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设途径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2-08-08 10:30:25 更新时间:2012-08-08 10:05:24
摘要:本文在研究了目前国内关于生态园林概念的界定后,提出了对生态园林和生态园林城市内涵的认识,并剖析了现在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Abstract: After having studied the domestic concept defini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this paper the puts forward the awareness of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garden and eco-garden city, analyze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and finally propos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garden city.
Keywords: ecological garden;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一、引言
追溯人类的发展史,不难看出,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与自然相处关系的变更史,从最初的依附于大自然、受制于大自然,到后来尝试性的认识大自然、利用大自然,再到目前的征服大自然、破坏大自然……于是出现了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等,并且诱发了各种直接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物质,严重威胁人类的存在。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人如何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城市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应如何解决?城市建设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保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生态园林、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应运而生。
二、生态园林与生态园林城市
1.生态园林的概念
生态园林早在20世纪初就出现了萌芽,不过那时侯的出发点是保护原野自然景观。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态园林被逐渐的应用于现代城市的建设中。在国内,对生态园林的认识和研究比较晚,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才开始对生态园林的理论、实践及相关方面进行研究。直到今天,对生态园林的概念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
严玲璋等(1998年)概括生态园林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所建设的园林绿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乔、灌、草和藤本植物被因地制宜地配置于一个群落中,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具有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能够充分利用阳光、空气、土地空间、养分、水分等,构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它是园林绿化工作最高层次的体现,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1]。
孔祥海等(2006年)认为生态园林是遵循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美学原理,以人为本,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修复生态系统,使其良性循环,保护生物多样性,谋求持续发展;以体现功能、环境文化性、结构和布局、形式和内容的科学性;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得以协调发展,建成的既有园林绿化面貌,清洁优美、舒适、安全特点,又有自然与植物的美学价值,能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与水平的区域性、连续性的绿色生态网格[2]。
杨静等(2007年)认为生态园林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的经验,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科学的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文化美和艺术美[3]。
生态园林从字面意义上来说,生态的词性是形容词,园林的词性是名词,这样生态园林这个词应该落脚在园林上,生态起到是限制和修饰作用。生态的本质意义是人与自然的和谐。那么生态园林的也就是:在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充分运用各种园林要素,遵循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方法,创建出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其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园林绿地系统。
2.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
生态园林城市的理论尚在发展之中,到目前为止,关于生态园林城市也没有确切的概念。我国从1992年开始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实行了十多年后,全国城市的生态化倾向越来越明显。2004年生态园林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就生态园林城市与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与会学者达成了共识:保护非再生自然资源;珍惜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抢救逐渐消亡的历史文化;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建设舒适宜人的绿色家园;缩小区域差异与平衡发展;重视科学规划与有效实施;承担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4]。根据宣言的内容,笔者认为生态园林城市的概念是:利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理论规划、建设和管理形成的区域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生态环境良好,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环境优美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具有地域性特色的城市。
