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研究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1-09-08 10:09:32 更新时间:2011-09-08 10:25:30
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研究
隋晓影
摘要: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不仅是衡量一个城市产业结构和服务功能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而且是该城市凝聚力和辐射力的主要体现。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天津市开发开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挥北方经济龙头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天津市 生产性服务业 技术 创新
一、天津市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意义
天津是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直接或间接为生产活动提供各种中间服务的行业,贯穿于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其兴起和壮大,有助于提高最终产品生产过程不同阶段的产出价值和运行效率,有效拉动经济增长。2006年年末,天津市被列入国家认定的“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2007年8月,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又被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培训中心”。作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纳入天津市发展的重要规划中,是天津市开放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选择之一。生产性服务业是现代化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主导产业和支撑产业,其良好的发展能够使制造业从生产加工环节向高附加值的设计、研发、营销等环节转移,从而增强对产业链的控制力,促进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对天津提升制造业的层次、水平,具有特别的价值。随着专业化分工的深入发展,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与为其提供配套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有着密切关系,是企业提高效率进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不仅是推动经济增长和制造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天津市作为北方经济中心以及应对外来挑战的必然选择。
二、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一)优势
1.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支撑
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天津作为老工业城市,其制造业的发展具有雄厚的实力,已经成为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尤其是滨海新区已经形成了优势突出的电子信息、石油开采及加工、海洋化工、现代冶金、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和生物制药等七大主导产业,具备了雄厚的产业基础,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群。目前,滨海新区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大型石化基地、冶金基地,IT制造业居全国前列,石油套管产量跻身世界四强。制造业的高度发展为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服务对象。
2.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
天津港地处环渤海关键区位,港口基础设施完善,已经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区域辐射功能明显。据统计,北京出口总值的42%、河北的59%、山西的50%和内蒙的35%均由天津港出口。北京作为全国服务业最发达的城市,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已达70%以上,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为55%以上,占GDP的比重近40%。但北京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受到了空间等资源的制约,京津快速交通的实现为北京高端人才和信息等资源的有序释放和转移提供了条件,达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目的,并带来京津同城效应和无限的零距离商机。
3.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实力
绝大多数生产性服务业都是以知识密集型为特征的产业,其发展需要较强科研实力的科研机构以及大批具备科研能力的科研人员作为保障。天津自身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目前拥有国家级和市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252家,独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机构141个。毗邻北京,可充分借用北京的智力资源。近几年,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每年为该领域输入了很多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并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后备力量。另外,天津作为北方经济中心以其独特的优势也吸引了大批人才,天津已基本形成了多层次的科研创新体系和人才创业基地。
4.面临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难得的机遇
国家在2006年全国人大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了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政策: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细化深化专业化分工,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商务服务业。”这为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
另一方面,滨海新区开发开放已被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布局,明确了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即: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提高滨海新区的综合竞争力和区域服务能力;而且在确定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方案中,将鼓励金融改革和创新,建设东疆保税港区作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重点,这些对滨海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都将是良好的机遇。
(二)不足
1.产业分工不足,生产性服务业未形成规模
目前,天津市的工业企业仍是以生产开发、物资供应、产品设计、产品销售等环节自成体系,专业化分工不够精细,虽然天津市政府下大力气积极推进部分环节从工业企业分离并转移到生产性服务业中,但大部分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国还属于新兴行业,涉及面窄,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加之新兴行业市场成长快、服务标准不一,缺乏能够提供优质服务的大型企业,且大部分中小企业质量又不高,难以满足客户高标准的服务需求,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弱,技术创新不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产业不断向我国这样拥有廉价资源的国家转移,天津是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制造业规模虽然很大,但其产品的研发和品牌营销等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大多被外资企业控制,本地企业多处于低附加值和低技术的加工环节,关键的零部件和原材料通常需要国际供应链来供应,或者在中国其他地区的企业采购,与本地的生产联系薄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创产品更少,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如虽然天津微型电子计算机产量在全国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与之关联作用较强的集成电路的自主开发能力较弱,制约了产品档次的提升,也极大地缩小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3.外资结构不合理,阻碍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制造业是天津市利用外资的主体,制造业在天津市整体的外资的利用中占了很大的比重,与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相比,生产性服务业无论是利用外资的项目数、合同外资额还是实际外资额都是最低的。而在服务业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主体的大背景下,天津并未抓住国际服务产业转移所带来的巨大机遇,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生产性服务业这一领域,没有形成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的格局。
三、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创新性选择
1.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性服务业
随着跨国公司全球战略布局和国际间产业转移战略的转变,近年来跨国公司制造业向国外转移速度已经开始放缓,而服务业特别是以国际服务外包为主导的生产性服务业越来越出现上升势头。国际服务外包的领域非常广泛,从简单的客户服务到远程营销;从最基本的信息处理到复杂的财务、金融、保险分析;从简单的电脑日常维护,到高端的软件开发、新产品设计,涉及的环节越来越复杂,在价值链上的位置也越来越高。天津应抓住国外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在提高制造业引资层次的同时,发挥天津的比较优势,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进入本地,鼓励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使新区逐步成为国际生产性服务业的外包基地,最终带动本地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加强企业的产业分工意识,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体系
目前,天津大部分生产企业依然采用的封闭式自我服务模式,缺乏通过生产性服务业外包降低成本的意识,他们大多认为自己完成产品生产的全部环节能节约成本,而实际上他们是干着高成本、低效率的工作。企业必须加强产品生产环节的分工意识,专心致力于优势环节的生产,将不具有比较优势的生产环节外包出去,以提高生产效率。
天津现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普遍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社会化服务的能力不强,而且由于服务规模小,服务成本相对较高,很难满足社会需求。这种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与需求的“低效平衡”阻碍了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政府必须通过新的产业政策和结构调整,加以积极的修正。通过学习吸收国外先进经验和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并吸引优质资本加入产业集群以促进新技术扩散,进一步推动创新。
3. 立足京津人才集聚优势,建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来说,高素质的复合型行业人才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而京津地区高等学府、科研机构、各类人才的集聚给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的良好选择,由企业提出生产性服务业所需各类人才的培养要求,高校按照企业要求培养各类人才,学生在学期间可到相关企业实习,毕业后直接到所需企业就业。建立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促进知识的有效传播和扩散。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把更多的海内外优秀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吸引到天津来。
4. 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式发展模式
产业的集群式发展是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促进区域产业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针对天津及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特点,积极探索与合理布局多种形式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掘天津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独特优势,主动引导环渤海地区构筑互补型的生产性服务业产业体系。如在滨海新区建立的以金融业为重点的于家堡金融区,以物流园区为重点同时兼顾多种生产性服务功能的多功能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等,形成区域内部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的良性互动的生产性服务业格局,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从根本上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优势产业配套产品的合作,使天津逐步形成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生产性服务业集群。
参考文献:
[1]陈松洲.我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选择[J].经济纵横, 2010,2
[2]丰志勇.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模式研究[J].软科学, 2009,1.
[3]刘重.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家, 2006,2
[4]吕政.中国生产性服务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 2006,8
[5]宋丽.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滨海新区开发开放[J].港口经济, 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