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色彩交流的城市街道空间规划设计论文----赴欧洲考察启示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2-03-13 11:48:38 更新时间:2012-03-13 11:16:38
檀通淮 李子哲
摘要: 从城市街道空间与色彩交流的关系出发,阐释了色彩交流对于街道空间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借于色彩的基本理论和色彩空间的相关理论研究,从街道空间的色彩调控模式、色彩规划方法两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色彩在城市街道空间中的整合方法和途径,旨在强化色彩交流介入城市街道空间设计研究的必要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 城市街道空间;色彩交流 ;控制模式
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写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1] 街道作为人们用于交通、参与社会活动、交流信息的场所,属于人们生活的外部空间范畴。城市街道空间是城市空间的基本构成要素,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
色彩对于人和环境的关系来说是很重要的视觉交流媒介:它传达象征意义是人和空间环境之间的交流,以及在那里发生的互动。色彩作为交流因素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它的交互性。“色彩以其自身存在,把各类事物以及事物和人彼此联系起来(皮特•尤顿霍文)”。[2] “城市街道空间色彩”在国内外都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街道色彩在景观建筑学体系下城市设计范畴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实用色彩的研究很少运用于城市街道空间范畴,更多是针对城市的尺度,因此,对街道空间色彩规划研究是有现实意义的。
1.街道空间色彩理论研究
1.1.1街道的定义
街道空间在我国古代社会的含义非常丰富。“街有多种含义:一是指城坊之间及城坊内主要通行道路,包括具有轴心性质的街道和外郭城的主要街道;二是具有宫廷广场性质、位于宫城与皇城之间的承天门外的横街;三是是城内以主要街道为界限外郭城的区域划分,即以南北纵向排列的坊为一个街区,包括行政区划和治安区划”[3]。《辞海》对街道的解释为:“城市的大道,两边有房屋、较宽阔的道路,通常指开设商店的区段。”[4]从形态来看,街道空间属于一种线性空间。
1.1.2 街道的形式和功能
在“线型”的街道空间中,直线型街道和曲线型街道为常用的平面形式,这些形式容易使街道空间产生闭合感,从而在街道的距离认知上产生积极的错觉感和趣味性,在尺度上也较为宜人。
街道是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城市街道对于城市有两个主要功能:通道功能和场所功能。通道功能即城市交通路线的功能,包括单纯交通功能和空间进入功能。城市街道的场所功能是指街道作为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场所。威廉•怀特说“街道存在的基本理由,就是它向人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面对面接触的中心场所”。[5] 考察街道的指标可以包括使用街道的频次与数量,但更为重要的应是如何使用街道。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认为,“街道及其人行道,作为城市主要的公共区域,是一个城市的最重要的容器”。[6]
1.1.3 街道中的色彩
街道中的色彩和通常意义的色彩是有一定区别的,街道中的色彩是有空间的色彩,它不是平面的,而是有着空间跨度和空间深度的。街道中色彩的空间特性需要依附于具体物质载体,并随周围环境及光线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效果。在街道空间中,这些实体可以是建筑、小品、绿化等,它们之间的关系给色彩一个载体,色彩在街道中有形无形的强调或者减弱着他们之间的空间关系。
