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大面积沥青混泥土裂缝的原因及控制措施探究
所属栏目:交通运输论文
发布时间:2012-12-06 09:19:37 更新时间:2012-12-06 09:37:36
摘要:随着我国公路建设的发展,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具有表面平整、行车舒适、耐磨、噪音小、施工周期短、养护维修简便等特点,而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高等级公路建设中,但是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裂缝问题一直困扰着施工单位。文章分析了大面积沥青混泥土裂缝的原因,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
关键词:设计;建筑设计;环境艺术
1引言
沥青混凝土路面由于具有良好的抗滑性能,行车舒适平稳、噪音低以及养护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中,已经成为高速公路路面结构的主要形式。由于气候环境变化、车辆荷载作用等因素综合影响,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病害,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裂缝。不管是我国北方冰冻地区,还是南方那些非冰冻地区也会出现裂缝,只是裂缝的轻重程度不同。裂缝若不能得到及时处理,水份将通过裂缝不断渗入基层,造成路基软化,导致路面承载能力下降,加速路面结构的破坏,更深层次的影响沥青路面的使用性能。现就沥青混凝土路面最常见的横向裂缝、纵向裂缝、网状裂缝、反射裂缝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它们的防治措施提出参考意见。
2 横向裂缝
2.1横向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2.1.1 荷载性裂缝
龟裂是典型的荷载性裂缝,又称网裂,发生此种裂缝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路面厚度不足,不能满足行车要求,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特别是重车作用下,路面容易发生碎裂。
(2)路面强度不够,其回弹弯沉值不断增大,满足不了迅速增加的交通量和逐渐增大的汽车载重量的需要。由于选用的沥青质量不能满足要求,沥青面层产生早期的疲劳破坏,由于疲劳破坏产生的龟裂,严重时甚至会扩展到全幅沥青面层。
(3)基层用料中细土过多或者稳定基层混合料拌和不均匀,导致稳定层强度不均匀而产生不规则裂缝。
2. 2.2 非荷载性裂缝是横向裂缝的主要表现形式,分为沥青面层温缩裂缝和基层反射裂缝两种。
(1)沥青面层温缩裂缝。当发生大幅度降温时,沥青混合料的应力松弛赶不上温度应力的增长,其劲度模量急剧增大,温度下降产生的收缩拉应变或者拉应力一旦超过沥青混合料的抗拉强度或极限拉应变,超过了产生开裂的极限劲度,沥青面层就会开裂。
(2)基层反射裂缝。在温度变化和车辆荷载作用下,基层产生的裂缝将渐渐反射到沥青路面的表面, 且路表面出现裂缝的位置和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
2.2横向裂缝控制措施
1)合理组织施工,路面摊铺作业连续进行,减少冷接缝。冷接缝的处理,应先将已摊铺压实的摊铺带边缘切割整齐、清除碎料,然后用热混合料敷贴接缝处,使其预热软化,铲除敷贴料,对缝壁涂刷0.3岖/砰~0.6 kg/砰粘层沥青,再铺筑新混合料。2)充分压实横向接缝。碾压时,压路机在已压实的横幅上,钢轮伸入新铺层15 cm左右,每压一遍向新铺层移动15 cm~20 cm,直到压路机全部在新铺层为止,再改为纵向碾压。
3纵向裂缝
3.1纵向裂缝产生原因分析
(1)由于路基压实度不均匀,造成路面产生不均匀沉陷,容易导致纵向裂缝的出现,例如发生在路面加宽处或半填半挖路基处的裂缝。
(2)在新旧路基结合位置出现的不均匀沉降以及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路面摊铺碾压不均匀都有可能造成纵向裂缝的产生,而且裂缝大多会在新旧路基结合部分的上面或道路中线处形成,裂缝两侧会发生错位。
(3)沥青面层分幅摊铺时,两幅间的接茬如果没有处理妥当,在行车荷载反复作用下,就容易形成纵向裂缝;在车辙边缘位置有时也会出现纵向裂缝。
(4)在昼夜温差较大的地区,由于温度的反复升降导致沥青面层温度应力疲劳,使沥青混合料的极限拉伸应变能力变小。加上沥青的老化使沥青的劲度增高,应力松驰性能降低,最终达到极限抗拉强度,使路面产生开裂。
3.2 纵向裂缝控制措施
(1)对于因填土未压实引起的纵向裂缝现象,施工过程中必须要按照有关规范和设计图纸的要求选用规定的压路机型号进行碾压作业,填料中也不能含有腐植土、淤泥以及有机物等,确保压实度达到规定值。
(2)尽量避免分幅摊铺,最好能全路幅一次性完成摊铺。若要采取分幅摊铺时, 前后幅摊铺作业必须紧跟,确保热接缝;上、下层的施工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前后幅相接处为冷接缝时, 应先将已施工压实完的边缘坍斜部分切除(侧壁要垂直、切线须顺直),洒沾层油使之粘结良好,按规定的摊铺和碾压方法将接头充分压实。
4反射裂缝
4.1原因分析
1)半刚性基层收缩的反射裂缝。2)在旧路面上加罩沥青面层后,原路面上已有裂缝(包括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接缝)的反射。
4.2控制措施
1)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半刚性基层收缩裂缝。2)基层混合料应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的状态下碾压,要防止碾压时含水量过小,压实度和强度不足,造成强度裂缝。3)对分段施工的基层,在碾压时,应预留3 m~5 m混合料暂缓碾压,待下段混合料摊铺后一起碾压,以利于衔接。对于分层碾压的基层,上下层的接头应错开3 m~5 m,以减少出现裂缝的机会。
5网状裂缝
5.1经过原因分析:
路面结构中夹有软弱层或泥灰层;粒料层松动,水稳性差;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质量差,延度低,抗裂性差;沥青层厚度不足,层间粘结差,水分渗入,加速裂缝的形成;路面总体强度不足,在损坏初期形成网裂,日后裂缝逐步扩展,缝距缩小。
5.2网状裂缝的控制措施
沥青路面摊铺前,对下卧层需认真检查,及时清除泥灰,处理好软弱层,保证下卧层稳定,并宜喷洒0.3—0.6kg/m2粘层沥青;原材料质量和混合料质量严格按《沥青路面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092)的要求进行选定、拌制和施工;沥青面层各层应满足最小施工厚度的要求,保证上下的良好连接;并从设计施工养护上采取措施有效地排除雨后结构层内积水;路面结构设计应做好交通量调查和预测工作,使路面结构组合与总体强度满足设计使用期限内交通荷载要求。上基层必须选用水稳定性良好的有粗粒料的石灰、水泥稳定类材料。
结束语
裂缝是沥青混凝土路面常见的病害之一,对道路的损害巨大,特别是在有雨、雪水的春季和冬季,水份渗入路基,在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下,使本来就处于裂缝状态的路面病害变得更加严重,最终导致路面破损,缩短了道路的使用寿命。所以在沥青混凝土施工中,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杜绝以上各种不利因素发生,严格按照规范施工作业,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裂缝问题,提高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工程质量和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JTG F80/1—2004,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S].
[2]文德云.公路工程施工监理质量控制技术手册[M].北京:
[3]张栋梁.对公路隧道施工监测的探讨[J].山西建筑,2007,33(1):261—262.
[4]GB 50086—2001,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S].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