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空间信息技术在灾害次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
所属栏目:智能科学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2-07-16 09:15:53 更新时间:2012-07-16 09:05:46
摘 要 针对国内外地质、气象、水文及人为灾害(核泄漏)事件日益频发的现状,就地理信息技术在灾害次生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以 “3S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有机整合,建立面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响应、应急处置、资源共享的部门间公共卫生事件协同工作平台的可能性。
关键词 地理信息技术 灾害次生公共卫生事件 协同工作平台
1 导语
近年来,国内外地质(泥石流、山体滑坡)、气象(台风、风暴潮)、水文(洪水、干旱)及人为灾害(核泄漏)频发,为人类生存造成了巨大的挑战。仅2010年上半年我国就有3514人在各类自然灾害中丧生。卫生应急体系是国家应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有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开展突发公共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维护群众生命安全和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构建快速响应、应急处置、资源共享的部门间公共卫生事件协同工作平台的可能性。
2 3S技术的特点与优势
3.1 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既是管理和分析空间数据的应用工程技术,又是跨越地球科学、信息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应用基础学科。地理信息系统处理、管理的对象是多种地理空间实体数据及其关系,用于分析和处理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分布的各种现象和过程,解决复杂的规划、决策和管理问题。
3.2 全球定位技术
卫星定位系统是通过一个由覆盖全球的卫星网络,通过精密报文交互与解算完成地面或高空物体实时授时、定位、导航的复杂人机系统。目前,可选择的系统为美国的GPS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中国的北斗系统和欧盟的伽利略系统。其中,我国的北斗一号系统能够在授时、定位的同时完成双方短消息交互,这是其他定位系统所无法比拟的。北斗二号定位系统也将在完成全球卫星星座组网之后达到优于GPS系统的整体性能。
3.3 遥感技术
卫星遥感能够提供长期、反复采集的、高光谱、多谱段的环境数据。利用空基(卫星、无人机)与地基(观测车)遥感和各类遥感设备(紫外扫描仪、水汽辐射计等),能在不同层面对灾区破坏程度、突发公共卫生应急处置需求和工作区环境现状形成直观的、多层面的认识,为应急处置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3 在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设想
3.1 灾害次生突发公共卫生整体评估
3.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积累与共享应用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作为国家测绘成果,包括地理、地质、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等多方面的数据,是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详实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灾害风险、范围、损失和社会影响评估的重要数据基础对于灾害预警和制订最佳减灾备灾方案;开展应急救援与灾民安置;实时灾害救助资源调配与恢复重建规划;评估灾后社会功能恢复程度和速度和社会政策响应程度具有重要的数据意义。
3.2.2 灾区实时背景数据的获取
完整、准确的地理空间基础数据是灾害评估的基础,数据的精确性和有效性决定了评估的是否正确。数据获取的及时、准确、完备是进行灾害评估的重要保障。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积累的同时,为了解灾区受灾情况(人员、道路、通讯、电力、饮用水、污染源、病媒、后备救灾物资、后备二线医疗机构(做转移用)分布、灾后灾害损失、赈灾物资物流配置等),需通过无人机、雷达遥感,高光谱遥感甚至现场调查信息反馈等多种手段规避恶劣天气、环境对灾后第一手资料获取工作的不良影响,从而尽快、准确的开展灾情评估与卫生应急规模的评估。
3.2.3 评估模型的建立
在掌握详实的数据之后,通过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与相关空间分析方法(淹没模型、通视模型、大气/水文飘散模型)确定灾害影响范围,结合相关社会经济统计模型,能够对灾区灾情形成直观的认识,对次生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影响范围以及需开展的工作形成全面的评估与系统的认识。
3.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方案部署
卫生应急管理中,预案管理是一项重要内容,预案是对具有一定特征的事件,进行应对时可能采取的一些方案的集合。由于突发事件的类别很多,级别也各不相同,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突发事件需要不同的预案来处置,这就需要建立预案库。预案和预案库的三大功能主要体现在消除隐患,出动及时,动态调整。灾后,可结合相关方预案迅速开展工作,并在相关实施人员、物流系统中通过挂在全球定位系统与广域通信系统完成整体工作的掌控。
3.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分解实施控制
3.3.1 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
地理信息平台是具有基础性质的空间化的部门信息共享支撑平台,各相关部门均可通过地理信息平台完成人员、车辆、事件等空间、属性信息的共享与交互,完成气象、地质、水文、污染等信息的实时共享与交互,为各级卫生应急工作人员有效、全面、安全的开展工作提供扎实的空间数据支持。
3.3.2 消息分发与信息交互
在部门间信息共享平台的基础上,地理信息技术也为建立部门间协同工作平台的建立创造了可能性,通结合先进的通信技术,如北斗系统的短消息交互,协同工作平台能够信息共享基础上的消息分发与交互,完成命令的下达与效果的反馈,从而形成的完整的协同工作与指挥调度体系。
3.4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工作的宏观掌控
通过建立基于3S技术的灾害次生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协同工作平台,并以此为基础保障灾区卫生应急工作的消息流畅通,通过受灾前后数据对比、模型分析、灾区现状调查与卫生应急工作实施信息反馈等各类资源的整合,把以往像是“孤岛”的块状信息联成一片,让各级疾控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政府的专家和领导都可以站在“同一个”电子“作战图”前,了解疫情传播态势、开展患者定位、疫情显示、发布和设置疫情隔离点,为上级主管部门对灾后应急处理与防疫工作进度形成整体、全面、正确的认识,从而为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指明方向。
4 展望
为此,基于3S技术的灾害次生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协同工作平台的构建显得尤为必要,它能够完成各类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作战实现,能够第一时间系统立体的反应灾情及救援工作的进展情况,显示区域范围,对于灾后突发流行病等的分布也可以从地图上及时显示病情的蔓延途径为医疗防疫分析病因等提供可靠线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灾后防疫工作水平,将使卫生应急工作迈上系统化、规范化、有序化的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徐勇,曾四清,余阳,李玮.疾病预防控制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研究[J].疾病监测, 2006,21(1):45-49
2 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技术与发展动态[J].地球科学,1998,23(4):329-330
3 徐德忠,张治英.地理信息系统及流行病学应用[J].中国公共卫生, 2004,20(8):1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