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分析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2-09-25 10:37:20 更新时间:2012-09-25 10:56:18
摘要: 转型期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对就业总量的影响是全面和深刻的,本文主要从劳动力供给总量和劳动力需求总量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产业结构 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需求
Abstract: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ang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our country to the influence of the total employment is th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this article mainly from the labor supply and demand total amount two aspects to be analyzed.
Keywords: industrial structure labor supply labor demand
一、转型期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影响
众所周知,我国本来就是全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拥有众多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较少的自然资源。1980年我国劳动力总数为5.39亿人,约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6.4%,相当于低收入国家劳动力总量的47%,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劳动总量的1.05倍,相当于高收入国家1.46倍;1995年中国劳动力总数为7.09亿人,约占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6.3%,相当于低收入国家劳动力总量的45%,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的1.03倍,相当于高收入国家的1.64倍;预计到2010年中国劳动力供给量将达到8.02亿人,相当于世界劳动力总量的23.8%,相当于低收入国家劳动力总量的40%,相当于中等收入国家劳动力总量的1.17倍,相当于高收入国家的1.72倍(见表1)。
表1 按收入组划分的劳动力总人数及比重
收入组别 |
劳动力总人数(百万人) |
占世界总数比重(%) |
1980年 |
1995年 |
2010年 |
1980年 |
1995年 |
2010年 |
全世界 |
2037 |
2695 |
3365 |
100.0 |
100.0 |
100.0 |
低收入国家 |
1156 |
1575 |
2005 |
56.8 |
58.4 |
59.6 |
中国 |
539 |
709 |
802 |
26.4 |
26.3 |
23.8 |
中等收入国家 |
513 |
688 |
685 |
25.2 |
25.5 |
20.3 |
高收入国家 |
368 |
432 |
465 |
18.1 |
16.0 |
13.8 |
注:劳动力是指15-64岁人口。资料来源: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Database, 2007
如此庞大的劳动人口基数,加上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变换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被原岗位淘汰出来需要重新就业的人数,一方面构成了转型期内以至于未来长时期内我国劳动力资源特别丰富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也构成了而且还会长期构成我国就业问题的巨大压力。
二、转型期产业结构变化对劳动力需求总量的影响
转型期内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换不仅对劳动供给量造成了重大的影响,而且也对劳动需求量造成了重大影响。相对而言,产业结构对劳动需求量的影响比对劳动供给量的影响还要来的更加直接和重大。从作用机理上来说,产业结构对劳动需求量的影响也是通过技术进步所引起的投入结构变化、部门行业结构变化和企业组织结构与行为变化来实现的。这种影响集中表现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变化在通过新产品、新行业的不断增加和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而引起全社会劳动需求的绝对量不断上升的同时,引起了全社会经济运行对劳动需求的相对减少,即引起了实现单位产出或维持单位经济规模所需要的就业人数下降。这一结论可以从转型期以来,我国就业的产出增长弹性系数或就业的投资增长弹性系数不断下降中得到证明(见表2)。
表2 我国就业的产出和投资增长弹性系数
年份 |
年均增长率(%) |
就业弹性系数 |
GDP
(a) |
净投资总额
(b) |
就业人数(c) |
就业-经济增长
(c/a) |
就业-投资
(c/b) |
1979-1989 |
9.51 |
12.32 |
2.96 |
0.31 |
0.24 |
1990-1995 |
10.87 |
9.14 |
1.23 |
0.11 |
0.13 |
1996-2000 |
8.62 |
13.87 |
1.15 |
0.13 |
0.08 |
2001-2006 |
9.83 |
13.99 |
0.97 |
0.10 |
0.07 |
资料来源:GDP与就业有关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7)》有关数据计算,其中剔除了1990年就业人数的影响。资本数据部分引自邹至庄《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见李善同主编:《快速增长没有终结——国内外专家看中国经济增长》,2000年。
从表2可以看出,转型期内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变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79-1989年)。这一阶段,借助于改革开放的动力,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递增9.51%,净投资总额年均增长12.32%,就业人数由1978年的40152万人增加到1989年的55329万人,为1978年的1.38倍,就业的经济增长弹性系数和投资增长弹性系数也相对较高,分别为0.31和0.24,走了一条高投入、高增长和较高就业增长的道路。
第二个阶段(1990-1995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再度提升,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经济增长速度达到了10.87%的高水平。而同期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却明显放缓,仅为1.23%.,仅相当于1978-1989年水平的41.55%。就业的经济增长弹性降到了0.11,就业的投资弹性降到了0.13,经济发展进入高投入、高增长、低就业阶段。
第三个阶段(1996年至今)。这一阶段在我国经济继续高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进入全面加速调整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继续维持在平均9%以上的水平,特别是投资增长达到了近14%的最高水平,然而就业增长率却在继续下降,甚至到2006年就业的年增长率降到了1%以下的低点,与之相适应,就业的经济和投资增长弹性系数分别降到了0.10和0.07的新低,经济发展出现了高增长、超高投入、超低就业的局面。
就业的产出和投资增长弹性不断下降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在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劳动就业的增长越来越落后于产出的增长,落后于资本投入的增长;意味着社会经济运行对劳动要素的需求日益相对减少;意味着本来可以实现的更多的就业机会没有实现,本来可以得到的更高的就业水平没有得到。这样,在转型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动中,一方面由于技术进步所引起的投入结构调整和同时发生的部门行业结构调整以及企业组织结构调整,使得劳动供给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同样的原因,又使得劳动需求呈现出不断相对下降的趋势,其结果就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供求总量长期处于失调状态,供给长期大于需求,从而使转型期内我国失业问题公开化,并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参考文献]
[1」袁伦渠.劳动经济学[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 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黎玉柱、陈全功、张智勇.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效应[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
[4] 陈桢.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7(10)
[5] 冯飞鹏.经济增长与就业结构的变迁[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