2.街道空间的色彩调控模式
2.1视觉连续模式
“当我们步行通过城市的速度恒定,城市景观总会以一系列突显或隐现的方式出现,这种视觉现象我们可以称之为视觉连续。”[7]
戈登•卡伦在《城市景观艺术》中,阐述了视觉连续的意义:巧妙处理城市中的各种因素以激发人的情感。一条笔直的长路不会有什么感染力,因为最初的印象很快就被品味完而显得单调。他总结出了认识环境的三种途径:运动、位置和内涵(图1),通过图中视觉景观连续性的观察,我们可以总结出视觉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运动是色彩调控模式中简单的、作为衡量标准的东西。我们不能单独对某个建筑色彩进行个体评价,或者只考虑街道一侧的视觉效果。
我们可以从视觉角度将城市分为两部分:已经显示的景观和正在浮现的景观。根据视觉的连续模式,在不同的时间下,不同运动过程中可以引起不同颜色之间的刺激从而产生对比,这种对比也为沿街建筑色系进行变化提供了可能,使人感受到色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
2.2动态协调模式
城市街道空间控制模式是基于相对完整且连续的街道作为视觉单元而建立的。为了得到一个景观意象良好的街道空间,整体协调性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整体的协调性并不是街道上
的建筑都要使用统一或临近的色系,而是可以通过存在于不同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实现的动态协调。当两种以上色彩并置时,各自的色相、明度、纯度乃至冷暖属性都会受到对方的影响,这一同时对比现象是全部色彩体验和色彩美学最根本的出发点,色彩对比控制了色彩的
空间执行。整体动态协调模式更多体现在色彩之间的对比和呼应上。例如图2,笔者在哥本哈根拍摄的街道空间色彩实例照片反映出街道不同色彩的强对比,基于色彩间的动态协调,反而创造出了更为和谐且富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街道空间。
2.3主次统一模式
构成城市街道的建筑多种多样, 包括相同性质或相似性质的建筑组成整体性和连贯性很强的街道立面,也包括建筑种类性质各不相同的差异性较大的街道立面形式。无论是哪种形式,都需要在总体协调统一的前提下,强化建筑或建筑群之间存在着的或强或弱的主次关系,从而完善街道的空间层次。从色彩关系上看,重点建筑或建筑群的强调可以通过与周围建筑的对比关系上,结合城市设计中需强调的重点建筑群或片区进行对比强调,明确其空间主次的层次关系,哪些街道是轴线型或主要街道,哪些是非轴线或普通街道,以及各个节点的等级关系。使整个街道色彩层次分布有张有弛,节奏分明,重点突出。在街道色彩规划时,可以对城市重点街道或街区进行选取进行色彩设计。笔者在斯德哥尔摩的建筑考察中,对于色彩主次关系在该街区的运用可以很好的说明(图3)该建筑特殊的形体,饱和的色彩使得该建筑在整个周围浅灰色为主的街区环境中显得尤为突出,有主有次,并且能将其完全统一于一个空间环境中。
3.街道空间色彩的营造方法
“接近(proximity)、连续(continuity)、闭合(closure)是物体之间三种基本的格式塔联系方式。”[8]建筑物在这三种联系方式下产生不同的城市街道空间。“接近”产生组团式的建筑群,由此产生的与“连续”和“闭合”相联系的两种街道空间分别是“线状”和“面状”。“线形”、“面状”和“点状”空间的组合常常使街道的视觉效果变得丰富宜人。
3.1点状空间色彩营造
“街道点状空间包括以下五个类型:
①街道上大量人流集散的地方,如街道交叉口、广场等;
②道路线型以及人流行走方向发生较大变化的地方,如街道转角;
③街道空间尺度发生较大改变的地方;
④空间属性发生转换的地方,如街坊出入口;
⑤有重要建筑的地方,如历史建筑活市政厅等。”[9]
街道空间中的点状空间,通常是人们日常生活使用和社会交往频繁的场所,人们容易在此处驻足停留,同时也是人们视觉的重要关注点。色彩是具有诱目性的,色彩的诱目性和艳度有着密切关系。从色彩给人的视觉感觉上来看,鲜艳的高艳度色的诱目性更强、更为引人注目。高艳度色彩主导的空间会更加醒目。因此,在对街道中点状色彩空间营造时应认真考虑对点状空间元素艳度的控制以形成合理有序的诱目性阶层系统
3.2线状空间色彩营造
线状空间的特征是“长”,因此表达出一种方向性,具有运动、延伸、增长的意味。转化为使用信息,则暗示着运动,在城市中表现和支持着基本功能的联系和交通。
