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跨江城市设计的探讨——以肇庆市西江两岸为例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2-05-10 10:48:02 更新时间:2023-06-01 17:46:35
摘要:从全世界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城市跨江发展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并贯穿整个城市发展史。在我国这一现象更为突出,近年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实力的增强和跨河交通技术的进步,大、中、小城市都在急速扩展,其中不少滨江城市已经和正在走向跨江发展。本文以肇庆市西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针对跨江城市普遍存在城河关系脱节、两岸缺乏关联、江河特色减弱等问题,从跨江交通、景观形态、亲水三大方面提出跨江城市设计的对策。
关键词:跨江城市、跨江交通、亲水
1 引言
从全世界城市发展历程来看,城市跨江、跨河发展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并贯穿整个城市发展史。古代由于客观因素的制约,城市往往只能跨越较小的江河。而到现代,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城市化的加剧,大部分滨江城市跨越江河到对岸发展。我国拥有七大江河水系,城市跨江发展的现象更加普遍,据统计,全国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中已有78%的城市为跨江城市[1]。可以说,跨江发展是滨江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城市设计研究却相对滞后。本文以肇庆市西江两岸城市设计为例,抓住跨江城市设计中跨江交通、景观形态、亲水三大问题进行探讨,为跨江城市设计提供对策。
2 主要存在问题
在我国跨江城市设计与开发实践大量涌现的同时,却呈现出很多的问题,如城河关系脱节、两岸缺乏关联、江河特色减弱等。
2.1 城河关系脱节
我国许多跨河城市虽然近河,却不能充分利用江河,出现了城河关系脱节问题。沿岸利用方式滞后是造成城河关系脱节的主要原因。许多跨河城市仍然采用围绕江河单一航运职能开发的方式,沿岸用地多被工厂、仓库、停车场、市场等用地,而生活服务用地的比例却极小。高耸的堤坝也是造成城河脱节的重要原因。由于大多数河岸设计仅考虑了防洪的要求,构筑起满足能够防御几十年或几百年难得一遇的防洪大堤,随着洪水的逐步提高,堤坝也越造越高,将城市与江河隔离开来。而正是由于堤坝的存在,使许多沿岸开发往往以防洪堤围界,用地内开发代替整体开发,江河虽然包括在设计范围内,却没有组织到设计中去,仅仅成为图纸上两道严格的红线。
沿岸地区与城市腹地的隔离也会导致城市与江河关系的脱节。许多跨江城市在建设时,过多关注江河沿岸地区,对于城市在建设时、对城市纵深地区的考虑却不足,这种沿岸“一层皮”的建设方式往往容易造成以下几个方面的缺失:沿岸地区建筑错落有致,虽然具有良好的观水效果,但由于对后方建筑形成遮挡,没有预留视线廊道等,使大片的腹地区域不能取得良好的观水、通风效果;沿岸建筑物通过合理组织,虽然形成了较好的前景轮廓线,但由于没有考虑沿岸实体与城市远景关系的处理,不能形成整体有序的对岸景。
西江两岸用地功能混杂,缺乏公共活动空间,主要为工业用地和对外交通用地,用作货运码头、船舶维修场地等,不仅严重影响西江防洪安全,而且破坏了宝贵的滨江岸线景观。
2.2 两岸缺乏关联
跨河城市的行政区划一般都以江河为界,导致江河的一侧岸地或单岸的某一区段内进行设计和开发,缺乏整体的考虑。即使同侧岸地也可能分属几个辖区也受行政区划、土地权属、开发时序等影响,也很难在空间形态上相互协调。
从开发时序来看,由于我国许多城市近期才跨河发展,在位于江河一侧的区开发时,对岸的旧城区往往早己发展成熟,在高速建设跨河新区的号召下,有些新区仅注重单侧岸地的建设,且不注意与对岸形态的协调,也容易造成单侧岸地相对“封闭”的开发。
西江两岸,北岸端州区与南岸高要市,局限于行政区域的划分及西江这个天然屏障,西江两岸之间联系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两岸发展比较独立和封闭。以北岸端州区为例,端州区一直围绕着城内湖池,在早年一直围绕着宝月荷塘发展,近些年虽然有所突破,开始围绕着星湖开发建设,但依然比较封闭,停留在单岸发展,与南岸缺乏联系。
