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利除弊 建立退休人员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
所属栏目:保险论文
发布时间:2011-04-08 10:23:09 更新时间:2011-04-08 10:23:09
摘要:建立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企业退休人员
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这项改革从1995年开始实施,历时14年,离退休人员的月平均养老金,从原来的不足300元,增加到目前月平均1000多元,为此国家财政每年需要转移支付300多亿元养老保险基金。实践证明,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国民收入再分配”理论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实践的紧密结合,结束了我国劳动者丧失劳动能力后生活费收入长期得不到增长的历史,保证离退休人员能够继续享受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成果,完全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职工养老从企业保险转变为社会保险,从个人不缴养老保险费转变为国家、企业、个人三方共同承担养老保险费。人们从不理解甚至误解,到认识理解直至拥护,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通过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离退休职工能够继续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逐步消除了人们认识上的误解,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越性的充分体现。
其三,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的动力。改革是我国经济利益格局的大调整。在实践中,国家通过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使退休人员获得实惠,切实保障我国几千万离退休人员的根本利益,又能使全社会的劳动者看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好处,充分调动他们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积极性。近五年来,笔者所在地的个、私、外、民企的劳动者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缴费额度都在快速增长。
其四,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原则。改革初期,离退休时间越早的职工,基本养老金越低,有的甚至难以保障基本生活需要。在近几年调整政策中规定,向参加工作时间早,离退休时间早,养老金偏低的人员倾斜,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增加了他们的收入,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完全符合社会保险制度改革确定的公平原则。
其五,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举措。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特别是老人等弱势群体。由其是为革命事业和祖国建设工作了几十年的离退休老人,更应该保障他们晚年的幸福生活,继续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是一个新生事物,虽然有近十年的实践过程,但正处于发展和完善的阶段,跟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它还存在许多不够规范的地方。
一是养老金正常调整的时间不规范。1995年关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文件明确规定:“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每年7月1日起,按照本省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率的一定比例调整一次。”但在实践中没有做到一年一调,其间就有2000年和2003年两个年度没有正常调整,许多退休人员疑惑不解。另外各地的调整时间,各年度的起始时间也不尽规范。有时确定为上年12月底前退休的人员参加调整,有的又规定当年6月30日前的退休人员,在具体操作中产生许多的不方便。
二是养老金正常调整的对象不规范。首先是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劳动部门的社保机构参加养老保险,而正常调整养老金又不在其例。其次是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调整养老金,完全与企业脱钩,是忽视我国的历史和现状,脱离中国国情的。目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的基本养老金普遍高于企业退休人员,这种基本养老金上的巨大差额,是国家没有统一调整对象和范围的结果。违背了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公平原则,是建立和谐社会的一件遗憾事。
三是正常调整养老金增加多少的条件不规范。有时以退休人员的退休时间作为增加养老金的依据;有时又以工龄长短作为依据;有时又以养老金的多少作为依据;有时还把“军队转业干部”这种特殊情况作为依据等。
四是制定养老金正常调整政策不规范。政策要有连续性,前后矛盾难执行。这是在正常调整政策中常有的事,有时甚至是笑话。如某省2002年度养老金正常调整时曾规定:“本次调整后,月基本养老金仍低于300元的,补足到300元。”而到了2004年度时,这一规定又倒退到了250元。还有工龄满10年不满15年的退休人员,统一制度前和统一制度后退休的,增加的养老金差额较大,工龄的价值不一样等。
建立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关系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经济实力的承受能力,关系到全国几千万离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是党和政府对离退休人员的关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如何兴利除弊,规范养老金正常调整制度?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体会,特提出如下对策,供参考。
一、统一养老金正常调整的时间。根据前些年的实践经验,一是建议将每年调整一次,改为每两年调整一次。每年调整政策应该在当年第三季度及时出台,切忌象以前几次一样,等到元旦前后才出台政策,又要求春节前把养老金补发下去,造成各级社保机构疲于应付,还容易发生差错。二是建议每次调整的时限为上年底前已经正式**退休手续的人员。这样有利于降低调整工作成本,理顺社保工作关系,调节退休人员的情绪,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会更加好一些。
二、统一养老金正常调整的对象。这里所讲的调整对象是指所有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包括机关事业单位的离退休人员。企业离休人员待遇偏低的状况得到了根本改变,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偏低的差额却越来越大,国家应当考虑缩小这种差距。笔者认为,一是从历史角度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工作人员,都是服从革命需要,听从组织安排,在平等的工资待遇条件下,为建设祖国服务,退休后就不应该享受两种差别很大的退休金调整待遇。二是1985年工资制度改革时,就确定了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与企业工资制度完全脱钩的原则,由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计发办法改革滞后,职工退休时,养老金普遍高于企业的退休职工,在正常调整养老金时,还在继续拉大这种差距,这就是改革还不深入,不到位,不彻底的结果。三是根据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经济学原理,养老金正常调整要坚持“公平分配”的原则,以公平为主。四是正常增加养老金的依据主要是本人在劳动年龄段的投入,而不能只依据原工作单位的性质,退休后不应该再存在质和量的巨大差别。
三、规范养老金正常调整增加金额多少的条件。养老金正常调整不宜人人取一个绝对值,而必须依据一定的条件,有高有低。近几年在运作中的多种方法,各有利弊。笔者认为,依据离退休人员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工龄)长短,作为增加调整金额多少的条件,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每次制定调整方案时,根据当地工资增长幅度,可增加的养老金总量及养老基金的承受能力,以15周年为基点,确定一个增加额度,然后每增加一个缴费年限,增加一定的金额。这样调整养老金,才能真正反映出离退休人员在劳动年龄段的投入与退休后获益的正常状况,才是科学合理的继续享受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四、养老金正常调整时倾斜政策要适宜。1953年底前参加工作的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经过几年调整政策倾斜,已经增长上去了,说明以前的倾斜政策是正确的、有效的。但是往后去再给予这些老职工政策倾斜就不适宜了。而应该重点考虑工龄在15周年以上,月养老金在500元以下的退休人员。
五、养老金正常调整时适当限制高水平人员。某省2001年调整养老金时曾规定:“凡基本养老金超过全省企业退休人员月基本养老金三倍(含三倍)以上者,调整时每人每月只增加10元;未超过三倍者,调整后最高不得超过三倍。”这一规定在以后两次调整中,就没有继续规定,失去了连续性。笔者认为,这种调节收入的利好措施,国家应该提倡和坚持下去。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
2.《国务院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国发〔1995〕6号)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