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装砂井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1-05-11 09:41:04 更新时间:2011-05-11 09:24:03
袋装砂井在软基处理中的应用
徐广富
【摘 要】 排水固结法 软基处理
【关键词】 袋装砂井 软基处理 应用
1 工程概况
角江路一期道路工程位于龙海市角美镇境内,城市综合性Ⅰ级主干道,设计道路宽50m,路面设计高程为4.50~5.45m。场地原始地貌为海湾滩涂,现陆地地貌地面高程为2.38~4.97m,拟建道路沿线地表水体较为发育,场区分布着物理力学性能较差的淤泥,淤泥层厚3.50~14.90m,工程性能极差,为Ⅱ类建设场地。
2 工程地质条件
○1耕植土(QΡd)。
②有机质高液限粘土(Q4m):深灰色,流塑状,由粘、粉粒组成,含腐植质及少量砂粒,略具臭味,摇震反应慢,干强度高,韧性低,切面光滑。为高压缩性欠固结土,力学强度低。深度分布在地表下1~2米开始,厚度达到1~16米。
③微含细粒土中砂(Q4al-pl):力学强度一般。
④中液限粘质土(Q4al-pl):力学强度较好。
⑤残积中液限粘质土(Qel):天然状态下力学强度较高,但该层属特殊性土,具有泡水易软化、崩解的不良特性。
地下水主要赋存和运移于微含细粒土中砂③的孔隙及中液限粘质土④的孔隙、残积中液限粘质土⑤的孔隙、网状裂隙以及下部花岗岩风化带的裂隙中。场地地下水具微承压性。除微含细粒土中砂③的渗透性较好外,其余地层属弱透水及相对隔水层,渗透性及富水性均较差,但由于微含细粒土中砂③分布有限,大部分呈透镜体状分布,连通性较差,因此其富水性也较差。总体来说地下水量不大。最高地下水位按路面设计标高下1m考虑。
3 方案比选
3.1 沉降分析
沉降分析:
该项目道路填土高度分布在2~4米。
该项目的软基埋深浅(地表下0.5~3.3米)、厚(3.5~14.9米)。淤泥层的几个主要指标为:重度r=16kN/m3,天然含水量w=76%,液、塑限分别为51%、30%,水平、竖直固结系数0.38(100KPa)、0.52(200KPa),渗透系数5×10-6 ,容许承载力[σo] =40KPa。
根据计算,淤泥厚度超过3.5m时的沉降就不满足规范要求,最大沉降量可达90~100cm。需进行地基处理。
3.2 软基处理方案的比较
3.2.1 排水固结法
排水固结法的原理是改善地基的排水条件和施加预压荷载,加速地基的固结和强度增长,提高地基的稳定性并使基础沉降提前完成。地基孔隙中的水在荷载作用下慢慢排出,空隙体积慢慢减小,地基发生固结变形;同时,随着超静水压力逐渐消散,有效应力逐渐增加,地基土的强度逐渐增长。在不破坏土体稳定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增大荷载和减小排水通道的距离的方式来加速固化。
排水固结法分为:砂垫层预压、堆载预压、真空预压以及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适宜于处理淤泥质土、淤泥和冲填土等饱和粘性土地基。但是,该方法需要较长的预压时间。另外由于真空预压的条件较难控制,所以,一般较多采用堆载预压的处理方式。
3.2.2 水泥深层搅拌桩
水泥深层搅拌桩是一种较好的软基处理和加固的方法。通过机械拌合,将水泥添加到土体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改善土体的性质,提高地基强度和增大变形模量。该方法加固效果明显、速度快,但造价较高。
3.2.3方案的经济比较
通过经济比较,排水固结法约为水泥土搅拌桩造价的1/2.
3.2.4社会效率比较
水泥土搅拌桩一般施工后一个月时间既可以开展大规模的施工作业。排水固结法至少需要半年至一年的预压期。水泥搅拌桩至少可以提前半年的时间开放交通,有较好的社会效益。
4 综合设计方案
由于项目的工期容许,综合比较上述方案,为节省投资,本项目软土地基处理采用袋装砂井+堆载预压+临时路面软基处理。为控制台后沉降,避免台后跳车,对于台后20米和台前6米范围内采用水泥搅拌桩处理。待路基整体沉降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后再实施市政管道以及路面的施工。
5 袋装砂井软基处理设计
排水固结设计的目的主要是解决沉降问题和稳定问题。沉降是要在加载期大部分或者是基本完成,使项目在使用期不致因沉降和沉降差产生破坏。稳定是加速地基土的抗剪强度的增长,从而提高地基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排水固结法是由排水系统和加压系统两部分共同组合而成。排水系统由水平排水层(砂垫层50cm)和竖向排水体(袋装砂井)组成;固结时间与排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减少排水距离会有效的降低排水固结的时间。加压系统则是堆载填土。
5.1 技术设计
袋装砂井:
直径为7cm,采用正三角形布置,桩中间距为150cm,桩长为穿透有机质高液限粘土层100cm。
砂带选用聚丙烯或其他适用的编制料织成,抗拉强度需保证承受砂袋自重,装砂后砂袋的渗透系数应不小于砂袋本身的渗透系数。中、粗砂中大于0.6mm颗粒的含量宜占总重点50%以上,含泥量小于3%,渗透系数大于5×10-2mm/s,砂袋渗透系数应不小于砂渗透系数。
