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安全评价方法体会
所属栏目:矿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3-01-24 09:23:56 更新时间:2013-01-24 09:21:54
摘要:由于安全评价对我国来说是与国际接轨的新兴行业,难免在发展过程中有不足之处,如评价报告在深度、广度、针对性、科学性、指导性等方面,还停留在一定水平,在模式化的基础上,缺少个性化的内容。那么怎样把评价报告做的更好,本人经过几年的实践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关键词:安全评价;现场勘查;危险因素;安全措施
1 安全评价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1.1收集资料要全面。煤矿生产是由各单元、系统组成的集合与交错的整体,各系统即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是综合的、复杂的庞大系统,应按工艺或单元及系统收集资料,如按采、掘、机、运、通、降尘、排水、消防、压风、防火、监控、水文地质、六大系统等思路收集资料和图纸。还要收集管理方面的资料,如现场技术规程,专项安全措施,应急预案,相关的安全生产制度等。还要收集相关人员的安全证件。
1.2收集资料要有深度。怎样做才有深度那?要详读、细看、询问、聆听,通过读、看、问、听来丰富、扩展你的资料及信息,进一步获得有价值的资料,比如:有一段巷道,支护设计为柔性支架,但其中某一段为料石碹,经询问知道该段是以前掘进时发生的冒区,是经过处理后成为现在的情况的,存在冒区,就存在危险有害因素的可能,另外冒区是否和岩层水体、采空区积水、地面水体勾通及冒区周边情况也要了解清楚。特别是对小型煤矿资料收集更要深入细致,小型煤矿由于管理松懈,资料不及时完成,常常丢失,资料本身不全等因素导致资料收集难度大,所以一定要通过读、看、问、听来完成资料收集,特别对采空区积水,井田内报废井等情况调查清楚,为评价奠定基础。
1.3 资料整理。收集的资料很多,通过阅读后把和安全方面相关的筛选出来,然后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把反映煤矿的真实资料整理出来,按系统、按工艺履顺清楚,为下一步做好准备。
2 现场勘查作用的方面分析。资料过目后,有了初步的理性认识,接下来是勘查现场,其作用有三个方面;2.1确认资料的符合程度。勘查现场内容有:各生产系统及辅助系统、巷道、水文地质、作业环境(含水、火、瓦斯、煤尘、监控等)、设备、设施、管理制度及执行情况,并做好记录。资料的真实性需评价人员认可的,有些资料就是通过勘查确定它的真实程度,比如说:井上、下对照图,地面上有沉陷坑并有积水,但图纸上没有,图上有采煤工作面,但实际井下没有工作面。2.2增加感性认识。通过现场勘查,对生产系统、辅助系统、巷道布置、工作环境等要有形象了解,对整个煤矿生产辅助各要素要有个空间立体的概念,掌握矿井综合实际情况,了解掌握的越细,评价就越充分、越全面,这个过程直接影响到评价的质量,这是个很重要的过程。2.3. 实地查找危险有害因素。勘查的过程也是查找危险有害因素的过程,查找危险有害因素和评价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实践经验有关。查找分三个方面,一方面是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符合性查找危险有害因素,就是说煤矿与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标准、规程等不相符的部分,一一查找出来,第二方面是管理方面有那些危险有害因素,比如说某项规章制度、安全措施是可行的制度,但执行力不够,形同虚设,如:井下随意停止局部煽风机送风,随意停电,不按程序进行,这就给安全埋下隐患。第三方面,煤矿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如:煤尘、瓦斯、有害气体超限,风量不足等都是生产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危险有害因素,不及时处理易导致煤尘、瓦斯爆炸、窒息等事故。上下山运输铁轨铺设质量不合格或使用中超出铺设标准,也是危险有害因素,因为铁轨铺设不合格,矿车容易脱轨,脱轨后易抽签,抽签后会跑车,跑车会扬起煤(岩)尘,同时有产生“火星”的可能,这就有爆炸的可能。
3. 全面查找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及危险程度。综合所有的资料与实地勘查结果,全面的按各生产和辅助系统、单元或工艺查找危险有害因素及各系统搭接部分或影响部分的危险有害因素。
3.1 符合性查找。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规程等查找危险有害因素,这个过程虽然比较容易,但必须熟悉各种规定,与实际对比,这样才能一一找出不符合规定的部分,也就是危险有害因素。