2004年9月22日,国家建设部向全国发出了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号召,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新目标。并制定了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其中基本指标要求有三个方面:1.城市生态环境指标、2.城市生活环境指标、3.城市基础设施指标。具体内容见下表
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基本指标
序号 | 指标 | 标准值 | |
1 | 综合物种指数 | ≥0.5 | 城市生态环境指标 |
2 | 本地植物指数 | ≥0.7 | |
3 | 建成区道路广场用地中透水面积的比重重 | ≥50﹪ | |
4 | 城市热岛效应程度(℃) | ≤2.5 | |
5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45 | |
6 | 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 | ≥12 | |
7 | 建成区绿地率(﹪) | ≥38 | |
8 | 空气污染指数小于等于的天数/年 | ≥300 | 城市生活环境指标 |
9 | 城市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 | 100 | |
10 | 城市管网水水质年综合合格率(﹪) | 100 | |
11 | 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 | ≥95 | |
12 | 公众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满意度(﹪) | ≥85 | |
13 | 城市基础设施系统完好率(﹪) | ≥85 | 城市基础设施指标 |
14 | 自来水普及率(﹪) | 100 实现24小时供水 | |
15 | 城市污水处理率(﹪) | ≥70 | |
16 | 再生水利用率(﹪) | ≥30 | |
17 |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0 | |
18 | 万人拥有病床数(张/万人) | ≥90 | |
19 | 主次干道平均车速速 | ≥40㎞/h |
从这三项基本指标可以看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很大程度上是环境建设和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而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比较可行的一个办法是建设良好的城市绿地系统。
三、目前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缺少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
在目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模式中,能够从绿地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方面考虑【5】,把绿地系统规划与建筑用地、道路用地的规划同时考虑而进行总体规划的成功范例不是很多。在新的一轮城市规划中,尽管对绿地系统做了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而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很多建筑侵占了不少绿化用地,最后把原来规划得有整体性、系统性绿地系统又变成了彼此孤立的绿岛,彼此之间的联系被隔离开来。在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建设过程中,为了达到在要求的绿化覆盖率的目标,很多人认为就采用见缝插绿的做法比较科学。用生态学和系统论原理来看,这种做法没有从整体上考虑绿地系统中点、线、面的关系【6】,它割裂了城市绿地系统中各个绿地之间的联系,很难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整体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所以不科学。
再者,在现在城市规划过程中没有明确划分城市绿地系统中绿地所处位置以及其在城市绿地系统担当的角色,各块绿地之间的生态功能的以及他们彼此之间如何进行联系,而只是从景观、绿地覆盖率考虑,而忽视其生态效益等,这样看来也不科学。
2.城市绿地系统的廊道系统建设不够合理科学。
城市是一个能流、物流、人流、信息高度集中的地方,当然要有适当的活动场所——建筑及广场以及联系他们之间的道路,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建筑和道路把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地划分成不同的若干部分,这些部分之间要想发生联系,成为整体,发挥整体生态效益,这就需要一种沟通方式——廊道。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扮演廊道角色的主要是道路绿化系统和河道绿化系统。
要想保证廊道作用的实现,道路两面的绿化带要有一定的宽度,道路面的宽度不要过于宽,当路面过宽的时候,中间应该做分割绿化带,或者把路面架立起来,形成动物活动通道,从而能够做到不影响一些动物的活动。关于河道系统的廊道建设,也应该保证水质的清澈,水面的连续性,驳岸的科学性。从而能为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营造一个适于活动或不同区域转移的廊道。而在实现中,城市规划设计中没有注意到廊道的作用。现实中的道路绿化系统一般都过于简单,有的仅仅是在路的两边栽两行行道树,做的比较好点的就是在树下种植一些草坪和灌木;绿化带的宽度都比较窄,绿化的植物种类比较单一,这样的城市道路绿化系统很难为动物转移活动提供一个通道,也就很难行成沟通被隔列开的各个绿地之间的廊道。
河道绿化系统目前也很不到位,由于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河道大部分成了排污通道,水质极差,水生动物无法生存;周围环境在处理上大都采用了用乔木与灌木遮挡的办法去处理;有的地方把其处理为滨水景观,也只是考虑到景观效果,在植物的配置上主要考虑遮荫和美观,没有考虑植物生态位的问题;在驳岸的处理上,一般多采用石头和水泥驳岸,很少采用植物与泥土相结合的办法。根据这些状况,河道很难发挥其廊道作用。
3.大众对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绿地建设的认识相对滞后。
目前大众对生态园林城市绿地建设的认识仍然限于传统园林范围内,仅仅停留在考虑到绿地系统的功能、美学意义,植物的配置也只是考虑到景观的需求,而忽视了植物群落之间、物种之间的生态位以及他们之间的他感作用,以及整个绿地的生态效益等等。主要表现为:种植中的孤植、密植,在大的空间中作孤植景观造成空间资源的浪费,密植造成植物之间因养料的短缺而生长不正常,很难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另外对于绿地系统的建设往往急于求成,认为把空余的地方变成绿色的,提高绿地覆盖率就行,有时为提高景观效果,不惜高价从野外移植大树,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而结果事于愿为。尤为明显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草坪热’,到现在仍有大面积的存在,占地面积大,养护费用高,生态效益小。而最近又盛行‘水景’,动不动就大规模的挖湖堆山,好像没有水景就不成景观,而且水池底部全部用水泥浇筑,完全防渗,极大的破坏了生态平衡,这些都是对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认识相对滞后的表现。
4.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绿地率偏低。目前我国生态园林的建设指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世界城市绿化覆盖率高达41%,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仅达到31.66%,其中我国城市绿化覆盖率的最高值只能达到33%(大多数城市绿化覆盖率在20%左右)、公共绿地人均占有量只有0.6~3㎡,绿地率只有5%~16%。;发达国家公共绿地人均占用量达4㎡,绿地率达20%。
