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back
月期刊咨询网
当前位置:首页>>文学期刊>>正文

《中州学刊》期刊


所属栏目:文学期刊
发布时间:2016-01-28


《中州学刊》简介

《中州学刊》期刊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期刊级别:核心期刊

期刊周期:月刊

国内统一刊号:41-1006/C

国际标准刊号:1003-0751

主办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主管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获取相关优质资源      获取2023中科院分区


  期刊简介:

  《中州学刊》是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国际学术交流期刊。《中州学刊》系国际学术交流期刊,是中原学术交流的窗口,其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远及东南亚、日本、欧美等地。《中州学刊》立足河南,面向全国,放眼世界,注意研究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刊载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鲜明的中原文化特色。

  《中州学刊》在学术界享有盛誉,有“中原第一刊”的美称,所发的文章的转载率、被引频次、影响因子一直在全国同类期刊中名列前茂。《中州学刊》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注重文章的思想性、学术性、原创性,以“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提倡原创、打造精品”为办刊理念,广集百家睿智,编发精品力作,弘扬中原文化,关注学术前沿,主要刊登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等学科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中州学刊》曾先后被认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连续多年被评为河南省社科类优秀期刊、一级期刊、二十佳期刊。《中州学刊》是国际学术交流期刊,是中原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发行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远及东南亚、欧美等地。

  期刊栏目:

  《中州学刊》现开设的主要栏目有:“当代政治”、“党建热点”、“经济理论与实践”、“法学研究”、“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研究”、“文化研究”、“伦理与道德”、“哲学研究”、“历史研究”、“文学艺术研究”、“新闻与传播”等。

  期刊荣誉:

  1979年创办,名为《学术研究辑刊》。1981年更名《中州学刊》。1982年改为双月刊,正式交邮局向国内发行。1984年第1期起由河南省社科院主办,对国内外公开发行。1996年第1期起,每期由128页改为144页,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由清华大学光盘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学术电子出版物编辑部出版并向世界发行。2013年起改为月刊,每月15日出版,页码改为176页。

  杂志优秀目录参考:

  我国"十三五"规划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与战略预期 张占仓

  地方人大全体会议制度及其完善 黄小钫

  做好应对突发事件中群众工作的几点思考 侯晋雄

  国家治理视阈下人民政协协商民主功能及其优化 魏晓文,徐凤月

  城市社区党委"公推直选"的调查与思考——以天津市河西区秀峰里社区为中心的考察 祖金玉,张政

  中国巨型城市区的识别与格局 文余源,于俊雅

  "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及实现路径 孙德中,吴一平

  关于粮食安全战略的八大认知误区及其矫正 丁声俊

  农村产权交易市场的运行困境与完善路径 王德福

  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李国英

  行政决策不作为问题及其法治对策 关保英

  依宪治国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江国华,彭超

  随迁老人精神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深圳市的调查 刘庆,陈世海

  "用老服务":破解我国养老困境的一种新思路 金华宝

  研究生论文发表:和硕特蒙古族传统银器纹样的形态研究

  【摘 要】和硕特蒙古族历史悠久,其传统银饰纹样风格质朴、生动,富有草原乡土情趣,是和硕特蒙古族银器的迷人之所在,本文通过对和硕特蒙古族传统银器纹样形态特征和形式来源的研究,探索这一古老艺术之美。

  【关键词】和硕特,银器,纹饰,特征

  一、阿拉善和硕特蒙古族传统银器

  纹样的形态特征

  (一)崇尚自然为美

  我国少数民族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硕特蒙古族生活在阿拉善大草原这片广袤的土地上,这里地广人稀,牧民以游牧为生,以马背为家,这里的一切都源于大自然的恩赐,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艺术文化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大自然的风、雨、雪、雷、电等自然现象以及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树都成为蒙古族文化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灵感源泉。因为对自然有着深沉地崇敬与热爱,所以蒙古族将自然界的万物幻化成图腾来祭祀它、崇拜它,这些图腾又被广泛使用在生活的点滴里。和硕特蒙古族银器的许多纹饰都是以自然为模仿对象,如常见的云纹、卷草纹、犄角纹和各种动物纹、植物纹都是来源于自然,并融入人们丰富的想象使纹样更加生动、形象。和硕特蒙古族也充分的发挥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赋予这些图案美好的寓意,比如云纹就象征着吉祥如意,寄托了和硕特蒙古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热门问题解答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