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特色社会实践的创新及推广意义的研究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2-10-26 11:52:11 更新时间:2012-10-26 11:21:10
摘要:社会实践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专业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将特色社会实践加以创新,这样不仅推广了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同社会的交流,也为大学生创造出更为宽广的艺术平台。
关键词:大学生 特色社会实践 创新 推广意义
Abstract: the social practice in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raining and occupies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professional combining with practice, and on the basis of social practice will feature to innovation, thus not only promote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to social communication, also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reate more broad art platform.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haracteristic social practice innovation promoting significance
近年来,高校开展社会实践已成为现阶段培养新世纪合格人才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促进教育改革等方面起到了十分积极因素。它也是让大学生融入社会、锻炼专业技能的良好机会,它有效的引导了广大青年学生健康成长。通过多样的社会实践,可以有利的引导青年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大学生跨世纪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面对当今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环节,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还处在薄弱环节,社会实践的方式方法还不多,有效的体质和机制还没有完善起来。因此,在高校中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实践的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良好形式;是大学生适应社会,培养锻炼才干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通过社会实践有助于大学生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社会实践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对当今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培养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明确提出“实践第一”的基本观点,而责任感和使命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准,社会实践则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责任意识,引导大学生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因此,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进入社会所经历的必要过程。
2、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拓展,增强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学生主要以课堂教学的方式为学习知识的途径,但这些理论知识并不代表大学生的实际技能,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获得大量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社会实践有利于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不断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锻炼实际的工作能力,并且在实践中发现不足,及时改进和提高,以适应社会的需要。
二、特色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
1、建立与社会的长效合作关系。我们深知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更多的是进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并能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因而,在工作中,为使学生们的艺术实践能够长期持续下去,我们主动出击,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合作,谋求建立艺术实践的长效机制。相继挂牌成立的爱心基地,为同学们参加艺术实践提供了保障。
2、加强专业特色的表现形式。为促进学生第二课堂建设,增强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组建学院学生艺术团、合唱团、民乐团、管弦乐团舞蹈队等实践团队,以满足同学们专业实践的需要。艺术团的成立是音乐学院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学院的教学由狭小的琴房推向宽广的艺术殿堂,使学生由校园小舞台迈向大舞台。它把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由第二课堂提升到第一课堂,从而使音乐的专业教学与艺术实践结合得更好,在培养”全面型的音乐教育人才”的同时,培养出一批“实践型的艺术人才”。
3、服务社会有助于刺促进学生知行意情的统一。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各式各样的社会平台,让他们在任何环境下都可以从容适应。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深入农村、城镇、企事业单位、社区、边远山区等社会需要的地方,了解社会,融入社会,通过“三下乡”、青年志愿者服务队、社会调查、勤工助学、贫困地区支教等社会实践活动,亲身感受社会生活,直面内心与社会的价值冲突,并在化解冲突的过程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理解和沟通并提升团队之间合作能力。
4、专业指导教师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性效果的关键因素。针对音乐专业教学的特殊性,在上专业课时需专业教师与学生进行一对一教学辅导。所以在进行社会实践过程中,要安排有经验的老师直到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特别要鼓励专业老师的参与,这样能指导学生将社会实践和专业知识、学习很好的结合起来。专业教师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者和领导者以及实践者,由于其自身已具备优秀的专业素质,所以无论是在前期的指导训练方面还是在实践的具体过程中都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并取得专业性的效果。
5、针对音乐专业具有与其他专业相对的特殊性,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音乐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前期培训、中期指导、后期总结这三步。在实践活动组织的前期阶段,首先要考察主题的确立,指导教师需要提前介入,从专业对口、可操作性、难易程度等方面进行全面把握;其次在中间的指导过程中需指导教师进行全程专业化、系统化的指导,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解决;最后是后期总结、汇报,在实践结束后,学生需要对实践过程中的获得,结合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分析、总结,形成报告。
三、特色社会实践的推广意义
1、加强重视特色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各项知识的储备能力。知识储备包括专业知识和非专业知识,社会实践强调学生的知识获得需从现实中学习、从实践中锻炼;突出大学生对知识的概括、运用和领会。所以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把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等各项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培养;加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开展合作教育,为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提供信息、机会以及经济支持。
2、加强重视特色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心态。面对当今社会,培养在校大学生拥有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的就业标准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催化剂。在音乐专业方向,学生应正确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了解社会需求,拓宽就业领域,完善社会各阶层在音乐方向的发展。大学生是市场经济重要的后备军,要想发展社会,需要大学生树立普通劳动者观念,降低期望值,拓宽就业领域,做好基层就业准备。
3、加强重视特色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身发展,从而满足社会需求。通过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看到自己能力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自身存在的不足,较为客观地去认识和评价自我。并通过在社会中的亲身体会,锻炼与人的沟通、合作、语言表达以及组织管理能力,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学习人际关系技巧。
4、加强重视特色社会实践,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课堂教学太多的束缚和校园生活的限制,学生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兴趣高涨,自发的开展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思维也空前的活跃起来,往往会产生一些创造性火花,在实践中勇于开拓、敢于创新。
5、加强重视特色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完善个性品质。在实践的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求大学生们具有一定的坚强品质和吃苦精神。这种实践活动多了,深入下去,大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取得依赖于高校对实践活动的大力支持与指导,依赖于社会各单位有力的协助,依赖于大学生自身专业理论知识的储备。所以要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需要更好的完善实践与专业的有效结合,做到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充分发挥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的功能,才能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朱雯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社会实践[J].中国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7).
[2]赵保平.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华东冶金学院学报,2000,(12).
[3]马春玲、赖蔚英.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实施主体性教育新探[J].龙岩学院学报,2008,(4).
[4]盛连喜.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认识与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7,(1).
[5]刘素杰、盖海萍.把主体性教育理念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
[6]杨晓娟.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J].长治学院学报,2005,(2).
[7]梁亚民、刘正帅.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 [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8).
[8]陈建明、李同果.论高师大学生社会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互动 [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