在线状空间中,街道上是否有重要建筑、广场或者交叉口等,该街是否位于城市轴线上,或者与之相交的街道是否是城市轴线;从图5麦哥本哈根纽哈温街区的Google Earth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该区域的城市机理和空间分布状况。哪些地方可以作为节点,哪些节点更为重要加以强调,都是需要根据划分级别对其进行定位和安排的。
人作为步行者活动时,一般心情愉快的步行距离为300米,超过它时,根据天气情况而定,希望乘坐交通工具的距离为500米,再超过它时,一般可以说超过建筑式的尺度了。” [10]在线状空间色彩营造时,应力求避免漫长而笔直的步行线路所带来的疲劳感。形式蜿蜒或色彩富于变化的街道可使步行变得轻松有趣。具有色彩变幻的线状街道空间常常能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步行距离变短了,空间体验变丰富了。当采用小空间穿插,即在大小空间之间形成色彩的连续与对比时,可以大大提高体验线状空间的空间质量。随着人的移动而产生时隐时现、时强时弱的色彩对比变化,为空间带来变化的情况是能够很好的丰富空间的层次
感的。当建筑物沿河连续排列或者由广场周边围合形成线性街道空间时,单个建筑色彩构图变化丰富可以使得该街道因色彩变化而变得生动。例如图6和图7中展现出的丹麦哥本哈根市的纽哈温街区(Nyhavn ,Copenhagen),它就是面向运河的街区,是哥本哈根市最有代表性色彩丰富的街区。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该街区内的单栋建筑配色构图虽然不同,却丝毫没有色彩污染的感觉,反而色调的对比和反差使得它们容纳在一个统一和谐的空间中。这里的色彩既不单调沉重,又不纷乱刺目,带给人统一、和谐、新鲜、丰富的视觉享受和空间体验。
3.3面状空间色彩营造
街道,不是一层表皮,也不仅是两个临街界面所围合的道路线型空间,它更强调道路与道路共同构建的街道面状空间网络。面状空间规划包括街区色彩规划以及庭院色彩规划等。
对街区来说,重要的是强调各个地块建筑的外部界面色彩组合关系。首先强调主要街道界面色彩的连续性;其次要强调各个地块转角面的色彩,对转角处色彩的变化可以加强空间色彩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使得空间丰富且灵活。如图8,波兹坦的Kirchsteigfeld小镇的色彩规划,是沃纳•斯皮尔曼教授(Werner Spillmann)受委托的色彩计划(the color scheme)它是面状色彩研究实践的一个很好的案列。从作者自绘的这个分析图上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到,该色彩规划使用了红色系(red family)、黄色系(yellow family)、淡白色系(whitish family)、白色系(white family)、灰色系(grey family)和蓝色系(blue family)组成的色系(color family)作为基础色,使色彩在面状空间上形成了良好的色彩秩序和连续性(图8)。
3.4 竖向空间色彩营造
街道竖向空间色彩营造是对街道空间纵向上不同建筑高度在空间中的色彩规划。在明确了街道平面上的规划之后,来进行在竖向上按其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是有必要的。在竖向规划时,把一个地区建筑物色彩设计分为低层部位和中高层部位来分类。相对中高层来说,低层部位的色彩对行人、景观的影响更大,所以可以通过提高建筑低层部位的艳度来实现,给行人以热闹明快的感觉。在室外广告上我们常常使用高艳度的三原色,因为在强烈的日光或闪烁的灯光照射下,这些广告物体看起来更加醒目。在色彩规划初期阶段且不能具体确定个景观要素的色彩时,应该首先调整该区景观要素相互间的诱目性顺序,以达到对于竖向空间统筹合理的空间色彩规划。
4.徐州市街道色彩改造工程分析
4.1徐州市云龙区城市色彩宏观分析及色彩定位
在徐州市城市色彩规划总体目标和 “重视历史文化和风貌特色保护,逐步治理故黄河、京杭运河等水体,形成山、水、城、湖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的宏观定位下,根据2020年5月徐州市规划局和北京市西蔓环境色彩设计中心一起出台的 《徐州市城市色彩规划编制说明》和《徐州市建筑色彩控制技术导则》 ,制定出“推荐色谱”,创建徐州市建筑色彩规划管控工具,确保城市色彩景观的科学合理且持续的发展。推荐色谱依据色彩规划管控区域的不同,按照六大色彩规划控制体系:清、风、史、格、展、地分别进行建筑基调色、辅助色、强调色与坡屋顶色范围划分,作为塑造不同区景观和风格差异的基础。
