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防控措施及开发利用前景分析-医学工程论文发
所属栏目:生物医学工程论文
发布时间:2011-07-02 08:44:58 更新时间:2011-07-02 08:24:57
有害生物紫茎泽兰的防控措施及开发利用前景分析
冉 朵
摘 要:利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在系统分析了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危害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其防控措施以及开发利用前景,有利于人们全面辩证认识紫茎泽兰这一有害生物。同时,这一研究为全面深入开展紫茎泽兰的研究开发起到积极的推动引导作用,进而,也有利于积极推动紫茎泽兰相关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紫茎泽兰;防控措施;开发利用;生物技术
Analysi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Pest Eupatorium
Liu Jianzhong1, Han Dejun2, Li Chao1
(1 Survey & Planning Institute of Guizhou Forestry, Guiyang 550003; 2 Guizhou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Guiyang 550004)
Abstract: Using dialectical theory, basing on Systematic analysis of th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azards of Eupatorium, the search elaborates on its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n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to help people to fully understand of the pest Eupatorium. Meanwhile, the research will carry out in-dept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for Eupatorium, and help to a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for related industries of Eupatorium.
Key word: Eupatorium; Control Technology System;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Biotechnology
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orum Spreng),属菊科泽兰属,为多年生丛生型半灌木草本植物,原产于中美洲墨西哥,现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1-2]。。20世纪40年代紫茎泽兰由缅甸、泰国一带传入我国后,现在已在贵州、云南、四川、广西、重庆等地扩散蔓延,发生面积达1400多万hm2。由于其极强的竞争力、传播力和排他性,对当地的农业、畜牧业、林业等形成极大的危害,严重制约了当地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随着对紫茎泽兰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在其生物学特性、微生物防治机理以及入侵机制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防治这一有害毒草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如何以辩证地观点来认识紫茎泽兰,在系统地分析其危害性及其应对措施的基础上,挖掘其潜在利用价值,实现其危害减量化、效益最大化、生态良性化,将是当前紫茎泽兰研究的重点突破口和发展方向。
1生物学特点及其危害
紫茎泽兰具有生长迅速,繁殖能力强、抗逆性强、传播推进快、群体自然演替能力强等特点,极易在裸地、稀疏植被生境和其他恶劣条件下存活和繁殖[3]。
紫茎泽兰以种子繁殖为主,一丛生育旺盛的紫茎泽兰每年可生产成熟种子70万粒,种子表面有冠毛,可以随风飞扬传播,因此传播速度极快,被贵州、云南等地的农民称之为“飞机草”。此外,紫茎泽兰还具有无性繁殖的特性,其不仅根系十分发达,根与木质化的茎基均能生长不定根和不定芽,发育成新的植株外,甚至连割除遗弃于地表的植株也能萌发出气生根而发育成新的植株[4]。加上其顽强的耐药性、抗虫性和有毒性以及抗旱、抗涝、抗火等抗逆性,使其在竞争和拓展生存空间中处于有利地位,进而严重缩减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和生存机率,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其入侵农田、牧场、果园等经济作物地后,不仅迅速挤占经济作物的生长空间,而且还会迅速降低土地肥力,导致土地贫瘠,同时还会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生产成本,提升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而且还造成农作物和牧草的产量和质量的降低,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鉴于其防控难度大,危害性严重,紫茎泽兰被我国环保总局排在首批入侵我国的16种外来物种首位,成为目前我国危害最为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5]。
2防控措施
根据紫茎泽兰的生物学特点及其危害形式,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地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防治,才能使之发挥最理想的防控效果。
首先,选择最佳的防控时段和防控时间。根据紫茎泽兰的生长发育周期应尽可能地在其生长幼稚期,即从紫茎泽兰种子发芽时起算2内为最佳铲除期。每年铲除时间在冬春季节最佳,且最迟不能超过4月初盛花期,以免发育成种子随风传播,给防治工作带来难度[6-9]。
其次,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和防控手段。根据紫茎泽兰主要以风媒传播为主的特点,采取建立生物防护阻截带来阻止其扩散和蔓延。针对其根蘖繁殖的特性,采取连根拔除,翻地暴晒,以及不间断连续耕作翻锄作业的方法来消除。针对农田、牧场、果园、荒山荒坡等不同情况,要因地制宜地采取人工铲除、化学灭除和生物替代等多种措施。
再次,建立有效的防控应急机制,实行群测群防。在目前对紫茎泽兰尚无有效治理措施的情况下,加强预防和早期治理是较为有效的措施。通过建立网络,做到早发现,早预警,早治理,从而达到最佳防控效果。