2.3 江河特色减弱
江河是跨河城市的特色所在,但是我国一些城市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严重影响了江河特色的展现。不合理的建设改变了江河的自然形态。自然界的江河都是蜿蜒曲折的,但是,水利工程往往将河道裁弯取直,使江河形成同样的径流,沿着为它开凿的运江河动或注满水库。急流、缓流、弯道及浅滩相间的格局因此消失,深潭、浅滩交错的形式也随之改变,造成了千篇一律的“水渠”形态。
不考虑江河与城市特色,建造不相匹配的总体空间格局和单体形式,也削弱了江河的场所特性,破坏了跨河城市的独特意境。如一些城市,不管江河大小,周边环境,盲目地建造斜拉桥或悬索桥,以此来展示桥梁技术的进步、城市建设的发展,却造成了桥梁形态与城市环境、功能的不相匹配,并在不知不觉中损害了江河与城市最本质的特色。
西江是珠江主干流,在全国范围内径流量仅次于长江,是珠江水系中最重要的河流,珠江之源也就是西江之源。西江流域有丰富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资源,是非常优质的旅游资源,也是西江城市经济发展的“黄金水道”,但目前肇庆市沿江地区的建设未能充分体现滨江地区的特色与优势。
3 主要对策
3.1 跨江交通对策
为实现城市跨越江河发展,促进江河两岸的沟通与协调, 需科学、合理地规划建设城市跨江通道,其中合理确定过江通道的密度和选址是关键。目前,并无成熟城市跨江通道规划理论方法。在规划实践中,有两种方法较为常用,一种方法是通过预测未来跨江的交通量,来确定跨江通道的数量,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跨江通道的位置;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类比其他城市跨江通道的规划建设,结合自身的情况,确定跨江通道的密度与位置。第一种方法,把规划的依据寄托于对未来跨江交通流量的预测,但预测的复杂性及存在较多的不可预测因素,不仅造成预测的精准性难以保障,也就导致跨江通道规划依据的不科学不合理。第二种方法,由于城市、江河差异性很大,一般只能做简单的类比分析,难以作为确定跨江通道密度与选址的决策依据。城市跨江通道是跨江城市道路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在城市道路网络这层次来解决城市跨江通道的密度与选址问题。根据我国城市道路功能分类,表3-1,快速路与主干路是联系城市组团间的道路,次干路与支路是城市组团内的道路。一般而言,我国大江、大河两侧不会同属一个城市组团,两岸之间的联系是组团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快速路与主干路才有衔接跨江通道的可能性。在规划中,应该协调江河两岸由快速路与主干路组成干道网络,并据此预留跨江通道,至于跨江通道建设的计划及通道的形式,应该由工程可行性研究的专题研究论证。
表3-1 道路功能分类表
肇庆市政府提出了 “谋划建设西江新桥,促进‘一江两岸’协调发展”。《肇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根据西江北岸(端州区)与南岸(高要市)道路网络规划方案,在西江一桥与西江三桥之间预留了古塔路(主干路)与二塔路(主干路)两条过江通道,再通过《肇庆西江三桥踏勘报告》、《广东省肇庆(高要)西江三桥规划前期研究报告》等专题报告论证这些过江通道的建设的先后顺序及桥型,以此来解决肇庆市跨江交通的问题,实现跨江发展战略。
3.2景观形态对策
3.2.1协调远近景观的关系
对岸景的形态组织即为通常所研究的城市轮廓线,它表现为江河一侧的空间视景。在组织对岸景时尤其要协调远近景的关系。当江河较宽,视点较远时,城市轮廓线往往表现为最外层的边界轮廓线,是剪影式的、单一层次的,此时主要运用上述的方法就可增加轮廓线的美感;而当江河宽度较窄,或者当乘船接近对岸,视点较近时,对岸景就变为由“表层轮廓线”和“衬景轮廓线”,或者更多层的轮廓线共同组成,前排和后排的建筑清晰可辨,这时不仅要把握各层轮廓线的节奏韵律,还要协调好远近景的关系,否则仍不能生成优美的整体城市轮廓。在山地型跨江城市中,建筑物和自然山体一起影响着轮廓线的构成,因此也需要探索建筑与山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尽可能地利用山体这一优美的自然景观,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有序、有机结合的轮廓线。
