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教学方法改革带动职教课程模式改革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2-09-07 10:45:41 更新时间:2012-09-07 10:40:40
摘要:为缩小道桥工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实际工作对学生的要求之间的偏差,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论文以实做任务教学方法和以工作任务模块的教学方法为例论述以教学方法组织授课过程的优越性。强调应当用教学方法改革带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改革,只要迈出改革中这艰难的第一步,这一改革终将胜利。这就是我对职教课程模式改革的思考结果。
关键词:工作过程为导向、教学方法、课程体系改革、实做任务式教学、工作任务式教学
目前,多数职校已经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社会现实要求之间的偏差,由此而引发的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道路与桥梁施工专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只有真正摆脱了传统的“科学本位”的职教模式,建立“能力本位”的职教模式,才能真正地以职业教育促进行业发展。然而要想让学校的教学内容与工作岗位的技能培训直接挂起钩来,是需要多方面的变革和努力的。多年沿用下来的教学体系、庞大的学生群体、真正意上的校企合作难等很多问题,都给理想中的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模式的建构带来了极大困难,整个改革过程任重而道远。
万事开头难,在思想开放、方针明确的前提下,我们该如何迈开第一步呢?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一个最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认为,最该变革也最容易改变的是教学方法。我们应该以教学理念制定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调整课程内容,以教学内容重组课程体系。用教学方法突出工作过程在课程框架中的主线地位,培养学生去关注工作任务的完成和知识的学习之间的联系。
以往教学改革的思路都是从大的方面到小的方面,需要先确定教学理念,然后在这样的理念下完成制定教学体系、编制大纲、编写教材、制定授课计划等一系列工作,最后才谈教学方法选用问题。而在此时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早已经受到了教学大纲、教材和授课计划的层层制约。
在从事了多年教学工作后,我体会到,不管编写的教材中知识多么准确案例多么生动,如果没有合适的吸引学生的教学方式予以表现,就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那么这种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堆纸张;不管教学计划的知识体系是多么完善,如果与学生乐于接受的认知过程相违背,不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的积极性,那么这种教学计划对于教师来说仅仅是笔画的组合。学生如果不高兴接受,一切教学改革工作都没有意义。
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改革要想最后成功实施落实,就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促使学生乐学好学主动学。教师使用一定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最直接的途径,教学方法的选用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可以说教学方法的选用是一切教育改革措施落实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我们能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在教学理念思路清晰、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教学总体内容组成确定的前提下,先选定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再根据教学方法安排学生对于知识的认知过程,并在考虑了对时间、场地的需要后安排授课计划;我们先选定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再围绕着依照某个模块的教学方法制定的授课计划,去大胆地重组原有知识结构体系、安排教材的内容。我觉得完全可以这样做。为了满足教学方法的需要,并适应学生乐于接受的认知过程,甚至可以把多个学科知识穿插在一起组成教材,或是一个学科同时使用多本教材。我相信,课程模式改革的全过程,授课计划、教学大纲、课本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永远是为培养相应的人才这个目标而服务的。
根据我在教学第一线工作的切身体会,和在学生群体中调研的结果,我认为实做任务教学和工作任务式模块教学这两种教学方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方式都很好地以明确的工作任务和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积极性。下面我举两个教学中的实例来说明以实做任务和工作任务模块这两种教学方法为前提,组织教学授课的优越性。
第一个例子,我选用筑路材料这门专业基础课中水泥性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通过对比来说明以实做任务教学方法组织授课过程的优越性。
常规教学中对于水泥相关知识学习过程是这样的:
先是水泥的六种分类,接着是水泥的生产工艺,然后是水泥的化学成分以及成分不同所带来的水泥性质的不同。以上内容都是以文字和化学符号的形式表现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没有直观了解,学习时都提不起兴趣。几种水泥的不同只是名字上文字的区别,水泥的组成也只是一堆化学符号。
然后学习的是硅酸盐水泥的水化、凝结和硬化内容。这里内容又多是以化学方程式来说明问题的,而且有一定的时间跨度。学生听来听去又是一头雾水,一点兴趣都没有。
接下来是水泥性质的学习。对于细度、水泥静浆标准稠度、凝结时间、安定性和强度这几种性质又是几课时的讲解。学生听来听去总是把握不住重点,五个性质都讲一遍后,回过头来知识点忘了一大半。
最后是做试验,学生非常喜欢这种授课方式。所以他们总是把全部精力和热情放到了试验实做上,忽略了实做与理论知识的结合。试验完毕后,可能学生对试验的过程会保留一段时间的记忆,但是对先前学习的知识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
如果用实做任务的教学方式来组织教学的话,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安排授课过程:
一、先给学生观看水泥胶砂试验录像并简单讲解。然后给学生分组,在学生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各组不同种类、不同强度和细度的水泥,让他们分组去模仿水泥胶砂试验。这样,授课刚开始就以实做模仿任务吸引了学生,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吸引到了眼前的水泥上。
二、做抗压、抗折试验,同样的试验过程却由于水泥种类、性质的不同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试验结果。由于学生先前并不知情,所以相互对比之后必然产生疑问。此刻学生主动找出原因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三、先用抗压、抗折数据解释水泥强度标号,再讲解水泥的不同种类。以上内容都是在试验后的实物前对比讲解,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和深刻的记忆。这时学生对于水泥的强度标号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接着介绍水泥生产过程,学生仍然能保持着兴趣。再联系试验数据和生活现象介绍水泥化学组成,学生也不会厌烦。
