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疆兵团小城镇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的思考
所属栏目:水利论文
发布时间:2013-01-19 09:16:51 更新时间:2013-01-19 09:00:50
摘要:小城镇给水排水建设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城镇的发展及环境保护都起着重要作用。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周边典型农牧团场小城镇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作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给水排水工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是“军、政、企合一”并兼具着“戍边屯垦,维护稳定”使命的特殊社会组织,下辖4个城市、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随着政治的需要和中央新疆座谈会议的战略布署,加强农牧团场小城镇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兵团城镇化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给水排水工程是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小城镇的发展及环境保护都起着重要作用[1,2,3]。
为深入推进兵团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建设,了解掌握兵团小城镇建设中供排水现状,石河子大学暑期“三下乡”实践团队深入开展兵团城镇化供排水调研活动。针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周边典型农牧团场小城镇给水排水工程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作了研究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建议。
1给水工程现状
在厂站建设上,供水以地下水源为主,提供的饮用水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小城镇居民生活用水供水形式主要有两种:①地下水供水,②由中心城市集中供水。两种供水形式自来水普及率均超过97%。供水方式已由过去的独家独户分散式供水为主转变为以水务集团集中供水为主的方式。在管网建设上,管网基本呈枝状分布,未构成环网。以PE100供水管为主。管网调节构筑物以水塔为主。给水厂水源以地下水为主,较单一,所以水厂工艺较简单。
2 排水工程现状
兵团小城镇排水水质特点以生活污水为主。生活污水排放方式从随意排放为主向集中排入污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的方式转变。排水管网有全程重力流及局部提升两种形式。在管网建设上,以HDPE排水管为主。排水管网新建管网以分流制为主。污水处理厂主要采用沉淀池+氧化塘处理工艺。距离城市较近的小城镇,将污水收集,并入市政管网。
3建议
3.1备用水源
小城镇的发展对供水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小城镇供水多采用地下水,长时间的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加上水源地单一常常会造成供水量不足的现象。同时,缺乏备用水源及水资源保护措施,这些都对其供水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为了保证供水的安全可靠性,建议建备用水源。
3.2充分利用降水
尽量利用自然生态措施加大雨雪水的下渗,减少径流量。完全分流制下的雨雪水作为地表水资源可以直接排河利用,成为河道补充水源之一,也可经过简单处理后甚至能成为景观用水。雨雪水或处理后的雨雪水经过处理后还可作为冷却水、冲洗水、灌溉用水,使其充分发挥经济效益。
3.3污水回用
污水中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氮、磷等营养元素,小城镇靠近农村,考虑污水经适当处理后回用于农业是必要和可行的。也可考虑将污水经过适当处理后作为景观用水和市政用水,从而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节约水资源。
3.4加强管理体制建设
随着小城镇排水设施的不断发展,最突出的就是建成后的管理问题。如管网渗水、漏水管道节点和阀门滴漏现象时有发生。由于给排水的管道多设于地下,这种轻微的渗漏情况不易及时发现,长久下去,对水资源的浪费也是相当可观的。因此,专业的管理养护部门负责日常的维护、疏通、清扫及管理,保证市政给排水设施建的正常运行尤为重要。在小城镇中建立专业养护部门,与大中城市接轨,加强给水管理体制的建设,注重维护和管理工作,才能使给排水设施充分发挥其作用,延长使用寿命。
4 结束语
城镇化是兵团“三化”建设的龙头[4]。随着我国大中城市给水排水工程设施日臻完善,小城镇的给水排水建设问题将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有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小城镇供水安全和水污染控制问题将日益突出,其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和科技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迫切需要对其进行系统性、全局性、综合性的深入研究和总结[5,6,7]。深入实地调研,为促进兵团小城镇给排水建设更具前瞻性、指导性、经济性和可行性,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提供基础资料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伟, 推进新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实事求是,2012,2:48-51
[2] 谢波,关于加快兵团农牧团场小城镇建设的思考[J], 新技术新产品,2011,2:397-398
[3] 何元超,兵团城镇化展相关问题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2011,25(2):20-23
[4] 王虹,加快推进兵团团场城镇化发展的探讨[J],新疆农垦经济,2011,3:32-34
[5] 黄志兵,浅谈我国小城镇给水排水工程的规划[J],工程技术,369
[6] 龙腾锐,对我国小城镇给水排水工程设施建设的思考[J],给水排水,2009,5(35):6-8
[7] 董卓英,对新疆兵团小城镇规划设计中的问题思考[J],山西建筑,2009,35(2):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