最后,积极开展相关研究,适时开展推行生物防治技术推广。采取生物防治技术具有高效环保、毒害小、目标性强等诸多有点,在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在研究论证的基础上,在紫茎泽兰危害严重地区适时引进紫茎泽兰天敌泽兰实蝇配合其他措施进行综合防治,以及利用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Fr.) Keissler)使紫茎泽兰染毒致病,以达到减灾灭除的目的等[10-14],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方向和突破口。
3开发利用前景
任何事物均具有两面性,紫茎泽兰也不例外。紫茎泽兰除具有破坏耕地、牧场,挤占林业有效空间,破坏生态环境等负面影响外,在某些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其一,具有一定的保持水土的作用。因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紫茎泽兰萌生的庞大的根系可以有效地保持水土,在一定程度上对预防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喀斯特石漠化缺土且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具有一定的保持水土的作用,对其进行适当的驯化和培育改良,可以化害为利,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建设服务。
其二,具有一定的药用利用价值。人们通过研究,从紫茎泽兰茎、叶、花的脂溶液并分离提取鉴定的倍半萜类、甾体和三萜类、黄酮类、苯丙素酚类等化学物50多种。这些化学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杀虫及抗肿瘤功能,如.余鑫平等[15]人研究发现紫茎泽兰提取液对抑制马铃薯晚疫病菌、黄瓜炭疽病、小麦赤霉病、玉米大斑病孢具有一定功能;刘燕萍等人[16]研究发现紫茎泽兰提取液对棉蚜柑桔全爪螨和二斑叶螨等具有一定的灭杀功能;庄启明等人[5]研究发现,从紫茎泽兰提取的某些化合物对人结肠癌细胞、人肝癌细胞、以及人卵巢癌细胞具有温和的抑制活性。因此,加大对紫茎泽兰的研究开发力度,有朝一日同样可以“变废为宝”,实现规模化经营,进而为社会造福。
其三,具有一定的经济利用价值。有关研究表明[17-18],幼嫩的紫茎泽兰粗蛋白质含量为20%左右,氨基酸种类高达16种之多,其总量为12.491%,超过许多禾谷类饲料。经“脱毒、脱苦、脱臭”无害化处理后,利用紫茎泽兰制取的优质添加饲料已被广泛用于猪、豚鼠等动物的饲养并取得了成功,目前已在四川云县、贵州关岭等地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这一技术的利用开发,不仅节约了饲料成本,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更为重要的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引导人们积极铲除紫茎泽兰这一“毒草”,进而抑制了紫茎泽兰蔓延速度和规模,对改善生态环境起到重要的作用。
4结语
面对紫茎泽兰这一破坏性、传播性以及抗逆性均极强的新物种的入侵和破坏,我们应沉着冷静,积极开展相关的研究,制定严谨的防控治理措施,开展科学有效的治理,才能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的目的。同时,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同样可以根据和利用其生物学特性和生长发育特点,达到“变废为宝、兴民利国”的目的,进而推动区域生态社会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黄梅芬,奎嘉祥,徐 驰,等.紫茎泽兰的生态学研究概况[J].杂草科学,2008(1):1-5
[2] 李永明,李正跃,叶 敏.紫茎泽兰不同部位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23(1):42-46,72
[3] 刘士奇.综合治理外来入侵生物刻不容缓[J].福建农业,2004(1): 33.
[4] 李扬汉.中国杂草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5] 庄启明,侯 婧,周东新,等.紫茎泽兰化学成分化感作用及生物活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6):610-613
[6] 强 胜.世界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研究的历史及现状[J].武汉植物学研究,1998,16(4): 366-372.
[7] 段 惠,强 胜,吴海荣,等.紫茎泽兰(Eupatorium adenophroum Spreng)[J].杂草科学,2003(2): 36-38.
[8] 王 林,秦瑞豪.外来恶性杂草紫茎泽兰研究进展[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4,24(3):72-75
[9] Sun X Y, Lu ZH, Sang W G. Review on studies of Eupatorium adenophorum—an important invasive species in China[J].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2004,15(4):319-322
[10] 刘伦辉,谢寿昌,张建华.紫茎泽兰在我国的分布.危害及防除策略的探讨[J].生态学报,1985,5(1):1-6.
[11] 万佐玺.链格孢菌毒素对紫茎泽兰致病性及生物测定方法的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1):20-23.
[12] 强 胜,常 缨,万佐玺,等.采用紫茎泽兰的5个链格孢菌菌株致病性的若干特征比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23-27.
[13] 戴新宾,陈世国,强 胜,等.链格孢菌毒素对紫茎泽兰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J].植物病理学报,2004,34(1):57-62.
[14] 李丽萍,杨明嘉,谢响明.紫茎泽兰的微生物防治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5):348-350.
[15] 余鑫平,冯俊涛,刘晓明.小花假泽兰茎叶中杀菌活性成分的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26(5):1001-1006.
[16] 刘燕萍,高 平,潘为高.紫茎泽兰等几种植物提取物对两种农业害螨的毒力作用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1(1):212-215.
[17] 张无敌,江蕴花,余晓华,等.紫茎泽兰作饲料的研究[J].云南农业科技,1993(2):22-24.
[18] 张无敌,杨发根.紫茎泽兰沼气发酵后作饲料喂养豚鼠的研究[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7(8):28-29.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