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当前城市规划管理工作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时间:2013-01-28 09:35:24 更新时间:2013-01-28 09:57:23
【摘要】“城市规划,不仅决定城市的目前,而且制约城市的长远,是城市发展的方向、目标,是城市建设的规范和蓝图。不尊重科学的做法,不仅劳民伤财,严重浪费社会资源,而且打乱了城市总体规划部署,导致城市规划缺乏前瞻性、连续性和严肃性。”本文通过对当前城市规划管理中一些常见的问题提出了思考与分析。
【关键词】:规划,管理,问题
一、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常见问题
1.城市定位,目标偏差
城市定位是打造城市品牌的首要问题,是城市核心价值的集中体现。如果定位恰当,将城市各个方面的资源合理配置到旧区当中去,配合城市空间环境正确的表达,不仅会带动城市更快地发展,也能使旧区复活,真正体现出城市的个性和气质。但如果定位不当,不仅不能改变旧城面貌,而且还可能对旧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不仅浪费了城市资源,也导致城市发展方向出现偏差。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在自身定位上都存在一些问题:
(1)脱离现实,目标超前——有些城市不顾自己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盲目追求过高城市环境标准。(2)刻舟求剑,固步自封——城市定位根据城市竞争力的变化而变化。目前,许多城市在其城市竞争力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城市定位没有进行相应变化,结果不但原来的地位和城市形象没有保住,新的机会也没有抓住。(3)避重就轻,以点代面——城市的定位取决于多种因素,而且这些因素的地位和作用十分不同。但目前不少城市,仅仅依据一个或几个不重要的因素,就轻率地进行定位。(4)目标模糊,定位不准——现在我们的很多城市,在功能定位上相互矛盾。这样做想面面俱到,反而顾此失彼。(5)盲目跟风,功能趋同——这一现象目前在我国十分普遍。例如旅游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有些城市的强项明明是制造业与工业,其两项产值远远高于其旅游业产值,但由于看到周边城市纷纷兴起旅游热潮,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也不顾自身旅游资源是否丰富,是否能在旅游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就如“赶时髦”一般开始大力发展旅游业。拥有一个准确的城市定位非常重要。如果城市定位不准确,这样做的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投入的资本又不能收回,给国家造成极大的损失
2.城市布局,功能缺失
城市设计,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无疑是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交通、基础设施等经过改造以后是否变得更加便利,环境是否更加舒适,是否有足够的场所可以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要。然而,现在很多城市规划者都有这样的误区。这主要表现在改造后城市基础设施人均拥有量仍然不足,功能设计不够人性化,而且有的布局不合理,再次造成城市功能缺失。
(1)配套设施人均拥有量仍然不足。公共文娱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其实是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文明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让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自由地享用公共资源,快乐地生活在自己的城市中,是一个城市所能达到的最高文明。公共活动设施不足反映出城市规划建设以及更新改造中对群众文娱体育设施考虑欠缺的不足。物质生活水平上来了,文化生活水平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改善。(2)布局不合理造成功能缺失。还有一些城市功能的缺失,其实是因为规划布局不当造成的缺失, 2005年竣工的四川绵阳九州体育馆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满足某一次国际赛事的需要,相关部门投资1亿5千万在绵阳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内建造了九州体育馆。然而,尽管馆内保安、保洁、值班等人员配备齐全,使用者却寥寥无几。一处大型的体育馆建在离市区十几公里的地方,不通公交车,乘出租车一次得花费二三十块钱,来往非常不便,因此普通市民一般不到这里来运动。体育馆建成后,除开展过几次较大活动外,主要是一些单位在这里举办系统内赛事,由此被长期闲置。仅为比赛而建,不考虑体育场馆后期使用和市民使用的便利是导致体育馆闲置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绵阳城区需要一个大型的体育场馆,而另一方面这个大型体育馆又被闲置,造成城区基本功能的缺失。
3.城市景观,千城一面
趋同化是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一个可悲的文化走向。千百年来风情各异的景象不复存在,经过再造的城市全都似曾相识,甚至千城一面。几乎是所有的中国城市都在城市设计上不遗余力,北方模仿南方,小城模仿大城,国内模仿国外。而所谓的规划,一般都是按照最流行、最简单的方法重新分割城市。于是我们感到自己的城市愈来愈陌生,难怪有人对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用“一千个雷同城市构成的国家”来形容。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了计划经济时代,所有物品,走遍全国都是一个样子的景象。
虽然我们看到,趋同化有一个国际大环境,不单是中国独有的现象,但当中国城市变成千城一面的时候,我们不妨把问题再深入一些,去想想生活方式的趋同由谁主导,以及谁会有权自由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
4.城市建筑,推倒重建
一些阔别家乡多年的人常常有这样的感受,当他们回到故里的时候,发现家乡完全变了,甚至变得自己都不认识了。儿时玩伴们嬉戏过的街巷,打酱油常常路过的古树和牌坊,都变成了只能在照片中回味的影像。因此,人们常常会用“翻天覆地”来形容家乡快速发展后的景象。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长期以来许多城市在更新改造中面临的问题,那就是大拆大建。这种最简单、最粗野的改造方式,可能对于城市的重新划分有所用处,但是亦是对古城和古建筑永难修复的破坏。
