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小城镇居住外环境设计对策的探讨-城市规划论文发表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1-08-02 08:22:41 更新时间:2011-08-02 08:12:39
寒地小城镇居住外环境设计对策的探讨
贠禄 关晓伟 王小树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1555032)
中文摘要:在寒地城市的特殊的气候特征影响下,如何营建小城镇特有的居住环境特色,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针对寒地小城镇居住外环境中存在的大量问题,从环境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的理论角度,研究外环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及人的空间行为,从而对小城镇居住外环境一些设计要素提出规划策略。
关键词:寒地小城镇;居住外环境;空间行为;领域性
1 概况
按照我国的建筑气候区划,寒地城市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7,居住在寒地城镇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我国东北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地区都属于较寒冷的地区[1][2],研究寒地小城镇区域有代表性意义。城镇作为当地经济文化的聚集地,作为地域内物质和文化的载体和人类的聚居群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从村镇的选址到空间布局以及建筑形态的组织,再到当地聚居群落的生活方式、文化追求、民俗习惯都是城镇特定风貌的构成。因此,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城镇住区有别于城市居住区,在传统的建筑形态、布局、建筑群落与自然环境的结合方面有其独特的内涵,充分认识发挥城镇风貌的精华,对其广为利用,这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前提,研究小城镇居住区外环境是让小城镇风貌特色深化的重要手段[3]。
2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美国社会生态学教授G.伊文思在《环境应力》一书的编著前言中阐明了环境与行为的关系:“人的行为与形体环境的关系具有两种基本形式。一方面,我们的行为影响着环境质量、我们消耗的能量、我们购买的产品和我们支持的经济与政治政策影响着环境条件;另一方面,我们周围的形体环境又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健康。[4]”所以住区环境应提供人们进行各种户外活动的可能性,居民户外生活是否丰富,住区是否充满活力,住区环境能否提供与日常活动相适应的空间和设施,是评价一个住区外环境质量高、低的标准。这使住区外环境的研究变得更有意义。针对寒地特性突出的住区外环境设计,主要研究方法有访问调查法、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等方法。通过对黑龙江省绥化市庆安、绥棱、青岗、望奎等建制镇做走访调查,初步探索了人的居住状况。根据研究理论分析总结提出指导小城镇居住外环境设计对策。
3.理念依据
3.1居住区外环境人的行为心理分析
希腊学者道C.A.Doxiadis曾对人类对其聚居地的基本需要[5],概括出五个方面即:安全;选择与多样性;需要满足的因素;人与其生活体系中各种要素之间有最佳的联系,包括大自然与道路,基础设施与通信网络;根据具体时间、地点,以及物质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政治的种种条件,取得四个方面的最佳综合、最佳平衡、在小尺度范围内,人为环境要适应人的需要,在大尺度范围内的人造物要适应自然条件。
3.2 外环境中人的心理现象分析
1.边界效应理论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边界效应理论:树丛、林中空地等地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场地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界区已人满为患。在较大的公共空间中,人本能地选择在半公共、半私密性的空间逗留,这样他既能看到人群中的各种活动,有参与感即可及时参与进去,同时又具有监视感和安全感。C•亚历山大《建筑模式语言》中总结了有关公共空间中边界效应和边界区域的经验,“如果边界不复存在,那么空间就绝不会富有生气”[5]。在住区户外空间环境的设计中,应特别重视边界效应的作用。如利用建筑物的凹处、后退的入口、门廊以及利用树木、花台等造成丰富的边界,形成对人流的吸引与滞留,使其既可滞留、观察,又不会处于众目睽睽之下,从而提供了适合的小空间。
2.从众心理理论
只要有人存在,人及其活动总是吸引着另外一些人。人们为一些人所吸引,就会聚集在他们周围,并寻找最靠近的位置,新的活动便在进行中的事件附近萌发了,这就是人的从众心理。在住区户外空间环境中,人们总是选择充满活力的场所进行各种活动。例如单元附近的宅边空地、组团内的道路等处,而较少光顾那些看不到人的隐蔽地方。这就要求在规划中考虑这些因素,利用人们的活动促使交往等行为的发生[6]。
3.独处心理理论
个人独处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在行动上的表现,每个人都会有在一定时间里独处、宁静和反省的空间来平衡运动空间和交往空间的需要。设计者可以通过设计多层次的空间,在开放空间周围通过遮挡、转折等手段,形成一个个便于隐藏自己又与外界有充分视线交流的空间“安全点”,适合一些个人独处的需要。