砂袋入井,用桩架吊起垂直起吊,以防砂袋发生扭结、缩颈、断裂、磨损,并防止带出或损坏砂袋。砂袋留出孔口长度应保证伸入砂垫层至少30cm,不得卧倒。砂井在打设中孔位偏差控制在15cm以内,孔位必须保持垂直状态,垂直度允许偏差在1.5%以内,打设深度必须穿透淤泥层并进入下层深度不小于1m。井径不小于设计规定,灌砂率允许偏差小于-5%以内。
水平垫层:砂垫层厚度50cm,宽出路基两侧各100cm,并保证排水出路的通畅。
加载控制:
填土高度在3m以下: 可以在2个月内填筑完成。
填土高度在3~6m之间:在第1月初~第2月底,填筑3m,停载一个月;在第4月初~第7月底,填筑完毕剩余高度。
填土高度在6~8m之间:在第1月初~第2月底,填筑3m,停载一个月;在第4月初~第7月底,填筑3m,停载一个月;在第9月初~第11月底,填筑完毕剩余高度。
5.2 稳定分析
经过计算,预压过程中在各级荷载作用下地基可以保证稳定性。
5.2 袋装砂井软基处理施工控制标准
5.2.1 填土期控制标准:
① 地面沉降速率≤1.0cm/d;
② 道路坡脚水平位移速率≤0.5cm/d;
③大于初始值的累计孔压增量(Σ⊿u)与累计荷载增量(Σ⊿p)之比≤0.6;
④ 预压部分应满足路基的设计压实度,超载预压部分压实度≥96%。
注:填筑速率以水平位移控制为主。
5.2.2 卸载标准:
① 路面修筑前地基处理后的软基固结度≥90%;
② 累计月沉降量≤0.8cm/d。
6 施工期软基监测
设计路堤填筑期大致为6个月,恒载期为6~8个月,设计观测期为2年。
6.1 观测内容
沉降观测(地表沉降),目的是了解沉降速率,得到沉降、时程曲线,推算最终沉降量,计算地基平均压缩度,分析参与变形,并确定各工序开始时间;
深层沉降观测(土体内不同层位的压缩变形),目的是实测土体内不同土层的压缩量,控制加荷速率,分析、对比土体内各层的压缩比,为工后沉降计算提供依据;
土体空隙水压力,目的是利用孔压~荷载关系,控制加荷速率,了解荷载的传递规律,推算固结度;
深层水平位移观测(土体内不同层位的水平位移),目的是实测位移速率,控制加荷速率,分析路堤的稳定性。
6.2 观测设计
观测断面间距为80~180米。断面布设沉降板、深层分析仪、空隙水压力计、测斜仪等。其中,沉降板安装在左右路肩和路中;深层分层沉降仪布置在路幅中部,孔深贯穿淤泥及淤泥质土层,磁环间距视孔深而定;空隙水压力计布置在路幅中部;测斜仪布置在断面的左或者右侧的路趾部。
6.3 观测结果
6.3.1 加固前后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汇总(袋装砂井处理)
项目 含水量w(%) 孔隙比e 湿密度
g/cm3 液性指数IL 直剪强度 Es(MPa)
C(kPa) Ф(°)
有机质高液限粘性土
加固前均值 72.1 1.95 1.6 9.0 1.0
有机质高液限粘性土
加固后均值 56.5 1.54 1.67 1.24 11.7 1.27 2.2
由此可见,经过地基处理加固后,地基中软弱层的力学性质有了一定的改善,地基的承载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6.3.2加固前后软弱土层的平均比贯入阻力(ps)比较
对于有机质高液限粘性土:加固后的ps是加固前的1.16~1.75倍。就本项目而言,经袋装砂井+堆载+临时路面方式进行软基处理后,地基中软弱层的力学性质有了一定的改善,地基的承载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6.3.3 地基平均压缩度
根据公式: 地基的压缩度
计算出经袋装砂井+堆载+临时路面处理的道路段,观测断面处地基的平均压缩度为87.0%~97.4%,可见地基取得了良好的加固效果。
6.3.4 孔压固结度
本项目路基软弱土层(有机质高液限粘性土)经过袋装砂井+堆载+临时路面处理后,除K0+740、K0+980断面因测点被过早破坏无法进行计算外,其余两个区段各测点孔压固结度值均在83.9%以上,平均固结度≥90%,满足设计要求。
7 结束语
本项目共计采用了三种软基处理方式,一是在桥台后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处理的方式;二是在普通路段采用袋装砂井+堆载+临时路面的处理方式;三是在局部区段采用了抛石挤淤的处理方式。在检测期结束时,前两种方式处理的区段,均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固结度均在83.9%以上;后一种方式,由于处理的区段的软基埋深大、层厚大,软基处理的固结度在72.9%~96.0%,平均 <90%,处理效果不佳。
袋装砂井对环境的污染少,造价节省,在时间允许、场地条件具备的前提下,是一种不错的软基处理方式。
参考文献:
1. 《公路地基处理》 刘松玉 东南大学出版社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计算实例》 于景杰等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3. 《城市道路软土地基处理》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4. 《道路工程软土地基加固与处理》(专题情报资料) 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zgcsjs01@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