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2-11-03 10:35:17 更新时间:2012-11-03 10:00:17
2011年12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人[2011]11号)的颁发对当前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社会上频频出现的教师道德丑闻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在当前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着一些新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能更好地解决,切实有效地提高当前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是本文关心的重点。
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师德建设重视不够。虽然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一直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一项重要内容,被写入正式的政策法规中。然而,在现实情况中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在社会媒体中,人们更关注的是教育改革、教育公平等问题,除非遇有影响重大事件发生(如“范跑跑”),教师职业道德很少成为中心、热点话题。在院校中,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更多是写在纸上,教师的文化素质、专业发展、科研成果等才是院校更加重视的内容,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估和考察基本流于形式或者根本没有。对于教师个人而言“重业务、轻思想”,“重教书、轻育人”的情况更是普遍现象,鲜有教师把大量精力放在提升自己职业道德方面。不论从社会舆论、院校要求、还是教师个人成长,教师职业道德始终没有受到应有重视,在工作生活中往往被忽视。
(二)缺乏有效的师德建设措施。在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方面,无论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还是社会大众或者高校都缺乏有效的措施手段,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方面受社会影响和管理部门要求,部分高校自己制定了一些具体的加强师德建设措施细则,不是从人性出发,片面强调量化指标,强制要求教师去完成去达标。例如,规定具体次数、时间,强制要求教师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强制教师参加学生集体活动等等。过于具体的强制性要求往往使教师产生厌恶,使“爱”的教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或院校认为难以对教师职业道德进行评估或采取具体措施,仅仅把它作为一种大原则,写在文件中,放在柜子里,仅具有象征意义,忽视教师职业道德培育院校的作用,仅靠教师个人,采取守住底线,无心提高,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态度。要么管的过细过硬,要么使其空洞化,都无法有效提高教师职业道德。
(三)缺乏良好的社会宣传教育。无论是社会大众,还是电视、杂志报刊等媒体,对于教师职业道德宣传教育方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难以产生共鸣。例如,以“春蚕”、“蜡烛”为形象的教育,已经宣传了几十年了,很多教师对此类宣传内容产生审美疲劳,难以再激发提高自身师德的自觉性。社会媒体宣传缺乏导向,平时反映优秀教师职业道德的影视作品和新闻很少,只是在教师节前后时间才会引起社会关注,表彰一批优秀教师,或者开展先进事迹巡回宣讲等活动,使得社会公众师德教育宣传呈现例行公式化,而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反映当前师德败坏的负面新闻事例充斥社会,一些事件影响极坏,又缺乏正确的舆论引导,使公众对教师职业道德产生失望甚至绝望。总之,宣传教育内容的陈旧,方式的单一,以及缺乏良好的社会舆论导向,使得教师职业道德培育缺乏社会土壤。
(四)忽视了师德建设中学生因素。当前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作用,认为学生的作用对教师职业道德起不了多大影响,教师“修行靠个人”,在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学生始终处于缺位状态。然而,教师的职业是教书育人,学生作为教师日常工作中最重要部分,职业道德的培育当然也与学生息息相关。从心理学角度讲,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爱和尊重是相互传递相互影响,产生将心比心的效果。学生对教师的爱和尊重必定会对教师职业道德培育产生积极影响,而当前在教师职业道德培育过程中,还很少重视学生的因素。
二、当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多元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转型期,人们的心理压力普遍比较大,产生种种迷茫和困惑。随着社会包容性越来越强,默默奉献、顽强拼搏、廉洁奉公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不劳而获等现象并存,而社会道德的提升往往滞后于社会的转型,使现实生活中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和消极价值观得以滋生与蔓延,既影响了不少教师也影响了社会大众。一方面,很多教师受当前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影响,对教师传统道德不以为然,个人主义至上不受道德约束;另一方面,大众对社会频频出现的教师不道德行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对不良现象缺乏舆论压力,难以警示后人。
