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混凝土施工中的通病及防治措施
所属栏目:建筑施工论文
发布时间:2012-07-19 10:24:11 更新时间:2012-07-19 10:24:10
提要:混凝土施工中质量的危害性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未按规范管理和操作,往往会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现场管理和监督,消除和防止质量缺陷发生。
关键词:混凝土 质量 浇筑 振捣 养护
1、 避免出现凹坑和蜂窝
在混凝土施工中造成凹坑原因一是操作人员的脚陷入混凝土中,拔出后而形成。二是因振动棒拔出过快形成。这容易使混凝土局部无骨架而强度降低。所以在以振捣过的混凝土上及时收面,不许上人。另外振动棒在慢慢拔出的过程中上下轻微抽动,达到混凝土填实的目的。
蜂窝现象是指混凝土改变了沙石级配,空隙率增大,缺少砂浆,影响混凝土强度和结构受力性能。所以应采取合理的浇注方案,满足每一处混凝土在初凝以前就被上一层新混凝土覆盖并捣实完毕:
一是模板拼缝严紧、稳定性强,严格遵守规定,分段分层浇筑振捣。
混凝土浇筑时,先底层开始,浇筑一段距离后浇筑第二层,如此依次浇筑其他各层。由于总的层次较多,所以浇筑到顶后,第一层末端的混凝土还未初凝,又可以从第二段依次分层浇筑。这种方案适用于单位时间内要求供应的混凝土较少,结构物厚度不太大而面积或长度较大的工程。
控制浇筑层厚度和进度,以利散热。在第一层浇筑完毕后,再回头浇筑第二层,此时应在第一层混凝土还未初凝,如此逐层连续浇筑,直至完工为止。采用这种方案,适用于结构的平面尺寸不宜太大,施工时从短边开始,沿长边推进比较合适,必要时可分两段,从中间向两端或从两端向中间同时进行浇筑。
浇筑斜面混凝土时,要求斜面的坡度不大于三分之一,适用于结构的长度大大超过厚度3倍的情况。混凝土从浇筑层下端开始,逐渐上移。混凝土的振捣也要适应斜面分层浇筑工艺,一般在每个斜面层的上、下各布置一道振动器。上面的一道布置在混凝土卸料处,保证上部混凝土的捣实。下面一道振动器布置在近坡脚处,确保下部混凝土密实。随着混凝土的向前推进,振动器也相应跟上。
二是新浇筑混凝土应在基层混凝土上加高标号水泥砂浆接茬。出现蜂窝现象后,应将该部位混凝土铲除,再浇筑新的混凝土,不能在蜂窝面上加抹砂浆。
2、 浇筑混凝土时不允许踩弯负筋。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极易踩弯或踩倒受力负筋。若踩弯钢筋,将加厚钢筋保护层降低,承载力,若踩倒负筋,则丧失承载力。为保证钢筋位置的准确性,一般采用在钢筋下面加设马登支顶,但为了保证钢筋成型质量,还要避免人员直接踩踏,应铺设踏板后再操作施工。
3、 振捣混凝土时不应振钢筋和模板,避免早期混凝土受振。
在振捣混凝土时,操作工由于担心混凝土露筋或使外观平整,而将振动棒插入钢筋骨架振钢筋或振模板,这些做法是不正确的。
首先是钢筋在高频率振动下,容易产生绑扎丝扣松动或移位,影响钢筋的受力在混凝土中,其振动会使初凝混凝土与钢筋产生缝隙,降低钢筋在混凝土内的握裹力。
其次是模板在较大的振动作用下,会造成模板、支杆、拉杆间的松动,模板松动移位加大侧向压力,断面尺寸增大。
混凝土强度早期增长较快,一般气温为正负20度时,加强养护3天,其强度可达到设计强度40%左右,7天可达到60%左右,初凝后混凝土丧失塑性进入硬化阶段,这时若遇振动易产生裂痕或造成钢筋保护层的剥落,降低握裹力,因此混凝土早期受振是非常不好的。
4、 混凝土养护控制。
养护是混凝土施工中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养护主要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便控制混凝土内表温差,促使混凝土强度的正常发展及防止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和发展。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应尽可能多养护一段时间,拆模后应立即回填土或覆盖保护,确保混凝土终凝前表面的湿润,或者在混凝土表面喷洒养护剂等进行养护,防止因缺水养生而干缩裂缝或断面。同时预防近期气候影响,以控制内表温差,防止混凝土早期和中期裂缝及温度变形引起的混凝土开裂。
5、 结束语。
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技术与措施直接关系到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若不能很好的了解混凝土结构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掌握应对此类问题所采取的相应施工措施,那么实际生产当中就很难保证施工质量。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