3.2 从管理方面查找。这里说的管理包括,对人的管理、对事的管理、对设备设施的管理、对制度的管理,对人的管理指安全素质培养和安全意识教育,对事的管理指对事件处理有利安全的方法和效果,对设备设施的管理指对设备设施的安全操作程度和设备设施完好程度,对安全制度的管理指制度本身的全面性、科学性、合理性、操作性及制度的执行力度,比如说矿井生产过程中是否有相关各种安全技术措施,如技术规程、防治水 措施,应急预案等等很多,这些措施有没有是一方面,即使有措施,措施是否科学、合理,具有操作性是另一方面,这些都要细细的查找,如:采煤工作面有作业规程可以回采,但在查找当中发现采面上方有采空区积水,这样按要求就不能回采,停产处理积水问题。再如:溜煤上山下接煤仓施工,规程要求上山用栅栏封挡,这样的措施是不科学、不合理、也不严谨,必须重新制定安全措施。另外从管理方面查找危险有害因素还指从管理力度、执行力的角度查找,如对各项安全措施、规章制度等执行情况,对人员劳动纪律、安全意识情况、对设施设备、对事物等管理力度、及执行力等方面查找。
3.3综合分析,深入查找 。矿井各个生产系统及辅助系统即使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但有时系统间相互影响、工艺衔接、单元重叠等也产生一些危险有害因素,所以要把矿井综合起来考虑,整体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如某煤矿井筒支护为U型钢加背板,表土段为砼支护并进入基5m,这都符合要求,从地质围岩角度看、从水文情况看就存在危险有害因素,该井筒中间有一段是软岩巷道且有淋水,软岩变形大、压力大,淋水使背板腐蚀锈涨,失去强度,这就使该段支护强度大大下降 ,容易发生片帮、冒落,严重影响通风,造成安全出口堵塞,这都是矿井不允许的,所以该段软岩巷道是危险有害因素,要采取相应安全措施。所以只要各部分交叉分析,就能发现更多的危险有害因素。主井绞车道,落地煤(岩)尘很厚,单看煤(岩)尘并不是危险有害因素,但是和运输结合起来看煤(岩)尘就是危险有害因素,因为,矿车在运行时偶而会掉道或跑车,发生这种情况时,会扬起煤(岩)尘,弥漫整个巷道,同时矿车和铁道之间会产生碰撞火花,极易引起煤(岩)尘爆炸。
通风系统,在井下有人员经过的地方、有人员工作的地方,必须通风,这是原则,但有的时候是盲巷或不需要通风的巷道,设个栅栏、挂个免进的牌子了事,这样可以吗?不可以,这种情况下由巷道、栅栏、免进的牌子组成了危险有害因素,有的人很大意或好奇心重,或到里边方便,认为进去几米不会发生什么事,几米有事,几米没事,那是不确定的,只要有人进去,过了某个界面就会造成窒息或中毒,立即失去知觉、理智,不能自理,很难自救,后面有人就能拽出来,没人就是死亡事故。所以有不通风的巷道,不管是什么巷道,设个栅栏、挂个免进的牌子,就是危险有害因素,必须采取安全措施,一般打密闭封死。
工作面温度对安全生产是否有影响,经过分析是这样,工作面温度虽然不是危险因素,但它是有害因素。在温度不适宜下工作,会使人产生精神萎靡不振,心情烦操、精力不集中,导致工作易出现差错,易发生安全事故,那么不适宜的工作温度,是危险有害因素,需要采取安全措施,如加强通风,洒水等。
煤矿安全生产方面的各项制度,都是从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或从事故教训中总结出来的,严格、认真执行,执行力度不够,造成各系统混乱、造成管理混乱、文明生产不达标等都会导致事故发生,所以某项安全制度执行力度不够,是危险有害因素。
4.安全技术措施。写安全技术措施时,首先要搞清危险有害因素的具体情况,措施要有科学性、针对性、经济性,避免摘取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等文件上的套话、大话等。
4.1 措施要有科学性。措施要有科学性,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如果不科学不合理,它便是新的危险有害因素,比如斜井绞车道上方地面有河流通过,且绞车道和地面河流之间围岩破碎并曾部分冒落,该处定为危险有害因素,对应安全措施是加固,是支架加背板加固、还是碹体支护加固围岩,比较科学的方法是碹体支护,如果用支架加固,一是自身稳定性不好,二是矿车掉道后刮倒支架,引起围岩冒落,勾通地表水体,易发生潰水事故,所以碹体支护是比较科学合理的方法。
4.2.措施要有针对性。安全技术措施是针对查找的危险有害因素写的,要注意的是,措施要一对一的写,措施具体并可操作,措施不能通用、笼统,有一定经验和理论的评价人员才能编写出更好的安全措施,并在实践中不断提高。
4.3.措施要有经济性。也就是说花最少的费用解决同样的问题,有时对不同的措施进行方案比较,选用比较经济的方案。
参考文献
[1]安全评价通则,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7-01-04发布。
[2]安全评价,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编 2005年5月第一版。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