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back
月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科技期刊>>正文

《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论文发表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发布时间:2015-02-07


《原子核物理评论》简介

《原子核物理评论》期刊论文发表

期刊名称:《原子核物理评论》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期刊周期:季刊

国内统一刊号:62-1131/O4

国际标准刊号:1007-4627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中国核物理学会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获取相关优质资源      获取2023中科院分区


  【杂志简介】

  《原子核物理评论》创刊于1984年,物理类和原子能类核心期刊。为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中国核物理学会联合主办的核科学及其交叉学科领域内的综合性学术刊物。

  本刊报道原子核物理基础研究及其应用研究以及与此有关的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最新重要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促进本学科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主要刊登反映本学科及相关各交叉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评述性文章,同时及时发表最新重要研究成果的学术论文。栏目有核物理、核技术、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交叉学科研究、核能与核数据及不定期快报等。读者对象为:广大科研人员、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工业、农业、辐射生物学、矿产资源及环境科学等领域的有关人员。

  《原子核物理评论》自创刊以来得到了广大读者、作者的厚爱,尤其是几年来在刊物的学术质量、编校质量、格式标准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2000和2004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0和2004年版)编委会确定为核心期刊,2006年本刊再次被列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本刊已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如CSCD数据库、CSTPCD数据库、CSTPC数据库、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CAJ(CNKI)、CSDJ(VIP)、COJ(WanfangData)、CA、INISATOM-INDEX(IAEA)、PhysicsAbstract、CEPS等。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2006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数据库统计,2006年在1652种收录期刊中,《原子核物理评论》影响因子0.313,按总影响因子排名第157位;他引率0.65,基金论文比0.85,在国内学术期刊中居于前列。本刊国内外影响日益增大,在促进核物理学科及相关交叉科学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

  被列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的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来源期刊被《中国物理学文献数据库》、CSCD数据库、CSTPCD数据库、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CQVIP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A网络数据库、《INIS ATOM-INDEX》、CEPS数据库等收录

  【栏目设置】

  栏目有核物理、核技术、加速器(物理及技术)、交叉学科研究、核能与核数据及不定期快报等。

  期刊优秀范例参考:

  1. 奇A核的多声子γ振动带实验研究进展 朱胜江,J.H. Hamilton,A.V. Ramayya,王建国,丁怀博,顾龙,J.K. Hwang,K. Li,S.H. Liu,N.T. Brewer,Y.X. Luo,J.O. Rasmussen,I.Y. Lee,徐强,杨韵颐,肖志刚,李红洁,马文超,ZHU Shengjiang,J.H. Hamilton,A.V. Ramayya,WANG Jianguo,DING Huaibo,GU Long,J.K. Hwang,K. Li,S.H. Liu,N.T. Brewer,Y.X. Luo,J.O. Rasmussen,I.Y. Lee,XU Qiang,YEOH Eingyee,XIAO Zhigang,LI Hongjie,MA Wenchao

  2. 中高能重离子弹核碎裂反应研究 王立春,程锦霞,李彦晶,蒋翔,晏世伟,WANG Lichun,CHENG Jinxia,LI Yanjing,JIANG Xiang,YAN Shiwei

  3. 7Li+11B体系唯象光学势的研究 杨磊,林承键,杨峰,贾会明,徐新星,张焕乔,刘祖华,张世涛,包鹏飞,孙立杰,YANG Lei,LIN Chengjian,YANG Feng,JIA Huiming,XU Xinxing,ZHANG Huanqiao,LIU Zuhua,ZHANG Shitao,BAO Pengfei,SUN Lijie

  4. 6 MeV/u的19F+27Al反应碎片的发射机制 白真,韩建龙,陈志强,王建松,王琦,BAI Zhen,HAN Jianlong,CHEN Zhiqiang,WANG Jiansong,WANG Qi

  5. 双层量子霍尔系统在填充因子υ=1/2态的涡流解 黄贤军,HUANG Xianjun

  6. 973 RFQ水冷调谐系统 辛文曲,欧阳华甫,徐韬光,XIN Wenqu,OUYANG Huafu,XU Taoguang

  7. 强流ECR离子源引出系统研究 王云,陈志,赵红卫,赵阳阳,孙良亭,杨尧,钱程,武启,马鸿义,张文慧,张子民,张雪珍,刘占稳,WANG Yun,CHEN Zhi,ZHAO Hongwei,ZHAO Yangyang,SUN Liangting,YANG Yao,QIAN Cheng,WU Qi,MA Hongyi,ZHANG Wenhui,ZHANG Zimin,ZHANG Xuezhen,LIU Zhanwen

  8. RFQ结构参数ρ/R对电极最大表面电场及极间电场的影响 侯尧,原有进,杨建成,张小虎,HOU Yao,YUAN Youjin,YANG Jiancheng,ZHANG Xiaohu

  机电专业评工程师论文范本移动通信基站空调节能探讨

  摘要: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移动通信行业的要求越来越高。从 2G、3G 以及到 4G 技术的推广应用,通信基站的规模、数量以及基站内主设备的容量也随之大规模增加。同时,通信基站的能耗也大幅增加。为确保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需要空调随基站主设备一起,全年不间断的运行,从而将基站内的温度控制在比较适宜的范围内。采用节能型的基站空调,可以大幅降低空调设备的能耗,从而降低通信基站的整体能耗。本文首先对通信基站能耗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基站通风系统关键环节进行了节能减排通用措施研究,并提出了解决建议。案例实践证明,方案简单易行,对运营商运维节能减排、提升企业精细化管理效益具有良好效果。

  关键词:机电专业评工程师论文范本,移动通信,基站空调,节能,能耗现状,技术方案,措施

  一、基站能耗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

  (一) 基站能耗现状

  移动通信网能量消耗主要由中央机房、一体化基站及室内分布系统、室内基站等部分引起消耗。2013 年,室内基站能耗超过全网能耗总量的 70%。移动通信基站一般采用全封闭式,机房内部发热源头体主要为通信电源设备、传输设备、无线主设备等。而封闭式的通信机房空气循环较差,热量散发较慢。常规下,依赖基站空调降温,从而保障工作状态下的基站设备的环境温度。但是,长时间运行基站空调,既增加了耗电,又降低了使用寿命,明显地增加了通信运维量。当前,三大通信基础运营商的基站数量多、面积广,偏远乡镇站点、高山站点约超过 75%,增大了维护难度,提高了运营成本,仅仅依赖当前的人力、资金和资源进行网络服务质量保障,是缺乏创新及竞争力的。

  相关阅读:《原子核物理评论》是什么级别的期刊?


热门问题解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