4.2云龙区示范小街巷街道色彩规划设计
以“推荐色谱”为徐州市建筑色彩规划管控倡导性色谱,对“徐州建筑色彩规划管控区域划分”中的重点区域进行了区域进行了分别规划整治,下面以云龙示范区的小街巷街道色彩规划为例进行阐述。
在具体应用中,明确目标建筑所属区域、道路、功能类型、外观格局、建筑材质、建筑高度等要素;确定与目标建筑所属的“色彩控制体系”。根据徐州市最富盛名的物产或特征:汉代古玉、汉画像石、汉墓夯土、帝王黄色与自然绿色等物种素材为提取意向,生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主题色,即瑾玉白、汉画红、帝胄黄、封神橙、 瑞泽碧(图9)。
在示范区采取街道立面色彩分层控制的手段:
1.道路两厢色彩连续性控制:①道路两厢建筑基调色采用同色系或相近色系;②控制建筑立面基调色明度,将相同道路两厢建筑基调色明度差最高值限定在3.0以内。
2.色彩分部控制:对能够体现建筑形体特征和须表明功能定位的门、窗、阳台、基座入口、格栅、檐沟、墙裙、装饰性线等构建实行色彩分部设计与涂装。以清晰分区、明确建筑外立面造型,丰富立面。
3.色彩分段控制:分别进行横向和竖向的控制。①横向分段控制:按建筑顶部、中部与底部实行色彩分段,该方式适用于小高层及中高层建筑等在60M以下的建筑;②竖向分段控制:按建筑外立面纵向格局对外形相似部位实行统一涂装,在形态变化处进行特征区分。该控制方式适用于高层或超高层等建筑高度在60M以上的建筑。按照以上的指导原则,图10可以作为一个阶段性成果来进行辅助说明。
5.论文结论
目前专门的街道色彩规划在国内外范围内的研究都很少,但欧美国家在具体色彩项目的建设中考虑到了色彩同空间的,这点在我国的色彩实践中是值得借鉴的。城市色彩规划得以实施的关键在于色彩同空间的交流。构建以“空间”为核心的色彩交流模式,结合街道色彩规划空间组织手段,分别从点、线、面和竖向上来进行色彩规划实施方法的探讨。在项目案例分析中,对街道单个建筑的色彩与色彩,色彩与功能,色彩与材料,色彩与风格以及街道色彩与色彩,色彩与空间结构,色彩与空间尺度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通过权重或整合的方法得出该街区整体色彩品质的科学分析,但是更多街道色彩交流与街道空间的对话中衍生出的新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解决。
[1] ( 加拿大)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2.P112
[2] (德) 梅尔文/罗德克/曼克 著 . 马琴/万志斌 译 . 李铁楠 校. 建筑空间中的色彩交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2009,1 P13
[3] 宁欣.街:城市社会的舞台一一以唐长安城为中心[J一文史哲.2006/04]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言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 彭钢. 城市街道活力的营造 . 2006.4
[6] ( 加拿大) 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12.
[7](英)G•卡伦.城市景观艺术.天津大雪出版社.1992.8.P14
[8]田银生,刘韶军 著 .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 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0.P78
[9] 苟爱萍.从色彩到空间——街道色彩规划.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10.P135
[10] (日)芦原义信著 尹培桐 译 .外部空间设计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5,3.P269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