同样的思路,完成水泥净浆标准稠度试验,之后讲解细度、凝结和硬化相关知识,也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从上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教学的主要内容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但是以实做任务的教学方式作为前提和主导所安排的教学顺序,更适应学生的认知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现场工作过程中有很多这种实做任务,而以往在教学安排中我们常常只把它们当作实训,当作学习后的上岗实习等。
按照我所提出的以教学方法改革带动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我认为应该把实做任务提升到主导的地位,发挥实做任务的主导性,进而调整出学生乐于接受的认知过程,制定崭新的教学计划,再适当拆分重组教材内容,这样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个例子,我选用地基处理为例,通过对比,来说明以工作任务模块的教学方式组织授课过程的优越性。
地基处理的内容在公路概论、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和路基路面工程等多门课中都有体现。在常规教学中都是先简单介绍湿土、软土的基本性质,然后就是换填法、夯实法、挤密法等等一些常用地基处理方法的介绍。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即使在不同的科目中学习多遍,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记忆文字,学习兴趣不浓,无法使理论知识和现场实际相结合。
如果用工作任务式的教学方法来组织这个模块的教学,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安排授课过程:
一、班级同学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拿到不同的不良地质土质和路基荷载情况,但任务相同,都是要回答应该通过怎样的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地基处理方法对地基加固,保证使用过程中不发生地基沉降。以工程实例引领学生进入到了地基处理这个工作模块情境中,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挖掘答案、继续学习的动力。
二、各组学生分别介绍自己工程实例资料的地质情况,教师进行简单分析后,由学生总结湿土、软土地基的共性。这个环节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实现了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生参与和继续学习的积极性。这个部分还完全可以加入土力学中不良土质特点的相关内容。
三、提出评价现有地质情况能否符合路基荷载作用下的使用要求这个问题,引出地基承载力计算和现场地基承载力检测这两部分教学内容。
四、介绍地基处理方案,然后每组学生选择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处理方案来完成自己工程实例情况的任务。完成后每组选出最优方案,并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说明选择这个地基方案的原因。
五、提出如何实施这个方案的问题,引出各地基处理方案施工方法这个教学内容。
到此,地基处理模块内容教学全部完成。按照以上的思路来安排教学计划,需要穿插工程地质、土力学和路基路面至少三门课程的知识,对现有的教材内容有很大改动,涉及到学科间的杂糅,对教师也有更高的要求。这个思路实质上是以工作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把整个模块分割成几个部分,学生又按照这几个部分学习相关知识。可以说采取这样的教学思路,就使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与他们未来现场工作流程相同。对于一个完整工作模块来说,这样的认知过程思路连续、内容完整。学习中,在解决了一个个问题的同时,就是在完成地基处理这个大任务中的每个小任务。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自己以后在这个模块中的工作内容,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需求,又以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完成任务的积极性。这不就是我们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所希望最终达到的目标么?但回过头来看,我们实际工作中最先确定的是工作任务式模块教学方法。可见教学方法的选用,对教学改革的全面影响。
用教学方法改革带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改革,这就是我对职教课程模式改革的思考结果。
在此我要强调两点:第一就是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含义的理解。我认为它并不仅仅是教学环境要更接近工作环境,教学内容要更接近工作需要,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认知过程要更接近工作流程,然后按照这样的认知过程安排授课计划、教材和大纲。第二点要强调的是教学方法改革是职教课程模式改革实做工作中的第一步,它最先要贯彻的是“工作导向”精神,其后但同等重要的是达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效果。实做任务教学和工作任务式模块教学这两种教学方法,是我提出的观点的具体体现。
教学方法本来多种多样,工作在第一线的广大教师群体又在不断地探索和创造新的教学手段,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既适合“工作导向”精神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出现。这就将为道路与桥梁专业各个知识模块提供更多的实现教学目的新思路。当然,这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后面编制适应各模块教学方法的授课计划、教材大纲、课程标准和书本教材的工作量是十分繁重的。尽管任重而道远,但是只要迈出用教学方法改革带动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改革这艰难的第一步,端正了出发点,找准了方向,在后面的改革道路上我们一定会越走越快,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改革终将胜利。
[参考文献]
[1] 武昕.构建工作过程导向的职教课程模式[Z]
[2] 蒋庆斌 徐国庆 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 [G]《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3] 杨金土 职业教育的“现代”理念 [G]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3
[4]李政仪.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
[5]雷军环. 软件技术专业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J]. 职业技术教育,2008(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