肇庆具有“山、湖、城、江” 的城市格局,景观层次非常丰富:最远处以蓝天白云作为大背景,较远处以高大延绵的山脉作为影壁,中间通过城市建筑高度控制,构建错落有致、富有节奏感的空间轮廓,近处通过穿梭船舶的点缀,构成一幅自然和谐、欣欣向荣的“现代水墨图”,如图3-1。
图3-1 西江城市轮廓线
3.2.2促成新旧肌理与江河的融合
考察古代跨河城市的肌理形态,许多都是经过长期的自发建设、自然演变逐渐生成的,街巷顺应江河走势,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现为一种没有刻意雕琢的浑然天成的肌理形态。随着跨河城市的不断扩张,必然会带来新老城市肌理之间,以及新城肌理与江河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对此只有不断地调适,才能生成新旧和谐、城河相融的整体肌理。
肇庆市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岭南文化发祥地、岭南名郡,历来是西江流域的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滨江地区拥有众多的优秀历史建筑,如阅江楼、元魁塔、崇禧塔等。为促成新旧肌理与江河的融合,采取三大措施:1.建立并延续旧城轴线:延续原有宋城已经存在的轴线关系,建立披云楼、丽谯楼、城墙南端的轴线,使之重现宋城原有风韵。同时,延续该轴线到至滨江地带,在减少滨江道路交通流量的前提下,修建仿古阁楼,呼应宋城原有轴线,成为西江北岸的新“阅江楼”。2.重建滨江城墙意向:利用西江、西江大堤与城市的不同标高,将西江大堤两侧以古城墙的装饰贴面,以堤的自然高差进而形成新的滨江城墙意向。通过建筑材质的变化、城墙重要位置的塔楼复建等方式,使原有宋城城墙向江边延展,建立原宋城与西江的联系。3.新旧融合:通过新兴功能的引入改善物质结构和重新使用历史建筑空间。在城市历史街区中,有计划的文化活动可以激发公共领域中的活力。其中包括编排节目和公开展示,鼓励人们在城市场所中参观、购物和闲逛,如民俗展示、美术展览等。
3.3亲水对策
“亲水”是人类的本性,因为“亲水”一词包含活动概念和精神概念这样双重的含义。即:作为活动概念的亲水是指具有戏水、垂钓等娱乐、消遣功能含义的词汇。而作为精神概念上的“亲水”则是从滨水景观获得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满足 [8]。可见,“亲水“不等同于“亲水活动”,“亲水活动”的载体更不等同于“漫滩”、“湿地”等。所以,有水必“亲”,亲水必“漫滩”、“湿地”是一个误区。亲水应根据因地制宜,应尊重水体的特色采用不同的亲水策略,因为,不同的水体有不同的特性,如表3-2。
表3-2 水体类型分类及特征
从西江的水文特征、江河宽度、江河形态、航运条件等方面来看,西江应属于大江、大河的水体类型。特别是肇庆市境内的羚羊峡、大鼎峡、三榕峡,被我国地理书上称为“西江小三峡”。其中三榕峡位于肇庆城区西北侧,每当夏季洪汛之期,江水似万马奔腾,哮声如雷;冬季来临,江水蔚蓝,北岸河滩,怪石嶙峋,如台高筑。羚羊峡位于肇庆城区东南部,在三峡之中,山最高水最深峡最长,最为雄伟壮观。它由羚羊山和烂柯山夹西江而成。烂柯山主峰烂柯顶海拔904米,羚羊山主峰龙门顶高615米,山高坡陡,紧逼江岸。峡谷绵亘7.5公里,河道窄、河床深,两岸陡坡险峻,水流湍急。可见, “雄伟壮观”是西江的自然特色,其城市设计应该以突出西江气势为主题。而如果设置漫滩、湿地等亲水活动空间,既与西江的自然风格不符,也威胁防西江洪安全,同时也无法保障参与亲水活动的安全性。
其实,肇庆城区水资源特别丰富,除西江外,还要有鼎湖山飞水潭瀑布、七星岩众多湖泊、东调洪湖、西调洪湖等。肇庆市应该充分整合利用水系资源,并根据各水体特性的差异,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还可以通过整治或恢复城区内的河涌,设置亲水活动空间。
4 结语
我国跨江城市很多,跨江城市设计的案例也不少,但成功的例子却不多。跨江城市设计的理念方法多种多样,但关键还是要把握设计对象自身的特性或特色,采取合理的技术手段,解决城市跨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矛盾。
参考文献
[1] 杨春侠.城市跨河形态与设计[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 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新版)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日]河川治理中心.滨水自然景观设计理念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