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配电线路状态检修
所属栏目:电力论文
发布时间:2013-01-30 09:19:45 更新时间:2013-01-30 09:45:44
摘 要:本文作者介绍了状态检修的优越性、实施配电线路状态检修的科学基础,分析了影响配电线路状态检修的因素,提出了线路检修作业危险点的控制方法。
关键词:配电线路;状态检修;探讨
配电线路是电力系统与用户直接相连的重要环节,其运行环境及故障成因较为复杂,预防配电线路故障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应通过理论、实践不断总结、发展,不断提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配电线路中有很多都采用了入地电缆的形式,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着力开展配电线路状态检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不仅仅有利于保证安全生产,降低检修费用,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企业自身效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对电力事业的发展壮大具有化时代的意义。
1 实施配电线路状态检修的基础
对配电线路实施状态检修是一次技术、思想上的转变,要改变传统的计划检修模式,必须利用专业的科学知识和管理体制,完善的规章制度和技术要求。笔者认为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1.1 培养“高、精、尖”人才, 全面提高员工综合素质
状态检修与纯计划检修对人员素质要求的最大不同点在于纯计划检修要求技术人员熟练掌握一个专业面的知识就可;而状态检修要求各单位、各技术部门要有全面的专业知识、独立的判断能力、很强的事故处理能力,即需要一专多能型技术人才,在线路运行、故障处理和检修过程中均能够把经济损失降低到最低点,确保设备利用率和整体效益的高起点。
1.2 抓住线路的初始状态
这个环节包括设计、订货、施工等一系列设备投入运行前的各个过程。需要特别关注的有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是保证线路在初始时是处于健康的状态,线路不应具有先天性的不足:另一方面,在线路运行之前,对线路就应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掌握尽可能多的“身份”信息及其运行维护的要求、特点。
1.3 抓住线路的运行状态
注重线路运行状态历史情况的客观分析以及统计分析。通过在特定的条件下(如气候、负荷等)运行状态的分析,以及各种事故状态的分析,及时发现各种故障隐患及苗头,有针对性地指导状态检修工作,确保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1.4 采用实用有效的检测技术,准确掌握设备状态
开展状态检修工作,必然需要采用新技术。在目前在测技术应用还不够成熟,无法充分满足状态检修需要的情况下,要充分利用成熟的离线监测装置和技术。如红外测温技术、变压器接地电阻带电测试等,并结合眼观、耳听、鼻闻、手摸的感官诊断等传统方式对线路进行测试,以便分析线路的状态,保证线路和系统的安全。在得到清晰的测量数据后,以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与正常数据以及历史同期数据进行比较,及时发现设备异常状态,研究采取合理措施,从而指导设备检修。
2 影响配电线路状态检修的因素
2.1 思想上的转变。状态检修是一门科学、专业检修技术。但我们的广大职工的思想认识还停留在纯计划检修的模式上, 不能准确地找到把自己在状态检修中所扮演的角色, 不知怎样在实践中去运用状态检修, 寻找规律, 找出每类设备各状态下的运行状况特点。
2.2 专业知识缺乏。对状态检修的科学性、逻辑性等知识缺乏,状态检修的专业人员缺乏专业的理论知识,对状态检修的认识处在一个浮浅的状态,没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2.3 技术水平跟不上。无论传统的计划检修还是状态检修都是与技术发展的水平相联系的。要想实施状态检修, 必须有了先进的技术。
3 线路检修作业危险点的控制
3.1 抓好检修过程的“三关”工作
3.1.1 把好方案关。在生产大修、小修、技术改造工作中,按照送电专业危险点控制措施的规定,工作负责人和工作票签发人一定要深入现场,确定工作任务和工作危险点,然后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班组对查找出的危险点和控制防范措施进行确认,并加以补充和完善。
3.1.2 把好“交底关”。工作前必须开好班组任务“交底会”,由工作负责人仔细讲解检修方案,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点及危险点控制措施,使工作人员做到心中有数。
