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家长委员会和班级之间的互动性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2-10-08 11:47:24 更新时间:2012-10-08 11:05:24
21世纪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劳动者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学校必须建立开放式的教育,通过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家长委员会成为学校、家庭、社会有机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在实践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家长委员会的组建对班级的建设确实是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下面我就如何加强家长委员会组织建设,发挥家长委员会和学校之间的互动性谈几方面的感想:
家长委员会成员一般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她)们往往是各行各业的有所作为者,因此他(她)们的意见和建议较有参考价值,有时甚至能对班级工作产生较大的推动作用,促进教师的教育水平,班级的组织管理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有感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没不同”的家访已普遍不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利用家长会的机会我留下了家长委员会的几位成员共同讨论了这个问题。这些委员一致认为:
学校家访的重点往往是成绩较后进的学生,他们是教师家访的“重点户”。为此,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问题学生”的家长接待了无数次的教师家访,每次不外乎通报不够理想的成绩,而更多的是“告状”,罗列学生在校的种种“不是”,继续要求家长严加管教督促。久而久之,家长和学生变得日趋麻木,对教师的家访也热情大减,无动于衷。由于家长和学生不配合,家访的效果可想而知,甚至有的家长从此对子女失去信心,冷嘲热讽,学生则日益变得“破罐子破摔”,不思上进。如何才能使家访具有时效性,能更好地对学生和家长起到激励作用,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这些委员们集思广益,决定对家访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创新和改革,采用“大年初一进行电话家访的新形式”。有了好的建议,大年初一一大早,我就根据学生提供的电话号码,逐个向学生家打电话拜年问好。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分别给予一两句祝福的话语和亲切的问候,激励学生在新的一年里能有所作为,心想事成,茁壮成长。
说真的,这样的家访特别受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有的家长感到十分意外和兴奋,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教师对学生是如此牵挂和关心,而且还给于这样高的厚望,不管怎样,总有一种欣慰的感觉。特别是平日受到教师冷落的“中间学生”,更是觉得从未有过的温暖,备感兴奋,原来自己也并不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自己在教师心中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师还是注视和关心自己的。
年后,针对部分学生的具体情况,我还对他们进行了登门拜访,“老师来了!”在家长、孩子亲切的招呼声中,在一个完全宽松温馨的家庭氛围中,我和家长、学生进行朋友式的交谈,多鼓励,多赞赏,多倾听,不告状,婉转指出不足之处,让每个家长分享孩子成功的喜悦.一次真心的交流,一次成功的家访,家长和老师互相尊重,坦诚相见,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目标上达成一致,学校,教师,学生,家长联系的更紧密了.
新学期开学后,我明显的发现,我班的学生变得懂事了,乖多了,各方面都能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同层次的学生成绩都很有起色,大有长进.这些成绩的取得不正是家长委员会在班级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吗?这些委员站在家长的角度剖析问题,而他们所提出的合理建议不正是家长们的心声吗? 几年来我都非常重视家长委员会组织建设,许多家长委员都成了教师的“老朋友”,他(她)们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大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和工作思路,从而避免了许多"错路"和“弯路”,真正发挥家长委员会和学校之间的互动性。
我与家长委员会的成员进行最多的就是采用座谈的方式就班级的某一个问题进行探讨,架起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桥梁;倾听家长心声;探讨素质教育新思路、新方法;进一步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心教育的氛围,达成共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
“明天让你的家长到学校来。”这是大多数老师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最不愿意听到的一句话。老师找家长的目的不外乎是想与家长沟通,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家中的表现,以利于更好的教育培养孩子,使其健康的成长。为什么一旦出现问题总是老师找家长呢?为什么不能家长主动找老师,去避免和解决问题呢?在家长会的前夕,我就与家长委员会的成员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探讨,这次的探讨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也是在他们的发言中,认真地思考了家长应如何与教师进行沟通,在家长会上对家长在这方面进行了培训,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沟通是双向的,由于老师面对的是众多的学生,则家长更应该主动的积极地与老师联系,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的现状,共同推进对孩子的教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和老师二者如果不协调统一,是不可能做到的。
一位委员就给我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学生在班级里品学兼优,老师非常器重他,在竞选班委会成员时,由于它个性太强、爱出风头,遭到了大多数同学的冷落,结果他落选了。从此他郁郁寡欢,变得消沉起来,老师多次找他谈话,鼓励她,希望他振作起来,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赢得同学们的支持和信赖,可是效果不大。后来老师在家访中才了解到,家长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没有协助老师共同去教育学生,才导致这样的结果。试想,如果家长主动找到老师,及时掌握了这种情况,积极做孩子的思想工作,这位学生就会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认真地反思。
家长们如果早了解这些问题,或早从孩子的言谈话语中发现这些苗头,是完全可以避免这类事情的发生的。
为了避免出现“双方目的相同而手段各异,造成受教育者茫然不知所措,最终收效甚微”的现象,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相互沟通是十分重要的。
沟通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沟通之后的配合则更重要。发现问题后就必须适时、合理、科学地解决问题。那么家长和老师之间怎样配合呢?我就利用家长会的机会,请一位委员,结合我们探讨的内容,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现场给家长做了个报告,虽然我也常提醒家长要与学校的教育观念一致,要与学校的教育方法一致,但家长似乎都是一耳听一耳出,没想到这位委员的报告还没做完,下面的家长已经开始讨论起来,没办法,只有把报告会改成讨论会,要知道几年来我多么希望家长会上家长们能各抒己见,而不是老师高高站在上面讲话呀。可这一切只是因为换了一个方式,竟梦想成真了。可以说家长委员会所起到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我所想到的。原计划一个小时的家长会开了三个小时还没有结束的意思,会后很多家长都激动地说,“我们知道怎么教育孩子了。”“看来我以前的教育方法是错了。”“老师呀,学校要多召开几次这样的家长会!”这样的话还有很多,现在我还时常想起那位委员在会后说的一句话:“家长们千万别忘记,大多数老师是非常渴望与家长沟通的,与家长保持不间断地联系,这对他们工作的开展是有利的。老师需要学生的理解和喜欢,更需要家长的理解和配合,这就叫“协作”,这就叫合力。” 在这次活动中,一位父亲的经验交流使许多家长受到启发。他谈到: 对孩子的教育不宜过于严厉,要恰到好处,适可而止;要淡化学习成绩,重于思考过程,发现问题共同解决,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话虽不多,但句句在理,使许多家长深受感触。那经久不息的掌声至今还回荡在我的耳边,这样成功地让全体家长达成共识怎能不感谢家长委员会的各位成员们?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者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而家校的结合,家长委员会的建立使两者之间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对班级的建设,对学校的管理都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