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平原区公路改建道路设计
所属栏目:智能科学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1-04-22 09:32:14 更新时间:2011-04-22 09:05:14
浅淡平原区公路改建道路设计
詹佐信 张迪
摘要:老路改建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资源浪费现象,本文针对把老路改造成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先对老路进行综合调查及评价,包括路面评价、路基评价、构造物评价,再进行平纵设计、路基路面设计等。
关键词:公路改建;道路设计;
各地方政府掀起了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改建、修建的高潮。但是受资源、资金、环境、理念等众多因素的制约,老路改建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资源浪费现象,降低了公路的服务水平、影响了公路建设的公众形象,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利用有限的资金,如何修建最大限度满足公众期望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的高质量公路,本文针对把老路改造成为沥青混凝土路面,从设计的角度谈谈看法。
对于老路改建,首先做的工作便是掌握老路的最基础的资料,包括老路的建设年代,是否又进行了改扩建,以及它的路面结构。再者就是进行详细的现场调查,以了解现老路的状况,再对老路进行综合评价。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老路进行初步评价:
1.路面评价
1)沥青混凝土路面
沥青路面损坏主要有裂缝类、变形类、松散类和其它类。在现场调查中需记录各种损坏类型所处的位置、损坏面积、裂缝长度等。根据部颁《公路沥青路面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2-2001),采用路面状况指数(PCI)评定路面破损状况。
2)水泥混凝土路面
路面破损主要由裂缝类、坑洞类和磨损类组成。其中裂缝类病害主要有纵横及斜向裂缝、角隅断裂等;磨损类病害主要有磨损、露骨等。在现场调查需记录各种病害的损坏程度(轻、中、重)所占具体的板数。根据部颁《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养护技术规范》(JTJ 073.1-2001),采用路面状况指数(PCI)和断板率(DBL)两项指标评定路面破损状况。
通过对现场数据计算整理,得出老路的路面状况指数(PCI)和断板率(DBL),从而对老路混凝土路面整体进行评价。决定是将老水泥混凝土板块破除,还是将老水泥混凝土板块修补后再进行补强设计。
2.路基评价
国内外普遍采用回弹弯沉值来表示路基路面的承载能力,回弹弯沉值越大,承载能力越小,反之承载能力越大。在路表测试的回弹弯沉值可以反映路基、路面的综合承载能力。沥青路面可由测得的弯沉值分段计算各段落的代表弯沉值,再通过计算得出路面的补强层结构。水泥混凝土路面,需由路面的回弹弯沉值通过反算得出路基的回弹模量值,这也作为路面补强结构层的一个主要的控制参数。
3.构造物评价
构造物即沿线的桥梁、涵洞。通过对现场进行调查,原来的桥涵结构基本上完好,在老路改建的基础上,能利用则尽可能地利用。
1)桥梁
对于中、小桥梁,可调阅原有桥梁的设计资料,现多数改建道路的桥梁从外观上看,基本完好,按汽-20、挂-100进行设计,这样可以保留现有桥梁,可对桥梁进行单侧拓宽改造。
而对于大型桥梁,需对其结构进行检测,对桥梁的强度、变殂、稳定、抗震、耐久性的安全评价,通航桥梁应进行防撞安全评价,通过对桥梁加固、重建对比性论证后决定利用与否。
2)涵洞
首先从外观上看涵洞若结构完好,只是有些堵塞,则可以疏通后加以利用。若存在道路加宽,则只需对涵洞进行等孔径接长。
从以上已经了解了老路的基本状况后,需结合此道路的等级决定道路的平面设计、纵断面设计及路面结构设计。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安全至上的理念
安全是公路设计和建设需考虑的首要因素。国外发展经验证明,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时期交通安全问题尤为突出,我国是人口大国,目前也是“交通事故大国”,对于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的我国来说,分析把握不同因素对安全的影响,制定和采取相应安全的公路设计策略尤为重要。
因此,收集此段道路的交通事故易发地点,分析导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此次在改建过程中对这些不利点进行改进,彻底地消除交通隐患。
坚持合理选用技术标准、树立设计创作的理念
(1)拟合老路现有的线形