3.3外环境中人的空间行为分析
空间与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目前已成为规划师、建筑师、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空间行为已被列为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环境设计中个人空间、私密性和领域性的应用较灵活。其中空间理论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在相互交往时何种渠道成为最主要的交往方式。而私密性被人类学家霍尔概括为行为倾向和心理状态两个方面。私密性的关键在于为使用者提供控制感和选择性,这就需要物质环境从空间的大小、边界的封闭与开放等方面,为人们的离合聚散提供不同的层次和多种灵活机动的特性。阿尔托曼将领域分为三个类型:主要领域、次要领域和公共领域。从不同角度了解和体察构成社会生活主体老百姓的正当需要,依据设计理论,将为进一步研究寒地小城镇居住区外环境设计提供有力依据。
4 研究对策
4.1居住外环境设计尊重的四项原则
合理配置功能、组织优美景观、尊重自然环境、保持文化特色。
4.2寒地小城镇居住外环境设计策略
1.减少有害季风的布局:在满足规划要求前提下,采用西北面围合或半围合的布置方式或减少西北向入口,并布置高大的乔木、灌木、草坪混植的绿化带减少风雪入侵。
2.获得最佳光照的布局:寒地住宅布置时,在满足日照间距的前提下,再扩大间距3-6m。或调整住宅建筑的方位,缩小室外冬季终日阴影区的面积。
3.营造最丰富院落空间的布局:通过住宅和各环境要素的灵活布置,组成基本的“院落空间”,保证城镇居民的私密性和交往性的心理需求。
4.界定空间,创造室外活动场所:通过围合、分隔、覆盖、隆起、下沉等手段“限定空间”塑造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空间
5.植物的配置:选择易长、易管、耐旱、耐阴、耐寒、耐贫瘠、耐管理的乡土树种,注意乔灌草花卉的复层混合系统的应用。通过植物与自然起伏的地形围合创造小气候条件,结合日照、通风、防风要求进行植物配置。
6.防寒建筑小品设计:在室外的建筑小品设计中考虑加入冬季可遮风、加温的玻璃休息廊、暖亭等,或将部分活动安排在社区中心覆以玻璃顶盖的半室内化公共空间中,将室内艺术装饰与室外的阳光、植物等因素结合。
7.住区外积雪环境设计:使主要的交通线位于连续吹雪区,而不是在积雪区,这样可以大大减少清除积雪的人力、物力费用[7]。利用在住宅阴面设置反射物将阳光反射到阴面道路和住宅内的方法。在小区的中心绿地或居住区公园中开辟冰雪文化活动及康乐活动场地等。
5 实例应用----黑龙江绥化市庆安县双庆小区外环境设计
1.住宅布局:
双庆小区采用单元相错、旋转、半包围的布置方式,丰富了住宅布局形式,同时为住户争取了良好的日照;房屋层数控制在4-8层,同时栋栋之间围合成院落式布局,为居民创造了积极的室外活动场所,内部也形成了相对独立、安静的组团环境;单元的入口设计成南向入口,有利于防风、防寒,同时也避免了冬季化雪带来的不便;在用地东南部斜插几栋东南向住宅,活跃了组团布局,有利于冬季防风又能在夏季引入东南风,使组团空间具有良好的通风与防风效果,有利于居民的室外活动。见图6-1
2.外环境空间布局
在环境空间设计上创造一个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的空间序列,以小区南端的街道作为公共空间、小区级道路为半公共空间、宅前绿地为半私密空间和住宅内部这一私密空间几个不同的层次,同时又将这些不同层次的空间有机地组织在一个有序的系列之中。这种空间组织方式,对外由于相对封闭,因此产生了强烈的地域感、认同感和安全感,人由开放空间进入私密空间,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由社会公共领域至个人私有领域的过程中,居民经过了各个不同层次的室外邻里空间,使邻里交往成为一种必然。
3.绿化配置:
绿地系统由宅前绿地、组团绿地、行道树组成。绿化采用高大乔木,灌木,草坪相结合的垂直绿化方式,形成良好的景观效果,也有利于有效的防风砂。针对小区内主体,绿地内设置了适宜各种人群的活动场地,并配以相应的活动设施,如座椅、花坛、健身器材等,满足居民在居住区外环境中休息、观赏、娱乐、交往等活动功能。绿化种植多以本土树种为主,如红皮云杉、云杉、樟子松、银中杨、榆树、糖槭、柳树、垂榆、榆叶梅、丁香、锦带等,结合常见花卉,与草坪构成丰富绿化层次,并对墙基和宅基后都进行了绿化,变消极空间为积极空间。
总之,要建设富有特点和体现当地的居住空间环境的住区是完全可能的,只要我们每个设计者在规划设计时不搞创作,不拘泥于教条,尽可能地给人们提供舒适、安静和新颖优美的居住环境,就不难设计出具有特色的与周围环境协调适合人们居住心理的居住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冷红,郭恩章,袁青.气候城市设计对策研究[[J].城市规划,2003,27(9):49-54
[2] 孙成仁.寒地城市可持续规划策略[J].
[3] 吴雪飞.从布局形态入手建构小城镇的特色风貌-以江汉平原小城镇为例.华中建筑,2003,21(4):70-71
[4] [美]Westin, A. F. Privacy and freedom. New York: Atheneum, 1970
[5] [丹麦]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第四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7] Joseph De Chiara,Lee E .Koppelman《Time-saver Standards for Site Planning》U.S.A.: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