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层建筑施工控制要点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1-04-12 09:05:49 更新时间:2011-04-12 09:41:48
浅析高层建筑施工控制要点
潘俊
摘要:随着我国房地产经济的迅猛发展,建筑技术的不断提高,高层建筑数量逐渐增大。本文从多方位分析了高层建筑施工的控制要点,论述了对高层建筑施工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 施工 控制要点
一般来讲,9~16层(<50米)为一类高层,17~25层(<75米)为二类高层,26~40层(<100米)为三类高层,>40层(>100米)为超类层。高层建筑的投入相对较大,且施工周期长,混凝土浇筑量大,工程质量及安全等方面有它的特殊性,本文从多方面分析了其施工控制要点。
一、建筑裂缝的控制
从我国的《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看出,裂缝宽度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混凝土结构其裂缝宽度也有不同的控制标准,允许裂缝最大为0.2mm~0.4mm。但作为裂缝控制来说,应以预控为主,等裂开了、缝增大了再补救那是万不得已。裂缝分为运动、不稳定、稳定、闭合、愈合等几大类型。虽说骨料内部凝固时产生的微观裂缝不可避免,但从质量角度考虑应尽可能减少。
(一)设计措 施
(1)“放”的措施:设置永久性伸缩缝:外墙面适当位置留分隔缝等。
(2)“抗”的措施: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重视对构造钢筋的配置;对采用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块等轻质墙体,增设间距≯ 3m的构造柱,每层墙高的中部增设厚度120mm与墙等宽的混凝土腰梁;砌体无约束端增设构造柱;预留的门窗洞口采用钢筋混凝土框加强:两种不同基体交接处,用钢丝网(每边搭接《150mm)进行处理;屋面保温层与隔气层的合理设置等。
(3)“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合理设置后浇带,采取相应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混凝土中多掺纤维素类等。
(二)施工措施
(1)“放”的措施:砌筑填充墙至接近梁底,留一定高度,砌筑完后间隔至少一周,宜15d后补砌挤紧;合理分缝分块施工;在柱、梁、墙板等变截面处宜分层浇捣等。
(2)“抗”的措施:
①尽量避免使用早强高的水泥,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降低水泥用量(宜<450kg/m3)。实践经验表明,每m ,混凝土的水泥用量增加10kg,其水化热将使混凝土的温度升高1度。高层混凝土用量大,有时还有大体积混凝土,从经济、实用角度宜掺入外加剂。当然掺入外加剂后,要预计对早期强度的影响程度。据此可提请设计科研部门予以探讨和评定。
②选择合理的最大粒径砂石,这样可减少水和水泥用量,减少泌水、收缩和水化热。
③在施工工艺上,应避免过振和漏振,提倡二次振捣、二次抹面,尽量排除
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
(3)“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在混凝土裂缝的预防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为使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需主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缩的同 时,受到内部约束而易开裂。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应采取必要的措施(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同时在养护过程中对表面、中间、底部温度进行跟踪监测(尤其在前3d) 。
二、高层建筑测量控制
测量的控制是高层建筑施工的一大难点。关键是对高层建筑的轴线、标高、垂直度的控制。
(一)轴线的控制
1、基础施工中的轴线控制。高层建筑基础施工一般多为深基坑大开挖施工。根据现场的轴线控制点,将轴线控制网点引出至轴线外边5m,设置龙门桩,并保护好轴线控制桩。用经纬仪将轴线投测到基槽内,采用50m钢卷尺对各部位的桩位、承台、基础梁、墙体进行放线,再在基坑四周钉轴线木桩,拉线、小钢尺配合的方法,严格控制各细部的放线尺寸。
2、±0.00以上结构施工的轴线控制。 高层建筑±0.00以上结构施工过程中,由于脚手架与施工层同步向上,导致从外围一些基准点无法引测。因此一般常采用内控法。在±0.00结构施工复核轴线无误后,以经纬仪的视线通透为原则,沿一层楼面最长纵横向轴线偏移2m预埋多块200mm×200mm ×10mm 钢板,在钢板上标 出 控 制 轴 线 或 主 轴 线 控 制 点:二层方法测定转角边墙柱模板垂直度。
( 三 ) 标高线的控制
每层预控轴线的要求至少四个洞口(一般高层至少要由3处向上引测)进行标高的定位,因施工过程中模板、浇筑、加载等原因,洞口标高可能失去基准作用。为此必须确保引测点的可靠性,加强洞口处模板支撑,同时辅12钢筋控制该部位楼面厚度,确保标高的准确。同时辅以多层标高总和的复核,然后辅以水准仪抄平,复核此四点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以确保标高的准确性。
三、高层建筑的混凝土控制
(一)严把混凝土材料关
严格把好泵送混凝土配合比关,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由专业试验室设计,通过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掺加外加剂、掺加料配制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的混凝土配合比。施工单位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配合比进行复查,并进行泵送试验验证,施工中严禁随意改变配合比。
(二)严格养护制度
1、大体积浇筑量大的混凝土应有养护方案,从养护开始至养护结束应有专人负责,从主观意识上要对养护有足够的认识。养护方案中应从人员、水源、昼夜、覆盖等多方面措施进行考虑,不漏主要关键细节。
2、加强养护期的督查。对养护所采取的措施及现场养护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养护的有效性。
四、高层建筑的安全管理
由于高层建筑施工周期长、露天高处作业多、工作条件差,以及在有限的空间要集中大量人员密集工作,相互干扰大,因此安全问题比较突出,在此对安全管理综述以下主要控制点:
(一)基坑支护
(1)基坑开挖前,要按照土质情况、基坑深度及环境确定支护方案。
(2)深基坑(h≥ 2m)周边应有安全防护措施,且距坑槽1.2m范围内不允许堆放重物。
(3)对基坑边与基坑内应有排水措施。
(4)在施工过程中加强坑壁的监测,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二)脚手架
(1)高层建筑的脚手架应经充分计算,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工艺编制的脚手架方案应附计算书。
(2)架体与建筑物结构拉结:二步三跨,刚性连接或柔性硬顶。
(3)脚手架与防护栏杆:施工作业层应满铺,密目式安全网全封闭。
(4)材质:钢管 Q235(3#钢)钢材,外径48mm,内径35mm,焊接钢管、扣件采用可锻铸铁。
(5)卸料平台:应有计算书和搭设方案,有独立的支撑系统。
(三)模板工程
(1)施工方案:应包括模板及支撑的设计、制作、安装和拆模的施工程序,同时还应针对泵送混凝土、季节性施工制定针对性措施。
(2)支撑系统:应经过充分的计算,绘制施工详图。
(3)必须设置电房,两级保护,三级配电,施工机械实现“四个一”:施工现场专用的中心点直接接地的电力线路供电系统中心采用 T N — S 系统,即三相五线制电源电缆。
(4)接地与接零保护系统:确保电阻值小于规范的规定。
(5) 配电箱、开关箱:采取三级配电、两级保护,同时两级漏电保护器应匹配。
参考文献:
[1]汪正荣.建筑分项施工工艺标准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5 — 20.
[2]JGJ3 — 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