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广场-发表职称论文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时间:2011-06-22 08:10:31 更新时间:2011-06-22 08:36:24
浅谈城市广场
于磊
摘要:
当今我国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建设艺术类型也获得了高速的发展。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里最具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也是最能反映现代都市文明和气氛的开放空间;它既是一种公共艺术形态, 也是一种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被形象地誉为城市的“公共客厅”;它不仅是为了满足城市功能上的需要, 改善城市生活环境的质量,更是城市形象最显著的代表和城市历史文化载体的表现,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它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满足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城市广场是一种值得深入研究的城市社会文化。
关键字:城市空间、城市广场、广场设计、
1 广场的定义
国内一般对现代广场有这样的定义: 它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 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 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 采用步行交通手段, 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具备公共性、开放性和永久性三个特征。
国外专家对广场的认识较之国内具象许多。如凯文.林奇认为:广场位于一些高度城市化区域的核心部位,被有意识地作为活动焦点。通常情况下,广场经过铺装,被高密度的构筑物围合,有街道环绕或与其连通,它应具有可以吸引人群和便于聚会的要素。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和卡罗琳.弗朗西斯在《人性场所》中给广场的定义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漫步、闲坐、用餐或观察周围世界。与人行道不同的是,它是一处具有自我领域的空间,而不是一个用于路过的空间。当然可能会有树木、花草和地被植物的存在,但占主导地位的是硬质地面,如果草地和绿化区域超过硬质地面的数量,这样的空间称为公园,而不是广场。
2 广场的类型
按广场属性可以分有交通广场、市民广场、市政广场等;按活动性质又可以分有休闲性广场、政治性广场、商业性广场、纪念性广场、宗教性广场等。但这些分类都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3 国内广场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城市广场是伴随着城市的产生, 顺应城市形态而形成的。这类广场设计主要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 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真正具有公共性的开放空间。“市”是古代民间公共广场的最初形态, 但它的存在形态不稳定, 主要形式表现为集市广场和表演剧场。
新中国成立以后, 政府对城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并引用苏联模式对城市进行功能划分,但城市建设中广场未作为城市的要素加以重视, 只是在市政府办公大楼或城市中央道路汇集处建成一批广场。
改革开放以来,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以及现代生活模式的改变, 使人们对城市开放空间日益重视。50-70年代新建的一些广场, 大多以政治生活为中心, 对于使用者考虑不周。80年代以后兴建的一些广场,从以前单一的政治生活为中心,发展到多元的以商业活动、社会生活为中心, 更多地考虑了人的需求,广场的空间格局从小尺度、封闭、半封闭发展成为大尺度、开敞的空间, 气魄雄伟, 满足了政治集会和礼仪庆典的需要, 市民也可自由的在广场上散步、交谈, 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广场。
4 广场中人的行为心理需求
(1)安全需求。在空间中, 人们总是设法使自己处于视野开阔, 但本身却又不引人注目, 而且不太影响他人的位置,任何活动的开展都是在保护自身安全的条件下进行的,这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一种习惯。(2)交流需求。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 人对空间就有了更进一步的需求一一交流需求。交流需求体现了人的社会性、公共性, 具体表现在2个方面:与人的交流,在广场空间中提供适宜的私密性空间与公共性空间会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与自然的交流, 在人性化的广场空间设计中, 应力求创造自然和人工环境之间的和谐关系, 使人们能够轻松自在地领略自然景观, 抒发生活中的情感。(3)实现自我价值、自我表现的需要。人们天生有一种渴望被人关注的愿望, 希望吸引人们的视线, 得到他人的欣常和赞同。这就需要广场开辟较大的供人们活动参与并且开放的地带, 或是专门的表演台, 它需要满足显眼、开放并且周围有足够的供观赏者驻足的空间。
6 城市广场设计的建议
6.1 广场的建设位置
广场宜建设在土地利用多样化、功能使用复合化、能吸引各种使用者的地点。如使用频繁的广场大多是办公和零售等多种功能互相重叠的广场。此外,广场位于潜在的服务范围内,可达性好也是人们使用它的决定因素;若使用者距离广场较远,则需要有合理便利的交通组织到达广场。
6.2 广场的建设规模
因为广场的位置和环境各有不同,很难给出关于规模大小的建议。如集会游行广场,取决于集会时需要容纳的最多人数;交通广场,取决于交通量的大小、车流运行规律和交通组织方式等;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前的集散广场,取决于在许可的集聚和疏散时间内能满足的人流与车流的组织与通过。
