宽容万物的恢宏气度,这就是兼容并畜,厚德载物的具体表现。
古人崇尚武德,现代人也崇尚武德,武德散发着人性的亮光,它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光辉暗淡,相反,在现在的社会中它将发出更耀眼的光芒。现在的人们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势利,人性在泯灭,这样的大环境将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天真的孩子,学校教育能不能拯救这些可爱的心灵?学校教育应该拯救这些纯洁的孩子!
现在的学生道德素质普遍变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学校担负的是培养人的光荣使命,而走出的学生品质不符合社会的要求,这就是学校的失职。学校应该加强道德教育,武德教育应该进入学校,武德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著名的黄埔军校曾经培育出著名的黄埔精神,蔡宏俊认为:“黄埔精神是一个以中华传统武德为基础,以大同理想为核心的思想系统。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武德内涵和独特的武德规范,而且充满着道德悟性和人生智慧。它是一座既有人格魅力又有思想魅力的精神宝库。”可见武德对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巨大意义,也并不是说只有武校和军校才应该重视武德教育,既然武德作为一种崇高道德应该让每一个人都具有,那么武德也应该进入每一类学校,让每一个学生都具有武德,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尊师重教,能够谦虚待人,能够讲信用、尚正义。
四、武术与学校的相互关系
我们要创建一个武术文化体系,它兼具套路、武德、武术精神于一体,它可以以学校校本课程的形式进入学校,也可以普及成为学校的体育课形式,既实现了体育课强身健体的功能,又提升了学生的内在精神与道德修养,肯定会受到学生家长的喜爱和支持。
关于武德和武术精神的培养,是武术文化进入学校的重中之重,绝对避免重套路轻内涵的推广方式,否则这样的推广将不会长久.
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学校与武术文化的融合点,大致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学校可以作为武术的传播载体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武术文化博大精深,但无论是武术技击、武术精神和武德都还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武术有它在中华民族中的地位,但还没有起到它应该起到的作用,主要是对武术的宣传力度比较小,武术的传播途径也比较窄。学校作为武术传播的载体将会对武术的传播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学校面向社会大众,学校能够使武术深入人心。
(二)武术能够提升学校文化
我们并不是要求学生精炼武术,成为武林高手,武术进入学校是要起到它应有的作用,学生可以以武健身,学生以武术精神和武德处世,学生的素质提高了,说明学校的文化建设比较成功。武术特别是武术精神对国人有深远的意义,武术通过学校影响着社会,学校通过对武术的宣传更能体现学校的价值。
五、结语
武术文化和学校文化能够互增短长,两者的融合对两者的发展都极具好处,我们期待着武术文化成为学校文化中的一道绚丽的风景。
参考文献:
刘同为,王震,丁丽萍:<<论21世纪武术发展的战略构想>>,<<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3
帅原兵,郭华帅:<<21世纪武术发展趋势的探讨>>,<<武术科学>>,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