3.1.3 把好“检修关”。根据线路专业检修点多、面广的特点,采取现场巡回监察和定位监察相结合来保证危险点控制措施落到实处。生产技术专责人员坚持深入现场,进行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及时发现作业中的危险点,督促检修人员加以控制。另一方面坚持跟班作业制度,实施全过程的安全监督。
3.2 认真履行停电、验电手续, 严格执行挂接地线措施
3.2.1 不在工作票上注明的接地杆塔挂接地线、少挂接地线或擅自改变接地点。少挂接地线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而临时改变接地点在技术上不一定会出错,错在执行工作票制度上的不严肃、不严格按照票面要求操作,使好的措施流于形式,助长了工人的随意性。
3.2.2 如果不是在线路三相上进行工作, 就可以只在工作相上(单相或两相)上挂接地线,不将三相短路接地。
3.3 注重小现场作业的安全预控工作。在作业人数较少,工作内容相对较简单的计划内检修作业现场、设备检修维护现场或计划外临时性生产辅助现场,易发生不**工作票、不指定现场监护人、未采取安全技术措施即开始工作等习惯性违章;或者虽指定监护人,但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往往不按要求在工作前宣读工作票的安全措施,向工作班人员交代现场安全措施、带电部位和其它有关注意事项,监护人不由自主地参加具体操作,造成实质上的无监护工作状态。小现场即使是两个人的工作,也必须明确指定工作负责人(监护人)。到作业现场后,工作负责人未向工作班人员交代现场安全措施、带电部位和安全注意事项不能下令开工。工作人员应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和自保互保意识,不清楚现场情况不能开始作业。
3.4 即时消除线路缺陷, 进而解除检修过程威胁人身隐患的发生。杆塔上缠绕低压照明线、脚钉松动缺失、杆号牌字迹模糊或缺失杆松动、杆塔上工作转移位置时失去安全带保护或调整、拆除拉线等,都是引起检修人员高空坠落、误登带电杆塔、误触电的最大危险点。所以即时消除线路缺陷, 是解除威胁人身安全隐患的有效措施。
3.5 加强重点部位的危险点控制。对变电所出入口有多条相互靠近的平行或交叉跨越线路、同杆塔架设的多回线路以及同电压等级、并行距离近,且线路地形、地貌复杂易造成误登杆情况,在派工单上要印有相应的线路识别标记(工作线路杆号牌及色彩标志),除采取“一对一”监护制度外,还规定管理干部和安全员作为第二、第三监护人,加强该特殊区段的监护工作,同时要求现场监护包括对人对物的,即对作业人员行为到位的监护和对人员使用的工器具质量的超前有效监督,两者缺一不可。
4 用现代化技术支持配电线路状态检修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 配电线路中的新型设备不断涌现,使得对各类设备状态的检测和判断变得非常复杂,要得到正确的状态判断,必须对大量的相关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加大技术投入:
4.1 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提高配电线路的输电能力。
4.2 利用检测技术、手段、设备的研制开发,广泛采用高可靠性、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监测设备。
4.3 利用红外线, 振动监测、超声波等监测技术,对线路运行状况进行系统化,集成化分析,直接服务于状态检修。
5 结束语
随着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设备数量越来越多、检修工作量越来越大,已成为制约电力系统效益增长和工作效率提高的因素之一。现在的10KV线路大多数才用电缆或是绝缘导线,应用的是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如何将以时间为周期的检修方式科学地转换到以按诊断线路状态的智能型检修方式,是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通过科学地预测、预试、分析诊断,变“线”检修为“点(段)”检修,真正使设备做到“该修必修、修必修好”的预知型检修即状态检修方式运作,才能达到线路运行安全、经济、可靠,企业减人增效的目的。因此,为了在电力线路运行维护和检修工作中保证安全,控制电力线路的危险点是十分必要,针对不同线路的具体情况,在配网中开展科学的诊断性状态检修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 卓剑光.探讨10KV以下配电线路的运行维护及检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
[2] 李建忠.如何做好输配电线路安全运行维护工作[J].电力安全技术,2007 9(5).