通过调查发现以往比较成功的广场尺度都在135m 以内,也就是说面积大概为1.8公顷。但是对于较大的城市来说,小广场可能会使人感到拥挤不堪,所以面积适当扩大并对空间进行合理划分也是可行的。小城市中心广场的面积一般在1~2 公顷,大中城市中心广场面积在3~4公顷,如有必要可以再大一些,但是单纯追求大而空的广场却是不可取的。
凯文.林奇曾建议40英尺(约12米),该尺度是亲切的,80英尺(约24米)是宜人的,以往大多数成功的围合广场都不超过450英尺(约135米)。格尔建议最大尺度可到70-100米(230-330英尺),因为这是能够看清物体的最远距离。另外,还可以参照人的视觉、听觉、心理感应等因素。比如:从视觉的角度来看,人在相距25米以内, 能清晰地看见对方的面部表情, 可以亲切自由地交流;相距110米以内, 只能辨认出对方大致的形态和动作。从听觉的角度来看, 人的耳朵在7米以内是很灵敏的, 可以正确对话;而在35米以内, 则只适合演讲。从心理感应的角度来看, 在休闲活动中, 人与人相距小于2 米时, 熟人感觉亲切, 而陌生人则感到相互干扰、不舒服;而当辨认不清周围人的面孔、声音时, 就会感到空旷、冷清, 甚至恐惧。综合考虑人类感觉因素的特点,结合城市广场的功能和广场活动的人数,可以比较合理地确定广场的规模。
6.3 广场的边界和围合
广场与周边建筑的比例尺度首先要说是没有定式的。一般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 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广场四周建筑物高,处于高宽比2:1 左右时,广场更显得有内聚感。广场四周建筑物少,绿化多,广场显得广阔、通透;广场四周建筑物多,广场显得封闭感、安全感好。大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应有较大的比例尺度,小广场中的组成要素宜用较小的比例尺度。此外,广场的边缘或边界应该在适当位置设计休息和观光的空间。一个笔直的边界与许多凹凸变化的边界相比,所能满足的用途相对较少。
6.4 广场内亚空间的划分
除了那些特意为大型公共聚会、市场和集会而设计的广场外,大型广场应该被分成许多亚空间以鼓励使用。空间划分可以借助于地面高程、植物、构筑物、座椅设施等的变化,不仅在广场上人较少时创造出美观的视觉形象,而且能使人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逗留一会儿。整个广场或其内部亚空间的尺度不能小到使人们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私人空间,并且侵犯了已在那里面的人的私密;也不应该大到独自坐着或仅有几个人存在时让人感到恐惧或疏远。如果广场同时要满足两种功能,那么两种功能应该限制在各自的亚区域内,至少两者之间应有一个过度空间。
6.5 广场地面设计
对绝大多数观察者来说,具有适度但可感受到地形变化的广场景观比那些完全平坦的广场更具有美学吸引力。地形变化具有很重要的视觉功能以及心理效果。游人不太会注意广场步道上的色彩规律,虽然这些通道具有不同的砖或混凝土的色调以及喷漆线条等,但游人却可以注意到空间上的阻碍物和质地的强烈变化。然而,广场中有高程变化的地方处理时必须慎重,整个广场必须同样能够被残疾人、老年人、推儿童车的父母以及推小车的小贩使用。坡道表面应进行防滑处理,坡道的最大坡度为1:12, 长度不能超过10m ,如果超过10m , 则中间须增加休息平台,最小宽度约1.2—1.5m。
广场的铺装图案, 尤其是有特殊含义的铺装图案, 其尺度要依据人的视觉尺度来定, 一般此类铺装图案的短轴不要超过4.5m。
6.6 广场中的雕塑
雕塑往往反映了一个广场的主题,增添了广场的艺术气息,增加了人们休闲的趣味性。根据广场的情况不同,雕塑的摆放位置也各异,有的放置于一个广场的几何中心,有的放置于接近主要步行路线但偏离中心的位置,不管是何种情况,视线的组织都是很重要的。
6.7 辅助设施
为了使人们在广场空间逗留,需要有些东西说服他们停留。人们在身边环境里寻找丰富的视景和能吸引他们的“抛锚点”,无论是身体上的坐、斜靠还是心理上的站在附近欣赏观看。
广场中座椅的设计很重要。为了满足独自到广场来想靠近别人就坐,但又不希望与他人发生视觉接触的广场使用者,建议采用以下两种布置方式。第一,台阶、边沿或直线布置的长椅可以在人们之间造成自然间隔,而且不会像直角形或对放的长椅那样形成令人不悦的视线接触。第二,围绕花池(树木和花卉)的环形长椅能够使几个不熟识的使用者坐的很近,同时又能保持各自的私密,因为他们可以向不同的方向观望(这被称为离心型交往座位)。为满足三人以上群体的要求,建议采取无靠背的宽长椅,直角形长椅以及具有向内弯弧的长椅。此外座位朝向的多样性也很重要,可移动的椅子是很受欢迎的座位类型。
广场中的其他辅助设施如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摊贩售卖、信息标识等的设计同样重要,它们是提升广场品质的重要因素。
6.7 种植:
广场有足够硬地铺装的同时也应保证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以便为人们遮挡夏天烈日,丰富景观层次和色彩。植物的种植应符合当地的气候特点,注重植物的多样性,种植的高度和密度不应该挡住广场使用者观看活动和表演区的视线。
结束语
当代中国城市广场总体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具备欧洲城市广场那样深厚的社会基础,究其原因是城市广场这一文化概念在中国语境下其“社会学价值”的缺失。我国的城市广场过于执迷符号化的物质表达、热衷于向消费空间转型,而对社会公共生活以及市民的普通生活关注较少。因此, 在广场设计中, 既要关注城市结构、文化, 关注历史文脉, 关注周围环境, 更重要的是对人的关注, 对不同使用要求的人、对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对个体、对群体, 关注他们视觉的、生理的、心理的需求, 并以此为依据, 对广场的构成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和有机组合, 使城市广场真正成为为人享受、为人喜爱、为人向往的公共活动空间。
参考文献:
[1]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蔡永洁,黄林琳.当代中国城市广场的发展动力与角色危机[J].理想空间,2009,(35):4-9.
[3]赖丁红,程永华,关学瑞,王杰青.城市广场的人性化设计探析[J].现代园艺,2008,(11):38-40.
[4]洪霞. 城市广场设计中人的行为心理特性分析[J].科学之友,2007,(5):129-130.
[5]马军,任海龙,李玉荣.从历史发展看我国当今的城市广场[J].科技信息,2007,(22):131-132.
[6]张 琳. 人的行为心理与城市广场设计[J].城市问题,2008,(8):65-67.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