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所属栏目:光电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1-09-20 11:56:34 更新时间:2011-09-20 11:01:23
土木工程专业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符明娟 侯元恒
摘 要 文章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教学理念的改革,教育资源的提升,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以提高素质教育为目的,注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工程应力能力的高级技术人才。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 教育资源 素质教育 工程应力能力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课,具有理论性、专业性、实践性、规范性强的特点,教学内容涵盖知识面广泛、深刻,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要求高。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和实践经验,以往在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 是教学方法单一,缺乏研究互动,脱离工程实际,与后续的毕业设计衔接差;
第二是重点不突出,教学内容与相关课程有重复(与高层结构设计、砌体结构等),教学计
划、教学大纲缺乏总体意识,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第三是课程考核形式落后,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适应我院教学改革和教学大纲修订要求,提高教学质量,课程教学团队经过认真调查研究,针对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转变思想、提升资源、培养能力、发展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理念。经过二年教学实践,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有所提高,教学效果显著。
一 转变教学理念 确立研究型教学模式
1. 研究型教学是把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放在首位
高等教育法已经确立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土木工程专业学生通过本课程的教和学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知识和人文素质教育,培养工程应力能力。 2. 研究型教学坚持教学是主体,在实践中完善教学
教学中充分尊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掌握学生的个体认知差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掘其内在创新潜力,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提倡发现问题式学习、探索讨论式学习,在实践中学,在学中提高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3.研究性教学内容及方法应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本课程的核心规范是《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其教学内容符合技术规范的设计方法和重点内容的要求,反应本专业新理论、新技术成果,要求适应面宽、大口径,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编制考虑了相关课程内容,精简压缩重复内容,突出重点难点,设立了实践讨论课,缩短理论与实际的距离;其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形式多样的互动模式,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
二 全面提升教育资源
1.重视教师资源的提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是主导地位,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技能的培养都是无法替代的,因此,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扩大知识面、加强实践能力、提高科研水平,争取在专业领域有较深的学术造诣,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2.重视引导学生资源的提升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提倡采用鼓励加激励的方法,时刻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将其转化成能力。
3.重视教材的选择
本课程专业性、法规性强,选择通用统编教材,并提供相关技术规范和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大纲编制要体现专业特色。
4.充分利用学校图书资源、网络资源,丰富学习内容
我校建有大量的多媒体教学和公用的校园网网络平台,校图书馆有网络电子阅览室,每间宿舍都有校园网网络接口和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了运行机制良好的硬件环境。教师将制作的网络课件、教学大纲、教案、习题等同时上网开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可以缓解课程信息量增加与压缩授课学时之间的矛盾。真正把学习变成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手段。
三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1.教学方法
采用传统的板书讲授和多媒体讲授,社会实践、专题讨论会,结合网络互动交流的模式。
板书讲授主要是针对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如计算和理论推导等内容,通过公式推导、计算实例等,循序渐进,注意学生的接受差异与知识消化。
多媒体讲授主要是针对地震基本知识、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基本要求、场地地基和基础抗震设计、以及多层和高层混凝土结构、多层砌体和底部框架结构、多层和高层钢结构、单层钢筋混凝土柱厂房、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方法、结构隔震、减震和制振技术成果。在讲授过程中,注意将多媒体讲授与板书讲授有机结合,通过二者的优势互补,实现有关知识的融合与最佳传授。
社会实践、专题讨论的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有机地结合。根据课程综合性特点,提炼出若干论文题材,使学生受到科技论文写作训练;通过本门课程学习可以在课程学习和毕业设计之间搭建桥梁,使学生了解毕业设计全过程,缩短了毕业设计适应期。
网络互动交流就是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可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对课程进行学习,也可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同步的或异步的交流;同时老师也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并针对某一章节或某个班级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以上教学方法结合现代科学教育手段,这些都为优化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持。
2.教学手段
网络环境和多媒体技术为我们实现《工程结构抗震设计》课程的改革,形成新的课程体系提供了机遇。充分利用了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现代教学手段与本门课程的结合将是完美的。地震对房屋破坏需要借助于多媒体手段表示,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视频的播放对学生心灵的冲击是震撼的,极大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专业课的热情。抗震设计的重要理念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也需图文并茂直观表达。多媒体技术使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和易于理解;网络技术则为师生间高度的交互提供了条件,极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可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对课程进行学习,也可以与老师和同学进行同步的或异步的交流。同时老师也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反馈的信息,并针对某一章节或某个班级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因材施教。
3.考核办法
研究型教学模式提倡宽松的学习氛围和严格的教学质量管理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式教学和交互式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决定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多样性,因此,采用闭卷考试、平时作业、专题论文等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
四 结语
本课程通过上述教学改革,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新意识和工程应力能力有不同程度提高,教学效果明显。但是,教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门课程的教改都不能独立完成,需要总体设计,分部实施。本文提出的教学改革理念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S].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1)
[2] 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24-165
[3] 刘华新; 毕重; 赵琳. 建筑工程方向专业系列课程改革模式研究[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129-130
[4] 柳炳康.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的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6(2):12-14
[5] 杨武;项宗方. 基于教学资源模块化结构整合的研究型教学方法━高等建筑结构分析与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4(3):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