为保证汽车的行驶安全,路线的线形指标的采用应严格按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执行,在满足规范的前提下,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质条件设计良好的平面线形、良好的平纵组合及视距、合成纵坡等,这会为汽车行驶安全提供有利的安全保障。
由于原有老路按原老《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J011-94进行设计,与现有规范之间有些差异性,至使按现有新规范《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进行设计时,有些路段便不满足规范要求。又因现有老路两侧集镇化程度不断加大,或进行改建设计,势必拆迁量巨大,相应带来的也就是投资量很大。综合以上因素,路线设计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可适当采用限速标志,将进行此段的车速进行相应限制;
道路中心线的选取,尽可能地采用单侧拓宽的方式;若采取了双侧拓宽,则尽可能地使两侧均能满足单侧路基施工宽度的要求;
在路线设计中需考虑重要建筑物、地下管线、高压杆线等对道路的影响。
(2) 纵断面设计
在纵断面设计中,需考虑路面的改造方式及路面的加铺结构层。通过基础数据的整理,计算可得到老路的补强结构,如采用半刚性基层和沥青混凝土路面,这样便可得到老路的最小补强层结构,考虑现有老路,通过多年的运营,老路已有不同程度的沉降。可先通过测量资料将道路中心线处的地面线拟合出来,以控制设计线与现有地面线之间的高差H,H应大于等于这个最小补强层厚度。这里的改建若考虑造价的因素,尽可能地节省造价,则需控制H在满足最小补强层厚度的前提下,而小于某个值,这个值的控制主要以半刚性基层的施工厚度来控制。
另外,在改建道路中,还需控制桥梁改造方案、平面交叉及道路横坡的影响。
在平原区道路改建中,老路纵坡往往都很小,一般路段均会小于0.3%,在这种情况下,若道路排水能力满足的前提下,可采用平坡。对于竖曲线也不需追求过高的指标,可适当选取最小值和极限值。在平原区的公路改建中,路面最小补强层厚度是个前提,要满足平纵组合,难度相对较大,也可以适当降低平曲线包含竖曲线的要求。
(3)路面设计
针对本条道路的交通量调查,得到累计的轴载次数,从而计算得到路面的设计弯沉值,这样便计算得到路面最小补强层厚度。然后,需要针对道路纵断面不同的设计线与现有地面线之间的高差H,采用不同的路面结构形式,包括新建路面结构。一般现有新建路面结构层为底基层、半刚性基层和路面。这样可以根据不同的H,来决定调平层采用底基层还是半刚性基层。
对于老水泥混凝土路面,若想要保留原来的水泥混凝土面板,则在加铺补强层之前需对老的水泥混凝土面板进行修补、注浆,使之恢复原有面的行驶性能。而对于老沥青混凝土路面,需针对每种道路病害进行相应的维修,然后才能加铺道路补强层。
(4)路基设计
改建道路若存在拓宽,则存在新老路基搭接设计。新老路基间需开挖台阶宽度不小于1m,深度为40cm,台阶间可铺设宽度1m的土工格栅,以防止路基的不均匀沉降。
(5)排水设计
路基路面排水包括路基排水和路面排水两部分。
1)路基排水:经调查原老路两侧排水边沟完善,可对老路两侧的边沟进行重新疏通,利用老路原排水系统。
2)路面排水包括:一般路段路面排水、路面边缘土路肩排水、中央分隔带排水以及超高段排水四部分。
一般路段可直接采用漫流的方式进行排水,经过集镇段或村庄集中带,采用盖板明沟形式排除路面水。
(6)防护设计
施工对现有路侧绿化带造成破坏时,需做好绿化带的恢复工作,采用植草防护,栽植低矮灌木中。不改变原有路基的边坡防护,拓宽路段对现有防护造成破坏的,采用植草恢复其防护。
注重环境保护
老路改建应请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保护工作:
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应贯彻因地制宜、尊重自然的原则,注意保护沿线生态环境,避免大面积破坏自然植被,保护原有的自然风貌。
应尽可能避免采取沿线取、弃土方式,严重破坏公路沿线的地表生态,造成损失长时间难以恢复;
尽量保留道路两侧的原生植被,栽种与当地适应并易于生存的树种。
施工中倡导了“最大限度的保护、最小限度的破坏、最大程度的恢复”的理念,改变了传统的先施工后恢复的弊端,使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降到了最低,切实做到了保护环境。
充分听取地方意见,支持新农村建设
公路改建应充分听取地方政府的意见,路线方案及改造方案应与地方城镇规划、水利规划、乡村道路规划相协调,每一个接线道路工程、每一个涵洞、每一个改渠工程都需要和地方政府和群众反复沟通,以做到真本的“以人为本”,这也确确实实地将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做到真正的修路为人民。这样充分贯彻国家“三农”政策和考虑地方经济发展规划,带动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