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back
月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期刊>>正文

《欧洲研究》杂志论文发表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发布时间:2016-01-19


《欧洲研究》简介

《欧洲研究》杂志论文发表

期刊名称:《欧洲研究》

期刊级别:核心期刊

期刊周期:季刊

国内统一刊号:13-1275/C

国际标准刊号:1009-0169

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主管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


获取相关优质资源      获取2023中科院分区


  期刊简介:

  《欧洲研究》以“国际性、欧洲性、时代性、学术性、中国视角”为办刊导向,致力于全面反映国内外欧洲和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主流状况和优秀成果,努力提升相关研究的整体水平和境界,力争成为相关研究之信息交流、学术讨论和思想探索的一个平台和中心。

  《欧洲研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主办,为我国独家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门研究欧洲问题的学术刊物。《欧洲研究》创刊于1983年3月,原名《西欧研究参考资料》、《西欧研究》,1993年改名《欧洲》,2003年改为现名。现为双月刊,16开本,每期正文160页,发稿约16万字。《欧洲研究》自1996年以来一直是国际政治类的中文核心期刊,在国内欧洲学界、国际问题研究领域以及相关政府机构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2004年,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编撰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评定,在载有政治学学科论文的670种期刊中,《欧洲研究》综合值排名第11位,经过专家评审和综合测定,选出17种政治学专业核心期刊,《欧洲研究》在其中的排名为第4位。2008年,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提供的各学科期刊总被引次数、2004-2006三年“他引影响因子”及其加权值数据对528 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的排序,在政治学学科中,《欧洲研究》排名第2位。2004年和2008年,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发布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欧洲研究》在国际政治类名列前茅。

  自创刊至今,经过编辑同仁以及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欧洲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为推动我国的欧洲研究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从一份普通的内部资料发展成为权威性的专业学术刊物,在国内欧洲研究界树立了较高的声誉;——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和积累,明确了高品位的专业学术杂志的办刊定位;——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刊物的学术规范,提高编辑水准和印制质量,更新装帧设计;——依托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通过刊物自身的工作,加强与广大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不断发现和推介国内中青年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行量稳步上升,对外交流活动持续拓展,使刊物的学术影响不断扩大。

  期刊定位:

  《欧洲研究》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主办、面向全国的学术刊物,它以欧洲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欧洲问题和相关国际问题研究的各个层面和领域。《欧洲研究》遵循文责自负的原则,实行匿名审稿制,所发文章概不代表编辑部的观点。本刊反对一稿多投、多发。非经同意、授权并注明出处,本刊所发文章不得以纸质、电子文稿等形式在其他报刊、网站等媒体全部或部分转载,否则视为侵权。一经发现,本刊保留追究的权利。《欧洲研究》已加入“中国期刊网”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收录其中,请在来稿中注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欧洲研究》以刊发国内学者的学术论文为主。就其研究范围而言,可分为国际政治经济问题研究、欧洲一体化研究、欧洲国别和地区、中欧关系研究等不同层面,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国际关系等各个领域。目前,《欧洲研究》设有“国际政治经济评论”、“欧洲一体化研究”、“国别与地区”、“中国与欧洲”、“专题研究”、“书评”、“学术动态”等固定栏目。近年根据欧洲问题研究领域的拓展,又增设了“欧洲社会政策研究”、“欧洲文明研究”等专栏;为丰富文章的体裁形式,还新设了“研究述评”、“欧洲讲坛”等栏目。为方便对外学术交流,扩大本刊在海外的影响,2001年改版后,在原有英文要目的基础上本刊又新增了英文内容提要。

  社会学论文范文:儒伊文化思想意识领域整合价值

  摘要: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思想意识领域整合的内容主要表现在忠孝观、教育观、和谐观等各个方面。两种文化在倡导良好的家庭伦理规范,科学文化教育积淀整合,营造和谐安定社会环境与风气,维护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加强各民族接触交往与良性互动,促进新疆发展战略机遇、实现共荣等诸方面体现出良好的整合价值。本文旨在借此为和谐民族关系,文化的理解与包容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动力。

  关键词:儒家文化,斯兰文化,思想意识领域,整合价值

  中华文化最璀璨的即思想。儒家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倡导现世事功、修身存养、血亲人伦、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为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是“仁”。从古到今漫长历史过程中,儒家学说经过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以及历代统治者推崇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形成。儒学思想影响至今,其原因是根植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国力日趋强盛,文化软实力逐步上升为国家对外竞争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习总书记于2014年“五四”当天来到北京大学,专程看望哲学系老教授汤一介,并对其主持的大型文化丛书《儒藏》的撰写情况进行询问。天安门广场电子大屏幕同时打出“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的标语,内容涉及全是儒家的价值观。思想推动历史、社会的演进,作为中国文化主体的儒家文化,在整个传承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作用。


热门问题解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