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大学学报》学报期刊论文
所属栏目:科技期刊
发布时间:2015-09-30
《延安大学学报》简介
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
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期刊周期:季刊
国内统一刊号:61-1230/N
国际标准刊号:1004-602X
主办单位:延安大学
主管单位:陕西省教育厅
期刊简介:
《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创刊于1982年,是一份自然科学学术性刊物。它以介绍创造性科学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广泛开展学术争鸣与交流,发现和培养科研人才,促进科学文化发展,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体育运动学、科学史等专题研究、研究简报、综合述评等。读者对象为科技工作者,理工科大学师生,理工科中专学校教师等。于1996年荣获陕西省教委、新闻出版局评比的高校优秀学术期刊二等奖,同年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2000年加入国家科技部情报所“万方数据库----数学化期刊群”,同年荣获陕西省新闻出版局、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评比的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1年获得《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现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以及大多数专业性文摘刊物作为收录统计源期刊。
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教学研究、综合评述、实验技术、新学科介绍、学术动态
期刊收录:
万方收录(中)上海图书馆馆藏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
期刊优秀目录参考:
延长探区下古天然气聚集因素及有利区预测 罗腾跃,LUO Teng-yue
什股壕地区高产储层特征研究及应用 张占杨,高青松,刘绪钢,王东辉,ZHANG Zhan-yang,GAO Qing-song,LIU Xu-gang,WANG Dong-hui
济阳坳陷胜二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二段8砂组三角洲砂体储层构型分析 张友,侯加根,沈安江,贾俊山,段冬平,ZHANG YOU,HOU Jia-gen,SHEN An-jiang,JIA Jun-shan,DUAN Dong-ping
页岩储层微裂缝常规测井综合识别研究--以下寺湾油气田延长组长7段页岩为例 李锦锋,张春灌,LI Jin-feng,ZHANG Chun-guan
砂质纹层的发育特征及对页岩储层物性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中生界延长组为例 杨潇,姜呈馥,孙兵华,宋海强,YANG XIAO,JIANG Cheng-fu,SUN Bing-hua,SONG Hai-qiang
鄂尔多斯盆地樊学地区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特征及油气意义 张锐,任来义,贺永红,马芳侠,孟旺才,张洪美,陈义国,白晓寅
元坝地区大安寨段大一亚段沉积相研究及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张腊梅,梁波,ZHANG La-mei,LIANG BO
韩城矿区煤层气井试井分析 李士才,邵先杰,乔雨朋,接敬涛,谢启红,张珉,LI Shi-cai,SHAO Xian-jie,QIAO Yu-peng,JIE Jing-tao,XIE Qi-hong,ZHANG MIN
多级加砂压裂在子北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胡生龙
测井数据井眼干扰误差校正方法 张兴涛,王艳,李伟峰
美国页岩气产业的方针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 师良,范柏江,王宇,SHI LIANG,FAN bo-jiang,WANG YU
中文核心期刊投稿:小麦两季高产机理分析及配套栽培技术
摘要:随着豫南粳稻种植面积的扩大,粳稻/小麦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逐渐被重视。对粳稻/小麦种植方式延长生育期、实现小麦适期播种、农艺简化、省工省时、丰产等优点进行分析,提出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
关键词:豫南,粳稻/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5.05.003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reas of planting Japonica rice and wheat,the cultivation technologies of Japonica rice and wheat were more important in southern Henan. The measures of high yield were put forward. The advantages including prolonging growth period of rice, suitable sowing of wheat, agronomy simplification, labor and time saving.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south Henan; japonica rice/wheat; high-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20世纪90年代初期,水稻收获前套种小麦(水稻/小麦)作为一种特殊的小麦种植方式,是南方局部稻麦轮作区迫不得已的补救措施,常被看成是懒种麦、粗放麦等,在大面积生产上一直不被提倡[1]。然而,与其他小麦种植方式相比,该模式不仅操作简化、省工省时,还可解决因灾害天气频发对小麦播种的影响,先种麦而后收稻,养老稻与早播麦两不误。随后,栽培科技工作者对这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发展并完善了这种模式,推广应用面积进一步扩大。豫南稻区是河南省水稻的主要产区,占河南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近80%。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籼稻品质差、价格低等问题成为豫南稻区水稻生产发展的障碍。近年来,随着“籼改粳”力度的进一步加大,粳稻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而其晚熟对小麦播种造成的影响随之出现,粳稻/小麦技术解决了粳稻晚熟对小麦生产的不利影响,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必将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增效的理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