旧城的破坏已成为上个世纪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然而,历史的载体不是在教科书中,而是在有质感、有形体、有生命痕迹的城市里,口说无凭,只有古道巷陌和文物才令历史文明活色生香。旧城被完全拆除重建之后,似乎达到了破旧立新的目的,但是宝贵的文明传统被割断,新城市对未来表现得无所适从,只好一味地抄袭,拆了又建,建了又拆,无休止地折腾。这种方式对现状采取了完全否定的态度,忽略甚至摧毁了城市历史环境中的诸多有价值的东西,导致了城市宜人环境的丧失。对待古物尚且如此,对于一般性旧建筑的再利用,就更加缺乏重视了。由于我国对建筑再循环的理论研究刚刚才起步,尚未形成一套切实可行而又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因此,很多旧建筑再利用是在朴素的经济观念驱使下完成的,缺少明确的设计指导思想及对原有建筑内涵的充分挖掘,没有在与新功能相配合的功能空间、外部特征和环境的协调与重组等方面进行完整的综合设计工作,而是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室内外装修和恢复阶段,焦点大多集中在物质建设层面上,缺少从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角度的系统分析研究,表现出了一定的盲目性和片面性,普遍忽视建筑重建所带来的其它社会生活问题。
二、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常见问题之解决策略
1.调查——准确把握城市文脉
城市文脉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所在,是城市赖以存在的背景,包括自然条件、文化氛围及社会经济背景等要素。文脉的识别是建立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的,其显性形态包括人、建筑、景观及环境中的各种可见要素;隐性形态指那些对城市形成与发展有潜在深刻影响的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习俗。在提倡“人文精神”的今天,准确地认识和评价城市资源,把握城市文脉,通过塑造人性化的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来体现设计者对使用者的关怀。
要充分调查研究,抓住最核心的文化脉络,才能为而后的城市定位、城市设计、景观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城市设计中表达城市文脉还要抓住城市的关键节点,将城市文化在建筑外形上符号化和在人文气息上意识化(如建筑风格的民族化、街道名称的民族化、城市标识的民族化等等),赋予城市原本就应该拥有的极具冲击力的民族文化风韵,让人们无论从外在形式上还是深层内涵上感受到强烈的地域民族特色。
2.定位——确定城市发展目标
城市定位就是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拟定。它是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体现了城市的文脉特征、建设重点和形象定势。城市要想在区域发展中避免被边缘化,占有优势地位,就必须有一个响亮的定位。它是建立在对城市文脉做准确的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的,它要从城市自然、人文、经济等错综复杂的对象中抽取其中的要点并概念化,应能综合反映出城市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特征,充分表达城市文脉,体现城市鲜明的个性。
城市总体定位是城市规划设计的核心步骤,城市各个地段的改造都是为体现城市定位服务的,它们的发展目标是在总体定位这个总体目标下分解的若干分支目标,它们的改造、创意以及每一阶段的规划设计工作都要围绕总体目标这个核心来开展。
3.规划——安排城市功能布局
如果说城市定位是城市设计的目标的话,那么城市的功能布局就是实现这目标的重要手段。我们认为,设计城市就是设计生活,就是设计人与城市的关系,因为人是城市的主角。良好的功能布局能够带动人们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方式,而创造方便舒适、内容丰富的新生活,能让人感到亲切,甚至产生眷恋感,从而提升城市的吸引力。一个富有活力的城市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健康生活的城市,各种市政设施应较为齐备,能满足市民政治、经济、文化、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并能通过各种文体场馆的建设,促进市民业余文化生活品味的提高。
同时,在规划布局中不仅要考虑普通人群的需求,还要充分考虑细分人群(儿童、成年人、老人、母婴、残疾人)的需要,不仅要考虑本地居民的感受,也要着重关注外来旅游者活动的特点与体验,不仅要从城市景观方面展现其特色与魅力,更要从活动、氛围、设施的实用性等方面进行改造,使城市成为一个能不断满足居民和游客不同的休闲游憩需求的城市和让游客流连忘返的旅游目的地。
4.创意——挖掘形成设计元素
我们认为城市设计创意是主题性、原创性和震撼性的综合体。创意,在英语中以“Creative、Creativity、Ideas”表示,是创作、创制的意思,有时也可以用“Production”表示,它是表达设计主题并最终形成美好意境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我国的创意产业是在上世纪90年代才逐渐兴起的。许多行业都需要创意,但在不同的领域它具有不同的涵义。在城市规划领域,城市设计创意是指设计师对设计对象(建筑、景观)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是通过艺术创作手段,对城市的主题定位、功能布局、表现形式等所进行的新颖的艺术形象构思,使城市建筑或景观的潜在现实性升华为公众所能感受到的具象。
【参考文献】
[1]郑金,城市规划决策中的寻租分析及其防范 [J],华中建筑.2010(10)
[2] 马文涵,余凤生,朱志兵,冯 原,武汉市城乡规划统筹管理的改革与思考
,[J],规划师。2010(12)
[3]谷荣,顾朝林,城市化公共政策分析 [J],城市规划,2009(09)
[4]彭阳,完善政府职能提高城市规划决策质量 [J],中外建筑,2010(06)
[5]仇保兴,当前我国城市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重点[J],规划师,2008(01), (5-9 )
[6]陈为邦,对新时期我国城市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 [J],城市规划学刊,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