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滨水城建中防洪与景观建设矛盾的处理
所属栏目:建筑施工论文
发布时间:2012-06-09 10:47:09 更新时间:2012-06-09 10:23:06
摘要:随着当前城镇化建设的规模性开发以及旅游资源人文建设理念的提升,安全防洪建设以及旅游景观设计成为滨水城镇建设的重要内容。生态型城镇建设的现代意识下,探索协调滨水城镇建设中防洪与景观建设的矛盾策略,有利于实现黑龙江滨水生态型城镇建设的科学开发。
关键词: 黑龙江 滨水城镇 防洪与景观建设 矛盾处理
1.黑龙江滨水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
黑龙江省境内河流分布较广,拥有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和绥芬河四大水系以及众多的湖泊河道。全省滨水城镇众多、滨水类型多样,绝大部分城市全部滨江河、湖泊、湿地或水库而建。近年来,随着城镇建设的规模化,全省各地针对各类滨水区域进行了公共绿化、防洪安全建设以及景观建设的规划开发,对黑龙江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综合发展意义重大。
新形势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思想,贯彻省委《关于做好依水而建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工作》精神,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黑龙江独特的城市滨水空间资源优势,以水兴业,以业兴城,改善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为推动黑龙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发展服务,是黑龙江滨水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
2.黑龙江滨水城镇防洪与景观建设的矛盾
黑龙江滨水城镇建设,由于建设分工的不同,在城市建设中防洪、景观、生态和用地等方面经常出现规划失衡现象。
从防洪角度看,滨水城镇周边河道应建设足够的大型河道护岸及堤防结构等防洪行洪基础设施来保障城镇居住安全,应具备排沙泄洪系统工程避免泥沙在河道湖泊中过量淤积,在大量开发土方工程的角度上破坏了自然景观要素,同时也形成了填筑防洪堤与视觉景观的矛盾。
从景观角度看,滨水城镇的人文景观建设,应尽量保障周边水资源的临水性、和原始性的自然美特征,尽可能运用植物等天然材料进行造景,保持景观的自然生态,促进自然循环,尽量减少建筑设施对自然形态景观要素的破坏,这就造成了自然景观美与河道护岸等防洪设施建设开发的矛盾。
从生态角度看,滨水城镇建设必须开发防洪行洪建设,控制河道湖泊等水土资源流失,为保障滨水城镇周围鱼类、鸟类、昆虫、动物及各种植物等生物的多样性提供良好的生长空间,改善滨水城镇水域的生态环境。同时,景观建设又要强调景观欣赏的个性化和异质性,造成防洪与景观建设的矛盾。
从城建用地看,由于河道湖泊的自然功能与社会功能,历史遗留的古迹建筑景观较多。同时,滨水河道区域又是成为现代化休闲、度假或住宅建筑用地的黄金地带,对于大型防洪设施建设规划形成了建筑物拆迁困难的矛盾,也造成了防洪建设中的河道拓宽与滨河城镇建筑用地资源的矛盾。
3.解决黑龙江滨水城镇防洪与景观建设矛盾的原则
为合理开发滨水城镇建设,实现滨水城镇的安全防洪以及景观建设的科学性,需要本着如下原则进行实施:
3.1 因地制宜原则
滨水城镇的防洪设施规划与景观建设,要根据滨水区域水资源地理分布情况,科学的规划防洪体系工程,合理的布局景观建设,尽量减少防洪工程建筑体量,要在保障安全行洪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对原始自然资源造成不必要的工程施工破坏,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进行景观设置和开发。
3.2 相互融合原则
黑龙江滨水区域地势复杂多样,城镇建设中将防洪工程与人文景观建设相互渗透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自然河道或者湖泊原有的地形坡势,融合防洪设施的需要以及景观建设的特点,在保障防洪泄洪防淤的前提下,巧妙借助天然地貌优势规划景观建设布局,实现防洪与景观功能的协调化。
3.3 功能实效原则
滨水城镇建设,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一体化综合系统的开发。黑龙江滨水城镇建设中,必须注重防洪泄洪,排沙防淤工程设施建设的安全保障功能以及景观开发建设的文化塑造与休闲娱乐功能的实效性,切实做好安全防洪建设与景观布局施工的综合性整体效益的融合。
3.4 可持续发展原则
滨水城镇以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往往具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等景观要素、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生活气息积淀。在滨水城镇的规划与建设中,要尽量实施生态型环境保护措施,优化城镇资源开发,合理调度河道水库湖泊等资源利用,保障滨水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4.协调滨水城镇防洪与景观生态建设的策略
黑龙江滨水城镇建设中合理协调防洪工程与景观建设统一规划的策略如下:
4.1 优化合理的堤防走向
拓宽河道、清淤通直、修筑堤防等工程措施,在城市防洪规划中尤为重要。为尽量保留滨水河道的景观价值,防洪规划应在保证城镇防洪安全前提下,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走向,灵活布置堤防走向。沿河尽可能布置蓄水设施,注意河流水系曲折变化。避免河道大面积土方开挖,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4.2 选择合适的河道断面
根据河道水体地形情况及景观规划要求,采用由直立式挡墙,水平平台和斜坡组合而成的复式断面结构、充分发挥主河槽两岸滩地的使用效率,在洪水期间行洪,平时成为增加河床滩地亲水性和临水性,既可以满足防洪泄洪需要,又可以使河道保持一定的水面宽度和水流深度,保障景观视觉要求。
4.3 规划河床及河道护岸
河道护岸极具自然景观美学价值,同时也是水陆生态系统和水陆景观单元相互流动的通道。为防止洪水对河岸河床的冲刷淤积,应综合考虑防洪要求和景观生态要求,采用自然式、生物式或者结构式护岸护底工程保护河道岸坡,做到既能保证河道防洪安全,又能促使景观生态可持续发展。
4.4 融合防洪与景观建设
滨水城镇的景观建设,为人类休闲游憩提供了条件,也为鱼类、鸟类、动物等提供了生态空间。在安全防洪前提下,将防洪、景观、生态三者有机结合,充分融合防洪工程规划与景观设计的优势特征,在河滩护堤种植草皮、树木等植被,既可以使河滩免水流冲刷,又可以美化河道,保障了滨水城镇生态系统的平衡。
4.5 构建立体式防洪堤坝
设置防洪堤坝是预防洪水侵害的有效措施。防洪堤坝往往要占用很大的建设用地,对滨水景观也造成会很大的视觉影响。采用路堤立体结合方式将堤顶加宽成道路,在堤背坡采用缓坡,背面种植草皮小灌木,既便于城镇交通,又利于汛期防汛,还可以绿化空间。还可以降低堤顶高程,减少景观视觉障碍。
结束语:
总之,随着当前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滨水城镇工程建设,成为当前黑龙江城镇开发建设的重点内容。科学的规划防洪与景观系统工程建设,能够进一步改善人居生态环境,成为推动城镇化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谢旭松《加快滨水景观建设 打造生态宜居城市》黄石改革与发展 2009
[2] 吴文生《中国城市滨水景观发展研究》武汉大学 2004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