5.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中人为因素干扰过多。主要表现在:观念认识不到位,流于做表面文章;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想当然而为,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由于决策者对绿地系统认识的不全面,单纯追求景观效果,出现了不少高档、豪华的园林景观,自然景观被整齐的大理石围合,整齐划一,自然园林的韵味丧失,起不到良好的景观效果。近年来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工程中,古树、大树被砍伐,造成绿地中遮荫树减少,新建各类绿地中盛行“装饰”之风,过分强调绿地的美化作用和图案效果,整形修剪的花灌木、草坪及创意平平的雕塑占据了大量的空间,其中“广场热”最具有代表性,宏大的广场,地面不是用硬质铺装就是大面积的草坪,只有少量乔木、灌木植于广场周围,休息设施置于露天,很少有人使用,特别是夏天与冬天。由于人为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资源和空间的浪费,也不符合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综观全国,不少地方出现的“广场热”、“草坪热”、“景观大道热” 等“形象工程”同“政绩工程”一样,都是急功近利,追求短期效益的表现。
四、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措施
1.以科学理论为指导,搞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科学规划是搞好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前提,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要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应该用系统的观点从区域环境和区域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指定完整的生态园林的发展战略规划,以生态学中的廊道的作用、结构与版块的关系等原理为城市道路、滨河等线状绿地规划提供科学选择依据,以景观生态学中的斑块的大小、形状及边缘生态效应等理论应用于城市生态园林绿地系统中的点与面的规划,主要寻求城市绿地系统中的点及主要专用绿地的布置位置、大小、形式的生态效应及其相连关系;运用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在城市各生境岛之间以及与城外自然环境之间修建“廊道”,把分散分布的公园、绿地连接起来,以形成城市生态园林的有机网络。综上,要想建设好生态园林城市就要做好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就必须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只要在科学理论来指导指导进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才能保证绿地系统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意识,提高公众参与度。
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不单单是一项政府行为,它的实现需要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全民的参与才能实现。要想实现生态园林城市,就必须实现城市的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各种形式的宣传,对公众进行生态意识教育,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认识生态价值,转变其对城市绿地认识的传统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只有改变人们的价值观,才能使全民都参与到建设中来,这样才有利于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3.生态立法,推进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设。
建立与生态园林城市发展相适应的城市绿地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综合体系,使生态园林城市绿地体统建设、管理法律化、制度化,从而也为处治迫害和阻碍生态园林城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是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顺利实施的有利保障,避免了科学系统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无法具体实施成为一纸空文,从而极大的推进了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
4.根据相关科学理论,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稳定的植物群落。可以根据生态位原理,搞好城市生态园林植物的配置,这样既可以避免种间竞争,又可充分利用光和养分等环境资源,保证了群落和景观的稳定性。可以根据“互惠共生、生相克”理论来协调生物的多样性,有利于选择好相互配置的植物,有利于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这样也有利于行成地方特色。
5.传承自然、文化、历史,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在目标上是一样的,但在具体实践中又要因地而异。不同的生态园林城市都要自己的特色所在,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全国生态园林城市都千篇一律,那就不是生态园林城市了。要想突出自己的特色所在,就要传承自然、文化、历史。表现在发展城市的文脉,形成自己的特色。
人类渴望回归到自然,而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就是按照自然原理,模拟自然,再造自然,从而提高城市的自我调节能力,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民生活环境的质量,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来满足人们生活、休闲游憩和观赏的需要,最终形成一个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绿中的和谐环境。
参考文献:
[1]严玲璋. 略论21世纪上海城市绿化的可持续发展[J] .中国园林,1998,14(2):44-46
[2]孔祥海.城市生态园林规划与建设问题的探讨与对策 [A].龙岩学院学报. 2006.6.(3)62-65
[3]杨静.浅谈生态园林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的应用[A] .山西建筑2007,8 33(24):357-358
[4]鲁敏、李英杰.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建设[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5]王浩. 城市生态园林与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3.6
[6]贾劲锐. 运用辨证系统观点建设城市生态园林[A].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9)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