(二)院校对教师道德评估不全面。在聘任前,对教师入职真实意愿和经历不能充分了解,对应聘教师自身性格、喜好、习俗等是否适合教师岗位难以做出准确评估;在工作中,不能对教师职业道德做出定性和定量的准确科学评价,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查也多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既无个人职业道德档案记录,也无不良行为道德监督机制,往往等问题严重了,出现恶性事件了才评定出某某道德有问题,不适合教师岗位,此时已为时已晚。院校不能准确评价教师道德水准也就不能对教师提出合理意见建议,不利于教师职业道德的培育。
(三)自身素质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青年教师是当前教师队伍的主力军,尤其是“80后”、“90后”,生长在改革春风中,读书在大学扩招后,他们大多毕业就进到院校任教,出校门进校门,缺乏社会实践的锻炼,思想上还不可避免地带有学生时代的浪漫色彩和个人主义,责任心淡薄,自我认同感容易产生错位。他们学科专业强,但却缺乏伦理学、心理学的系统学习,使得教师职业道德理论装备先天不足,不少教师在其道德认识能力、道德是非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选择能力上也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青年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也影响着整体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几点建议
(一)营造良好师德培育环境。加强社会舆论导向,提倡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善于发现宣传教师先进事迹,尽量消除个别教师道德败坏发生恶劣事件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挥社会监督作用。在校园环境中,要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引导教师,特别是对于年轻教师,需要给予实践机会,让他们逐渐成长并体会教育的乐趣。发扬民主、平等、博爱精神,创造并利用一切机会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教师的感恩意识以及教师对教书育人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校外到校内营造和谐良好的师德培育环境,最终学生心目中教师地位提升,教师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充分感受到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二)改革完善师德考核机制。改变当前教师考核重业务、轻道德的不全面、不科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和完善一套体现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科学合理的教师职业道德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制度化、规范化。指标体系应涵盖《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内容,把定性评价和定量分析有机统一起来,既不把道德要求原则化,也不把道德标准数据化。通过个人自评、群众测评、考核小组评定相结合的方式来增强考核过程透明度和考核工作科学性,并及时公布考核结果,力求公平、公正、公开。
(三)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师德的培育主要还是在于教师自身的修养。道德修养强调道德论与认识论的高度融合,突出的是主体内心的理性自觉。一方面对自己行为情感的反思。对照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总结、剖析自己行为现象,尤其在处理师生关系时多进行换位思考,反思自己的工作态度和方式方法,加强提高自身修养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学会调整自身心态,降低职业倦怠,增强信守师德的幸福感,把师德转化为积极的心态,以事业心态对待职业,以快乐心态对待工作,以关爱心态对待学生,以进取心态对待自己。以内化的积极心态来塑造外在的师德修养。
(四)建立师德激励约束制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既要有良好环境氛围、个人自身努力,也要靠激励约束。激励约束是一种必要的辅助手段,就是把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高低切实与个人利益相挂钩,依靠外部力量改正自身行为。激励就是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在评功评奖、晋级、福利待遇等方面优先考虑;约束就是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教师采取“零容忍”态度,绝不姑息迁就、不徇私情,严格按照规定从严处理,对于品德不良,师德败坏,社会影响恶劣的教师,应严格执行师德在教师绩效评价、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中的“一票否决制”,坚决取消其教师资格,从而在道德和纪律的约束下,使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
(五)深化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内涵。各院校应以教育部新下发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六句话为总要求,深化并拓展道德规范的内涵,把教师与时俱进能力、人道主义精神、自我行为反思、终身教育理念等纳入到职业道德内涵中,上升到道德层次的高度。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创新;具有人道主义精神才能尊重爱护学生;对自己行为道德不断反思才能自觉加强道德素质建设;具有终身教育理念才能不断提高专业化水平。这些既是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在要求也是培育职业道德的方法途径,教师在工作生活中应以此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不断加强自身素质建设,提高职业道德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